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水式养蚕”是通过增加养蚕批次、减少每批次养蚕数量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养蚕生产布局,适合养蚕设施和劳动力不足的蚕区推广应用。针对生产上实施“流水式养蚕”布局出现的养蚕批次重叠造成消毒防病困难、遭遇不良气候时养蚕成绩不佳、计划养蚕量未与桑叶产量挂钩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就合理利用气候条件、优化桑树剪伐及桑叶收获方式、提高养蚕生产效率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 蚕桑生产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生产的过程,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桑树的生长和桑叶的产量,也影响到蚕的生长发育和蚕茧产量。因此,掌握气候特点,进行养蚕合理的布局,趋利避害,对获得较高的养蚕经济效益很有帮助。本文着重谈谈汉中气候特点与养蚕布局。  相似文献   

3.
蚕桑生产即是种植业,又是养殖业,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桑树的生长和桑叶产量,也影响到蚕期安排、发种量和家蚕的生长发育。过去我县对气候变化因素考虑不周,蚕期安排和各期发种量缺乏科学性,导致“种、叶失衡”蚕病多发。因此,根据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对增加发种量,提高养蚕效益很有帮助。本文着重谈谈千阳县气候特点与养蚕布局。  相似文献   

4.
陕西蚕病流行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虹  王进 《蚕业科学》1995,21(4):243-247
通过历年盒种产茧量、干茧病蛹及蚕期蚕病调查,得知养蚕技术、养蚕形式、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影响陕西蚕病的流行分布。近几年危害生产的主要是僵病、多角体病及微粒子病。各地由于养蚕形式、技术、地理及气候差异,蚕病发生轻重不同。僵病流行比其它蚕病受养蚕技术、地理、气候影响更明显。多角体病流行与僵病不同,有较明显的垂直传播特点。微粒子病自1989年发现之后,蔓延迅速,其病原首先来自从疫区调入的带毒蚕种。  相似文献   

5.
大棚养大蚕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茁萍 《广西蚕业》2006,43(2):35-36
大棚饲养大蚕作为一项省力化养蚕技术颇受欢迎,与传统养蚕法相比,具省投资、省桑叶、省工等优点,但由于大棚养蚕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不良气候的侵袭和天敌为害会减少收成。本文分析了用大棚饲养大蚕生产中造成减产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蚕茧生产上,养蚕布局改革是增产蚕茧的中心环节。如何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蚕品种、饲养水平,因地因事制宜进行改革是养蚕布局改革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养蚕布局改革与蚕品种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改革的成败,为此,现就杭州市养蚕布局改革与蚕品种布局的关系,加以论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气象与蚕作     
日本列岛西北与大陆一海之隔,东南临海,气候多变,四季分明。从岛的西南到东北,这种气候的变化越是明显。这种气侯对养蚕产生了区域性和季节性。在春蚕、早秋蚕、晚秋蚕等各个蚕期要采用相应的饲育法。与养蚕关系密切的气象,有四月到五月的晚霜,六月到七月的梅雨,七月中旬到八月的  相似文献   

8.
叶夏裕 《中国蚕业》2009,30(3):108-110
8夏秋蚕饲养 8.1夏秋季养蚕的特点 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夏秋季期间,气温高,桑树生长快;因此,可以通过合理多次养蚕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和产值,增强蚕桑产业的竞争力。但是,与春期养蚕相比,夏秋季养蚕在气候、桑叶叶质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 三季养蚕布局已在全省广泛普及,基本形成了蚕作制度。但是养蚕布局科学性强,涉及面广,如何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完善养蚕布局,从茧丝绸整体利益出发,还需进一步研究。现就养蚕布局,从南充地区气候特点、桑树基础、剪伐型式和近二十年的养蚕布局实践,提出一些看法,供同行参改。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江西省蚕桑生产发展很快,桑园面积迅速扩大,养蚕数量大量增加.但是广大农村新区养蚕,若按传统的养蚕方法,需添置大量的蚕室、蚕具,往往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尤其是个体户养蚕,经济上更感困难,因而影响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为解决发展养蚕中添置设备多、投资大、竹木材料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简易养蚕的经验,结合江西的地理、气候等具体情况,设计了地坑木框养蚕法,挖地成坑,作养蚕室,木条和丙伦编织布制成木框蚕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由于冬季气候偏暖较干、养蚕环境较差、防范意识不强、防蝇技术不力,家蚕蝇蛆病在部分地区呈现暴发之势。文章分析了家蚕蛆蝇特性、蝇蛆病发生规律、病症和发生原因,提出了改善养蚕环境、修建防蝇设施、采用物理与化学方法综合防治家蚕蝇蛆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宁南县属于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极利于栽桑养蚕,是蚕桑专家美誉的"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宁南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蚕桑产业作为种植业中投入少、见效快、风险小、长短结合好的产业,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优势,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六铁镇树基村的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通过栽桑养蚕脱贫致富,挤进了全县前50名养蚕大户之列,成为彝族同胞脱贫致富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崔秀梅 《北方蚕业》2002,23(1):42-43
根据固原地区生态条件及多年试验示范表明,该地区养蚕具有得蚕独厚的气候条件,而要实现蚕壮茧厚、养蚕丰产,同样必须进行科学饲养.  相似文献   

14.
(一)广东蚕病发生的特点广东省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桑叶收获期长,从三月至十一月份是养蚕时期,蚕造连续不断,养蚕批次错综交叉,再加上蚕区集中,养蚕种桑密度大,蚕粪喂鱼,塘泥作桑肥,桑叶养蚕,为病蚕病源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周昌平 《蚕桑通报》2002,33(4):51-51
大棚养蚕是养蚕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在我镇的推广和使用已有6~7年时间,并为绝大多数蚕农所接受,普及率达到60%以上,涌现出一批大棚养蚕的高产典型。大棚养蚕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有效地改变了蚕座的环境条件,达到了稀放饱食高产的目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是,由于大棚的建造上存在的问题,在不良气候环境,养蚕成绩迥然不同。笔者对许南、芦河两村2000年两秋大棚蚕饲养情况。作了调查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差异大,75%都是山地,海拔高度最高达到2790m,最低仅70m左右,立体气候明显,冬暖、春早、夏热、秋凉、湿度大.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全国六大蚕区之一.但长期以来,蚕茧单产低、茧质差,一直困扰着本市蚕桑生产的发展.为了解现行推广使用的家蚕品种在本市区域内的适应性和养蚕、产茧、茧丝质量等经济性状,筛选适合本地区地理特点、气候条件、养蚕技术水平的蚕品种.2003年春,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区域特征的地方,将目前推广使用的蚕品种进行了区域性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实际,我们进行了养蚕布局的适当调整,合理地安排中秋养蚕量,适量增加了晚秋的饲养量,使蚕农的效益有了一定的提高。鉴于此,针对晚秋蚕的饲养,把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1 合理安排中秋蚕,适量增养晚秋蚕1.1 近年来,中秋常有高温多湿等不良气候,一般产  相似文献   

18.
鉴于今夏的气候特点,专业人员告诫众蚕农,今夏养蚕防病来不得半点马虎。今夏属高温闷热季节,加上雨量集中,有些地方桑园遭受较严重的洪涝灾害,极易引发蚕焦尾病、僵病、脓病等传染性强的蚕病,常造成减产或绝收。针对这种气候,养蚕应从通风、降温、排湿和强化消毒入手,提高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9.
福岛县生产上茧达20担以上的大规模养蚕农家的户数,1980年因反常气候的影响,比上年有所减少,但近几年来的养蚕户数,还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一情况是采用了高产技术之后而出现的扩大饲育规模以提高养蚕收益的一种倾向.  相似文献   

20.
大棚养蚕是在传统养蚕技术上的一次革新,是为了适应建湖县蚕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省力化发展而被重点推广的一项新的养蚕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传统养蚕基本上是在室内进行,户平饲养量受多种因素制约,随着近年来该县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加剧,蚕农迫切需要一项省工、省力、方便、高效的养蚕新技术,大棚养蚕技术由于有上述的优点而深受蚕农的欢迎,通过不断完善、探索、总结,大棚养蚕技术日趋完善。根据笔者的多年经验,结合建湖县地理、气候及该县目前大棚养蚕的现状,将大棚养蚕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归纳,供同行及蚕农在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