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FA、FB、FC 3种施肥方式及空白对照FD,研究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cv.Fuding-dabaicha)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的生化成分及花香绿茶品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鲜叶氨基酸总量顺序为FB>FA>FC>FD,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1%、18%、14%;茶氨酸总量顺序为FB>FC>FA>FD,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2%、6%、3%;感官审评总分顺序为FB>FA>FC>FD,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9、1.6、0.6分;花香绿茶主要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总量顺序为FB>FA>FD>FC,FB、FA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58、2.99个百分点。3种施肥方式中,FB最有利于转化和积累茶叶氨基酸、香气物质等生化成分,提高绿茶的花香品质。  相似文献   

2.
乌龙花香型绿茶加工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乌龙花香型绿茶的加工工艺流程晒青、摇青程度的不同处理,探讨出加工乌龙花香型绿茶的最佳加工工艺;并表明,把清香型乌龙茶加工工艺运用到绿茶的加工上来,有利于减少夏茶的苦涩味,提高绿茶的香气,加工出高香的花香绿茶。  相似文献   

3.
【目的】古茶树资源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各种优质基因,是开发茶叶新产品、丰富茶产品结构的宝库。探明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资源鲜叶品质成分及不同工艺对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制成茶品质的影响,为开展地方特色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及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鲜叶为原料,采用绿茶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绿茶创新工艺共4种不同加工工艺试制茶叶,分析比较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总糖、酚氨比及儿茶素等生化品质成分和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感官品质。【结果】蟠龙镇古茶树茶青水浸出物含量44.17%~53.58%,茶多酚含量28.45%~34.98%,咖啡碱含量2.43%~3.36%,氨基酸总量2.19%~5.35%,可溶性总糖在4.50%~6.58%,酚氨比6.54~14.64。各主要品质成分大致呈绿茶工艺绿茶创新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的趋势,感官审评得分呈绿茶工艺绿茶创新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绿茶工艺制作的茶样感官品质最佳,较协调地保留了生化品质成分;绿茶创新工艺制作的茶样茶香气最好,且各品质感官审评得分和生化品质成分含量仅次于绿茶工艺。【结论】蟠龙镇古茶树主要适制绿茶,初步确定绿茶工艺为古茶树的最佳加工工艺;绿茶创新工艺也适合蟠龙镇古茶树的加工。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揉捻时间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并优化鄂茶10号优质绿茶揉捻工艺,应用6CR-35型茶叶揉捻机,对鄂茶10号杀青叶进行不同时间(0、10、20、30、40 min)的揉捻处理,并对制得的绿茶进行了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10~20 min揉捻的绿茶具有干茶色泽尚翠绿润、显毫,汤色尚绿明亮、花香栗香较高、滋味鲜醇的感官品质,其酚氨比和儿茶素苦涩味指数较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较多,干茶和茶汤的绿色度较高,色泽较为协调。说明鄂茶10号优质绿茶加工揉捻时间以10~2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5.
对夏秋醇香绿茶加工技术研究表明,茶鲜叶经过摊放养护可以明显提高茶叶花香,减少苦涩味,鲜叶摊放养护时间在平均温度23.1 ℃、平均相对湿度58.4%的环境条件下,以12~15 h较为适宜;摊放养护方式以(热风或日光处理)+空调控温摊放效果较优;烘焙温度以微波初烘+足火温度60 ℃和初烘温度80 ℃+足火温度60 ℃ 2个处理花香较浓,汤色较好;采用夏秋醇香绿茶新工艺与常规工艺相比,水浸出物含量增加4.9%、茶多酚含量减少17.9%、氨基酸含量增加14.2%、酚氨比降低26.9%。经专家感官审评,夏秋醇香绿茶花香浓郁、滋味醇和,总得分比常规工艺加工的绿茶高4.7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黄观音秋季茶青加工绿茶的适制性,以黄观音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秋季茶青为原料、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作成卷曲形绿茶,对茶样进行感官品质评审和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黄观音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2个不同等级的秋季茶青加工的卷曲形绿茶,综合感官品质、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氨酸含量前者较后者高,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含量前者较后者低,酚氨比值都在9以上。认为黄观音作为一个乌龙茶品种,采用同样工艺加工而成卷曲形绿茶,一芽一叶茶青加工的卷曲形绿茶综合品质优于一芽二叶茶青加工的卷曲形绿茶。  相似文献   

7.
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香型绿茶是具有乌龙茶香气特征的新香型绿茶。为提升花香型绿茶的品质,2007年和2008年9月以浙农113鲜叶为原料,分别对摇青和做形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度的摇青或养护技术可制成花香型绿茶,且摇青技术制茶品质较好;摇青3次制茶品质较佳,茶叶有浓花香味;做形方式3的造型效果较好,茶叶外形扁直,有浓郁花香,清爽中带有花味。因此,确定花香型绿茶的优化加工工艺为鲜叶—摇青(3次)—杀青—揉捻—做形(方式3)—毛火—足火。  相似文献   

8.
周春江 《河南农业》2016,(35):34-35
通过结合乌龙茶做青工艺和传统黄茶加工工艺,初步探索花香型黄茶加工工艺,加工工艺为摊青→做青→杀青→揉捻→闷黄→烘干,手工做青采取碰青和抖青方式,至叶片背卷,青气散花香显.通过感官审评,得出做青工艺对黄茶有积极影响,能够在保证黄茶品质特点的同时使其滋味鲜醇、花香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晰生产线和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的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特点,为标准化、精确化加工客家炒青绿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方品种马图茶为试验原料,采用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比较分析半连续化生产线与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茶叶含水量、理化成分和成品茶感官品质3方面的差异。【结果】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含水量呈缓慢递减趋势,"一炒"是两种加工方式中失水最多的工序,失水率在64.4%~76.0%之间。茶多酚和咖啡碱在两种加工工艺中均呈显著增加,生产线加工的绿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1.25%和4.63%,单机加工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为22.86%和4.96%。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儿茶素组分因加工工艺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GC、C、GCG、ECG和CG在生产线加工中阶段性显著增加,EGC、EGCG和EC差异不显著。传统单机加工中GC、C、GCG和CG显著增加,EGC、ECG和EC显著降低,EGCG差异不显著。感官审评结果显示,生产线加工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相当或优于传统单机加工的客家炒青绿茶。【结论】生产线加工方式有利于形成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的外形和品质,但茶味醇厚和回甘略逊于传统单机加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不同做形方式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鄂茶10号优质鲜叶加工成芽形、扁形、条形和针形绿茶,并对样品进行了感官审评,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色差计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在4个做形处理中,扁形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低,氨基酸含量最高,儿茶素苦涩味指数低,滋味更鲜醇;香气物质种类丰富,总量最高,花香和栗香高长。与针形绿茶相比,扁形绿茶的叶绿素含量、干茶色泽明度值L~*、黄蓝色度值b~*和色相值b~*/a~*值更高,干茶和茶汤的红绿色度值a*值更低,差异极显著,色泽更协调,绿色度更高。加工芽形绿茶虽能有效改善色泽品质,但综合品质稍低于扁形绿茶;加工针形绿茶虽然香气和外形品质更高,但不利于色泽和滋味品质的形成。【结论】加工扁形绿茶能显著改善绿茶滋味和香气品质,同时有效保证外形品质,综合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的杀青方式,探讨了杀青工艺对杜仲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杜仲绿茶以鲜叶直接采用复干机杀青的感官品质最佳;杀青条件以125℃、3min的处理形成的杜仲绿茶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2.
做青工艺是乌龙茶加工工艺,是形成乌龙茶花果香的关键工艺。本试验以茶树品种黄观音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关键工艺制作红茶,研究做青工艺对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轻做青有利于花香的形成,提高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域环境下东阳木禾群体种烘青绿茶花香明显,滋味鲜爽。类似的茶园管理,不同土质下木禾种烘青绿茶茶叶品质总体感官差异小,从滋味和香气看,红黄壤土环境下的烘青绿茶滋味更鲜爽,香气更清高;红黄壤和黄壤土下的烘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总量更高;黄红壤土下烘青绿茶的儿茶素含量更高;侵蚀性红壤环境下的烘青绿茶儿茶素品质指数更高。相同土壤类型中,红黄壤4环境下的烘青绿茶儿茶素品质指数更高,芽叶更嫩。海拔高度对木禾群体种烘青绿茶的感官品质无明显影响,不同茶园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烘青绿茶的理化品质。人为活动和茶园土壤自身铅化合物影响茶叶中铅含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将漳州野生茶鲜叶制成4个茶类,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比较不同工艺野生茶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野生茶红茶花果蜜香浓郁,白茶清香带花蜜,乌龙茶清香带青花香,绿茶较清香带栗香花香。4个茶类野生茶均带有不同程度的苦感,其中绿茶滋味浓厚、苦涩味最明显;白茶味浓醇、甘爽,稍带苦;红茶的滋味浓醇、厚带甜,回味甘,微苦;乌龙茶滋味浓醇、爽口,微苦涩。审评得分:红茶(90.8分)白茶(87.5分)乌龙茶(86.5分)绿茶(84.8分)。分析认为,采用不同工艺加工而成的野生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品质优,不同茶类间品质成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各茶类香味风格特征明显,体现漳州野生茶多茶类适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为开发花香型玲珑红茶系列新产品,将摇青工艺运用到玲珑红茶加工中,通过设置不同摇青程度和发酵温度研究各处理对玲珑红茶品质的影响,初步探索花香玲珑红茶关键工艺的最佳参数.综合感官审评及理化分析结果表明,萎凋叶经轻度摇青(2.5 min-5 min-l0 min),发酵在室温28℃的玲珑红茶花香品质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16.
陈义 《河南农业》2016,(21):49-50
茶鲜叶的适制性是形成茶叶优良品质的前提,以不同嫩度的信阳群体种茶鲜叶: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信阳红与信阳毛尖加工工艺制成红茶与绿茶,从感官审评和主要化学成分两个方面对不同嫩度信阳群体种红、绿茶适制性进行分析,给不同嫩度的信阳群体种茶鲜叶生产红绿茶提供一定的依据,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红茶原料加工黑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利用红茶原料加工黑茶的工艺,选用凌云白毫茶品种鲜叶加工的红茶、绿茶为原料(绿茶1号、绿茶2号、红茶1号、红茶2号),在控温控湿条件下,不同的"渥堆"时间、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黑茶加工工艺试验,通过对试验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生化成分分析,研究"渥堆"过程的"渥堆"叶含水量、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变化情况及对六堡茶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红茶为原料加工黑茶,品质达到或超过传统黑茶品质要求,且减少了杀青工序、缩短了黑茶加工的渥堆时间及加工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可提高黑茶产业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铜仁市夏秋绿茶品质,提高夏秋茶原料利用率,以福鼎大白茶作对照,从铜仁市主栽茶树品种中筛选出香山早1号、浙农113及中茶108,通过分析其农艺性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进行夏秋茶适制性研究。结果表明:中茶108、浙农113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农艺性状优于福鼎大白茶;中茶108及浙农113制作的夏秋绿茶感官品质均优于福鼎大白茶;以《贵州绿茶第2部分:卷曲形茶》(DB52/T 442.2—2017)为品质判定依据,中茶108加工的夏秋绿茶感官品质均达到一级及以上标准;在内含成分上,3个供试品种加工的夏秋绿茶生化成分指标均达到一级及以上标准,尤其是中茶108,加工得到的夏秋绿茶均表现出高水浸出物、高游离氨基酸、低酚氨比、低儿茶素的生化特性,且配比适当。综合分析,中茶108加工的夏秋绿茶达到一级及以上优质绿茶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以1芽2~3叶为主的机采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恩施振动分级设备,分别在鲜叶、杀青、二青、三青等关键环节进行分级处理,以未分级处理为对照,按照条形绿茶工艺加工成干茶,比较各处理原料的组成情况、干茶感官品质、正茶率及理化成分。结果显示,鲜叶分级、二青分级、三青分级基本将原料分为2档,杀青分级将原料分为3档;未分级处理所制条形绿茶感官品质优于分级处理,加工中二青分级所制条形绿茶感官品质优于其他分级处理;机采条形绿茶正茶率均较低,为66%~88%,需精制,其中二青分级2档茶的正茶率较高,均超过86%;二青分级下口原料所制条形绿茶的粗纤维含量最低,较对照低19%以上,氨基酸含量较对照高出20%以上,说明二青分级有利于将嫩度较好、品质较优的原料分离出来。本研究结果为利用机采鲜叶加工优质茶产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机采鲜叶为原料,比较不同鲜叶分级机处理效果,进而比较鲜叶分级、加工过程分级(包括杀青分级、二青分级、三青分级)和精制分级对机采绿茶的机械组成、感官品质得分和内含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湘丰滚筛机对鲜叶分级的效果相对较好,但鲜叶分级和加工过程分级对机采绿茶的感官品质得分并无明显改善作用;精制分级后,机采绿茶的品质获得了明显改善,精制分级得到的绿茶(一级茶和二级茶)的感官品质明显高于对照。比较三级茶到一级茶的内含成分变化趋势,发现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显著升高,可溶性糖和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内含成分变化趋势与感官品质得分的趋势一致。说明精制分级处理对机采茶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为机采绿茶生产加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