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毒蛾卵平腹小蜂野外寄生柞蚕卵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丹丹  王志明 《昆虫天敌》2006,28(4):188-191
2005年5~9月,在长春市吉林农业大学校园内的杨树林和李树林内进行人工挂放柞蚕An- 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卵卡诱集本地平腹小蜂Anastatus spp.寄生试验。结果表明杨树林中的舞毒蛾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的寄生率最高可达23.1%,李树林中的舞毒蛾卵平腹小蜂的寄生率最高可达33.5%,李树林中舞毒蛾卵平腹小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杨树林。全年中,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分别在6月下旬和8月上旬出现2次寄生高峰。  相似文献   

2.
舞毒蛾在美国发生危害及美国农业部采取的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钱天荣 《植物检疫》2000,14(5):317-318
舞毒蛾Lymantriadispar是一种食性很广 ,危害很大的森林害虫 ,原来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的舞毒蛾则是在 12 0年前从欧洲传入的。舞毒蛾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活特性现在被分为亚洲种群 ,欧洲种群及北美种群。极大部分北美种群的舞毒蛾是来自欧  相似文献   

3.
舞毒蛾种群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线粒体COI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扩增了舞毒蛾部分种群的DNA序列,结合GenBank上发表的世界舞毒蛾种群相关序列,重建了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世界舞毒蛾分成4支:冲绳舞毒蛾、北海道舞毒蛾地理种群、欧亚大陆舞毒蛾地理种群(包括日本大陆地区)和北美舞毒蛾地理种群.其中世界地理种群在COI基因上变异为0%~7%,中国种群在COI基因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鞍山地区舞毒蛾天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在辽宁省鞍山、海城和岫岩县,共收集到舞毒蛾天敌36种,其中寄生性昆虫19种,捕食性昆虫15种,病毒和白僵菌各1种。在幼虫期,优势种是病毒、窄腹凹眼姬蜂和绒茧蜂,可杀死56.09±20.75%的幼虫。蛹期主要是寄蝇和麻蝇,追寄蝇数量占75%以上,总寄生率为31.21±20.87%。研究表明,天敌对控制舞毒蛾种群数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舞毒蛾控制和分泌滞育激素的器官,于室内对舞毒蛾幼虫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显微解剖,对其中枢神经系统和咽下神经节进行观察,并测量舞毒蛾1~5龄幼虫咽下神经节长度、宽度和面积,运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脑和咽下神经节玻片逐层扫描,获取舞毒蛾幼虫脑和咽下神经节各高度的图像,将扫描后的图片描绘成1组多边图形,将其导入软件中,软件将多边图形叠加后构建其三维模型。结果显示,舞毒蛾幼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咽下神经节、3个胸部神经节和7个腹部神经节;舞毒蛾不同龄期幼虫的咽下神经节在外观形态上无较大差异;随着龄期增长,舞毒蛾咽下神经节的长度、宽度以及面积也不断增加,其中4龄幼虫咽下神经节的长度、宽度以及面积的增长速度最快,而5龄幼虫咽下神经节的长度、宽度以及面积的增长速度略微下降,1~3龄幼虫咽下神经节的长度、宽度以及面积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同,均小于4龄和5龄幼虫。通过测量外部形态结构重建了舞毒蛾脑和咽下神经节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6.
Dna J蛋白是Dna K/Hsp70的辅助分子伴侣,通过调节Hsp70的ATPase活性来影响蛋白复合体的合成与组装。为明确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LdDnaJ1基因特性及对杀虫剂甲萘威的胁迫响应,通过克隆LdDnaJ1全长基因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了甲萘威对其LdDnaJ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舞毒蛾Ld Dna J1全长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9.91 kD,理论等电点为5.65;舞毒蛾Dna J与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 Dna J亲缘关系较近。甲萘威对舞毒蛾2龄幼虫24 h和48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74.04 mg/L和31.48mg/L。低剂量(LC_5、LC_(10)和LC_(30))甲萘威胁迫下,舞毒蛾2龄幼虫Ld Dna J1基因表达量均下调,LC_(30)甲萘威处理后72 h时LdDnaJ1基因表达量最低,仅为对照的15.70%。表明甲萘威可抑制舞毒蛾LdDnaJ1基因的表达,且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介绍以形态、行为、生态学为依据的舞毒蛾分类发展的基础上,概述了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舞毒蛾种群鉴定、起源、分化、入侵和扩散方面的研究进展,初步分析了我国舞毒蛾种群遗传关系研究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舞毒蛾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是全北温带地区危害最为严重的森林害虫之一。本文采用PCR引物步移法完成了舞毒蛾线粒体全序列的测序工作。舞毒蛾mtDNA全长15569bp,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22个tRNA组成,基因位置及方向与鳞翅目其他昆虫相同。通过与其他已知昆虫线粒体全序列的比较,对舞毒蛾线粒体全序列的核苷酸组成、氨基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等基因组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茶毒蛾黑卵蜂识主利它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毒蛾黑卵蜂是茶毒蛾卵期的优势寄生蜂,能将茶毒蛾消灭在幼虫发生为害之前,识主利它素对它的寄生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茶毒蛾黑卵蜂的识主利它素存在于茶毒蛾的卵块和卵粒上,能被蒸馏水、70%甲醇或乙醇溶液等极性溶剂所抽提,其粗抽提物可诱发80%以上的雌蜂表现出触角敲打和产卵管刺探行为,但不能被己烷等非极性溶剂所抽提。识主利它素在室温条件下较稳定,但是高温加热(100℃)处理1小时可使之丧失部分活性。识主利它素的应用不仅可增强黑卵蜂的搜索活动,缩短寄生时间,提高对寄主卵的寄生效能,还能引诱其寄生原来不寄生的非寄主卵,有利于茶毒蛾黑卵蜂的室内大量饲养和繁殖。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龄数和龄期划分的形态依据,以室内饲养的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辽宁省、贵州省、云南省和四川省的亚洲型舞毒蛾种群以及亚洲型舞毒蛾和欧洲型舞毒蛾的杂交种群作为试验材料,收集每次蜕皮时掉落的头壳并测量其宽度和长度,绘制频数分布图后基于Dyar法则划定幼虫龄数和龄期,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分析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舞毒蛾幼虫头壳宽度和头壳长度的频次分布图可以划分为7个相对集中的区域,1~7龄幼虫的头壳宽度平均值分别为0.55、0.92、1.54、2.42、3.51、4.74和5.88 mm;1~7龄幼虫的头壳长度平均值分别为0.49、0.78、1.21、1.93、2.83、3.89和4.90 mm。幼虫头壳宽度和头壳长度的Crosby指数均小于10%,说明幼虫的头壳宽度和长度均可作为划分龄期的形态指标。在室内饲养过程中,只有小部分雌性舞毒蛾幼虫才能成长至7龄,全部的雄性幼虫和大部分雌性幼虫的龄期为6龄。1~7龄幼虫的众数龄期值分别为10.75、4.99、4.68、6.27、8.24、10.20和4.90 d,整个幼虫众数龄期为50.03 d。关键词:舞毒蛾  相似文献   

11.
为判断溴甲烷和硫酰氟对舞毒蛾不同虫态的杀灭效果,在25℃下,分别在经过气密性检测的熏蒸桶内投入16、20、24、32 g/m3的溴甲烷和40、56、72、88 g/m3的硫酰氟,熏蒸处理舞毒蛾卵、幼虫、蛹和成虫4.5h.结果表明,经过4.5h熏蒸,杀灭舞毒蛾卵、1龄幼虫、蛹和成虫的溴甲烷浓度分别为32、20、24和16 g/m3,杀灭上述虫态硫酰氟浓度分别为88、56、72和40 g/m3.本文结果表明,舞毒蛾卵为最耐受溴甲烷和硫酰氟熏蒸的虫态,在目前口岸实际熏蒸处理中应充分考虑熏蒸剂对舞毒蛾卵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12.
舞毒蛾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常被分为欧洲型和亚洲型2种类型,欧洲型舞毒蛾在传入美国之后造成了巨大危害。之前报道指出亚洲型舞毒蛾的寄主范围比欧洲型舞毒蛾的广,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更大,北美植物保护组织据此对中国的高风险港口实施了船舶特别检疫措施,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鉴于此,本实验以16种北美和中国常见的行道树种和绿化树种作为供试树种,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型舞毒蛾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饲喂白桦、加杨和糖槭的幼虫可以完成生活周期。饲喂杜松、女贞、大叶黄杨、红皮云杉、合欢、杂交鹅掌楸、马尾松、黑松和白皮松的幼虫在2龄以前全部死亡。虽然2龄以前幼虫饲喂北美乔松、油松和柿树后死亡率较高,但用人工饲料将幼虫饲养至4龄以后再替换饲喂以上3种植物,幼虫的死亡率则显著下降。分析表明,亚洲型舞毒蛾低龄幼虫(1、2龄)的寄主选择范围要窄于高龄幼虫(4龄以后的幼虫)。  相似文献   

13.
由亚洲型舞毒蛾检疫问题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亚种水平检疫措施、出口船舶检疫、第三方机构、无疫港区建设4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由亚洲型舞毒蛾检疫问题引发的对我国现行植物检疫体系的思考,以期为完善我国舞毒蛾问题应对措施、促进植物检疫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芦毒蛾(Laeliacoenosa)是江苏海涂芦苇上发生的最主要害虫。作者在研究其发生规律的过程中,发现该虫卵有黑卵蜂寄生。芦毒蛾黑卵蜂(TelenomuslaeliaWuetHuang),属膜翅目、细蜂总科、缘腹细蜂科,是江苏省新纪录种。本文为19...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舞毒蛾雌、雄蛾触角上均存在4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最发达.  相似文献   

16.
蜀柏毒蛾天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礼 《昆虫天敌》1992,14(3):133-137
本文报道1990年4月至1991年4月,作者在四川平昌县对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各期虫态天敌的研究结果:初步观察,蜀柏毒蛾天敌有55种,其中昆虫17种、蜘蛛26种、鸟类8种、微生物4种。简报了天敌的寄生范围、寄生复合体、寄生率、捕食量。  相似文献   

17.
舟蛾赤眼蜂自然越冬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坤发  杨瑞祥 《昆虫天敌》1998,20(3):106-111
舟蛾赤眼蜂在淮北地区自然界能安全越冬。该蜂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寄生柳毒蛾卵,卵粒寄生率为38.17%,以预蛹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羽化,羽化率达97.23%。越冬代历期178 ̄182天。其越冬前的寄主是杨扇舟蛾卵、栎枯叶蛾卵和盗毒蛾卵,越冬后的最初寄主是栎枯叶蛾卵、柳天蛾(即蓝目天蛾)卵、杨二尾舟蛾卵、小杨天社蛾卵和双尾天社蛾卵。在其越冬前后转主期,野外适时人工补充寄主卵,可相应增加其  相似文献   

18.
赤眼蜂发育的外环境及其出蜂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自然群落常是分散的,在田间、林区和果园等地飞翔活动,寻找寄主卵,利用其产卵针管产卵寄生于许多种害虫卵内,使害虫卵的胚胎不能发育,从而取得消灭害虫的效果。赤眼蜂卵在害虫卵内进行胚胎发育,然后经过幼虫期、予蛹期和蛹期,生长发育到成虫,羽化后的赤眼蜂咬破寄主卵卵壳,从出蜂孔中爬出来,进行其成虫期的活动。由此可见寄主卵就是赤眼蜂发育的外界环境,也就是赤眼蜂生长发育的小生态环境。近年野外调查研究已证实杨雪毒蛾(柳毒蛾)卵、茶白毒蛾卵、蔚茸毒蛾卵和茶茸毒蛾  相似文献   

19.
低剂量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药剂短期处理和连续处理,测定了低剂量LC_(10)和LC_(30)甲氧虫酰肼处理舞毒蛾4龄幼虫后,对其各项发育指标、营养指标及各发育阶段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LC_(10)和LC_(30)剂量甲氧虫酰肼能显著降低舞毒蛾幼虫成活率、化蛹率、6龄虫重及雌蛹重,与对照组相比,LC_(30)剂量处理24 h后,舞毒蛾5龄和6龄幼虫成活率、化蛹率、6龄虫重及雌蛹重明显降低,依次为48.89%、72.62%、62.22%、0.21 g和0.75 g,且LC_(30)剂量对幼虫和蛹的致死性较LC_(10)剂量明显,连续处理较短期处理明显,差异均显著(P<0.05).低剂量甲氧虫酰肼对幼虫营养指标也存在明显影响,LC_(10)剂量能抑制幼虫相对取食量(RCR),LC_(30)剂量能抑制食物利用率(ECI),且两者均能显著抑制幼虫相对生长率(RGR)(P<0.05).同时低剂量甲氧虫酰肼能导致舞毒蛾幼虫畸形,畸形率为62.53%.说明低剂量甲氧虫酰肼可取代高毒农药,用于防治森林鳞翅目害虫.  相似文献   

20.
对孤雌生殖产两性子代的暗黑赤眼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证阴暗黑赤眼蜂孤雌生殖能产雌雄两性子代。雌蜂占90%以上,与两性生殖没有区别。在山西运城该蜂寄生棉铃虫及黄地老虎卵,人工接种时也能寄生杨雪毒蛾和多种夜蛾科害虫卵,但不能在柞蚕、蓖麻蚕卵内寄生。用杨雪毒蛾卵作寄主繁殖该蜂,方法简便,效果良好。在棉田小区中分别释放暗黑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寄生率分别为63.7%和47.9%。由于该蜂雌性比特高,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