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加快贵州黑马羊的扩群繁育及品种培育,试验采用核心群开放式选育及正反交试验方法,开展黑马羊选育提高、山羊有角与无角性状显隐性关系及无角与间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后,核心群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9.77±5.51)kg、(25.18±5.67)kg,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40.08±7.73)kg、(34.90±7.56)kg;基础群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6.59±3.68)kg、(24.09±4.60)kg,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35.33±4.09)kg、(32.16±6.83)kg。周岁羊屠宰率达48.46%,产羔率达152.16%。经t检验,选育后核心群周岁、成年公母羊及基础群周岁、成年公母羊平均体重极显著高于选育前平均体重(P<0.01)。经有角♂×无角♀、无角♂×有角♀正反交试验,后代无角率为52.20%、有角率为47.80%;无角♂×无角♀杂交,后代无角率为75.32%,有角率为24.68%。无角对有角是显性,山羊间性与无角存在连锁关系,群体中出现间性羊的概率为3.45%。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我国优质种羊的需求,从1986年开始,辽宁省阜新市利用进口的强毛型澳洲美利奴元角系公羊和接近澳洲美利奴羊生产水平的康拜克母羊和邦德母羊进行级进杂交,通过有计划的复杂育成杂交培育中国无角细毛羊.  相似文献   

3.
野牛、野羊一般表现为有角,家养牛、羊品种存在无角与有角的变异。家牛有角与无角性状由复等位基因P_F、P_C和p_(rs)控制,单倍型突变引起荷斯坦奶牛无角。绵羊染色体上基因片段的插入导致绵羊无角,而HOXD基因群导致绵羊多角性状。山羊染色体上一个片段的缺失导致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论文综述了牛、绵羊和山羊角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牛、羊无角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无角陶塞特羊(Poll Dorset)原产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内毛兼用型半细毛羊。该品种采用复杂杂交育种方法培育而成。杂交母本是雷兰羊和有角陶塞特羊,父本为考力代羊。其杂种再与有角陶塞特公羊回交,从后代中选择无角个体进行培育而成。无角陶塞特羊具有生长发育快、早熟、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云岭牛的无角性状进行分子鉴定,以加快云岭牛无角品系的培育速度。[方法]采用PCR扩增与琼脂糖电泳分型的方法。[结果]在263头云岭牛中,221头牛的基因型与其无角与有角性状完全一致,分子鉴定成功率为83.03%,还有42头云岭牛(16.97%)不能正确鉴定其无角与有角性状。[结论]分子鉴定技术可以有效鉴定云岭牛的无角与有角性状,将缩短云岭牛的无角品系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无角牦牛与有角牦牛的育肥效果,为无角牦牛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在青海大通种牛场开展了放牧补饲的育肥方式,并对其生长情况及育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146d的育肥,无角牦牛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比有角牦牛的分别增加了1.78kg和12.2g。[结论]无角牦牛的育肥效果高于有角牦牛,若在完全舍饲条件下,将有助于无角牦牛发挥其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7.
选择6月龄和4周岁的无角牦牛进行屠宰性状测定,并以同年龄的有角牦牛作为对照,比较分析了无角牦牛和当地有角牦牛的产肉性能,以期为今后无角牦牛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6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肉骨比均显著高于同龄的有角牦牛(P0.05),4周岁的无角牦牛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也均显著高于同龄有角牦牛(P0.05)。以上结果说明无角牦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8.
<正>无角陶赛特羊被毛白色,面部、四肢及蹄也皆为白色;公母羊均无角,颈粗短,胸宽而深,背腰平直,后躯丰满。原产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由雷兰羊和有角陶赛特羊为母本、考力代羊为父本,再用有角陶赛特种公羊回交选无角后代培育而成。无角陶赛特羊具有产肉性能和胴体品质好、早熟、生长发育快、全年发情、耐热和对气候干燥地区适应能力较强的特点。无角陶赛特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 (2)无角道赛特羊无角道赛特羊(Polled Dorset),产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由雷兰羊和有角道赛特羊为母本,考力代羊为父本,再用有角道赛特公羊回交,选无角后代培育而成的肉用绵羊品种.我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主要用于经济杂交生产羔羊的父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云南省具高繁殖性能、无角特性及适应于湿热地区的马关无角山羊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其保种羊群较保种前繁殖性能有所下降,无角性状还处于杂合状态,毛色较杂等。针对这些情况,为了有效保种,提出:1.建立和完善保种体系;2.制定保种羊标准;3.积极开展保种羊的种质特性研究,为保种提供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资料;4.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群众养羊,保用结合。  相似文献   

11.
引进萨福克、无角陶赛特、特克塞尔3个肉羊品种和当地土种公羊作为父本,当地土种母羊作为母本,开展杂交改良示范.每个品种抽样20只,共80只.统计杂交一代羔羊出生后各月龄的体高、体长、体重数据,结果表明:特克塞尔杂交一代的出生重、3月龄断奶重、育肥重与土种羊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萨福克、无角陶赛特的出生重、3月龄断奶重、育肥重与土种羊相比,差异显著(P<0.05),并且,特克塞尔杂交一代的这三项性能比萨福克和无角陶赛特杂交一代都好,萨福克、无角陶赛特之间差异不显著.经90天育肥后,随机各选择2只体格适中的羊只做屠宰试验,结果表明:特克塞尔杂交一代与土种羊相比平均胴体重、屠宰率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特克塞尔杂交一代的平均胴体重、屠宰率比萨福克和无角陶赛特杂交一代都好,特克塞尔、萨福克、无角陶赛特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杂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观察、试验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引自新西兰的无角陶赛特品种羊的杂交效果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与土种羊的杂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无角陶赛特公羊和土种母羊的F1外貌与无角陶赛特羊更为相似;F1公羔初生重5.08kg±0.94 kg,周岁重46.92kg±4.59 kg;F1母羔初生重5.55 kg±0.70 kg,周岁重43.45kg±4.93 kg.F1各年龄阶段体重与土种羊相比,提高效果极显著(P<0.01);②可通过回归方程预测F1的体重体重(kg)=0.126×体长(cm)+0.290×体高(cm)+0.473×胸围(cm)-26.539(r=0.879 2).  相似文献   

13.
肉羊品种的培育与杂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近年来大量引进种羊和肉羊生产中的良种化问题,讨论了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模式;提出了建立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进行种羊遗传评估,培育新品系的途径;论述了引进品种的杂交利用和兼顾地方品种保护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无角道赛特羊原产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由雷兰羊和有角道赛特羊为母本、考力代羊为父本,再用有角道赛特公羊回交选无角后代培育而成。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主要用作经济杂交生产羔羊的父本,是目前理想的肉羊生产的终端父本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肉用绵羊杂交性能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萨福克、无角陶赛特、特克塞尔3个肉羊品种和当地土种公羊作为父本,当地土种母羊作为母本,开展杂交改良示范。每个品种抽样20只,共80只。统计杂交一代羔羊出生后各月龄的体高、体长、体重数据,结果表明:特克塞尔杂交一代的出生重、3月龄断奶重、育肥重与土种羊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萨福克、无角陶赛特的出生重、3月龄断奶重、育肥重与土种羊相比,差异显著(P〈O.05),并且,特克塞尔杂交一代的这三项性能比萨福克和无角陶赛特杂交一代都好,萨福克、无角陶赛特之间差异不显著。经90天育肥后,随机各选择2只体格适中的羊只做屠宰试验,结果表明:特克塞尔杂交一代与土种羊相比平均胴体重、屠宰率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特克塞尔杂交一代的平均朐体重、屠宰率比萨福克和无角陶赛特杂交一代都好。特克塞尔、萨福克、无角陶赛特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场于1987年1月由澳大利亚引进澳美公羊12只,其中南澳阿什罗斯种羊场培育的无角系5只。康拜克母羊19只,波尔华斯母羊36只。为了利用好这批进口羊,1987年春经专家们论证认为:近几年来国外无角细毛羊发展迅速,因无角便于管理,节约畜舍和用具,避免角斗,同时角的有无与毛肉经济性状和繁殖性能无关。通过了用澳美无角系公羊与康拜克、波尔华斯母羊杂交培育我国自己的无角美利奴羊方案。经过3年来的培育,今年7月下旬由省科委主持召开  相似文献   

17.
绵羊角的有无是由或主要由一个基因位点(Locus)上的三个等位基因(H、h’、h)所决定。三个等位基因的遗传方式是:H为显性无角基因,对h为完全显性,即Hh基因型均表现无角性状;h为隐性有角基因,即hh基因型均表现有角性状;h,为一个频率很低的基因,对h为不完全显性,即h'h基因型仍表现为有角性状;但H对h’基因为不完全显性,即Hh’基因型可能出现角痕(角突或角基)。而h’h’基因型公羊表现为小角、发育残缺不全的矫型角,母羊表现为无角。培育无角革的关键是选择使用无角公羊,通过测交试验能确定无角公羊基因的纯合度,从而决定如何使用。  相似文献   

18.
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筛选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为角发育机制的研究和无角牦牛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采集牦牛角发育初期胎龄90d的有角和无角牛的角基及额部皮肤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比较牛角性状候选基因OLIG1、OLIG2、IFNAR1、IFNAR2、C1 H21orf62、GCFC1、IFNGR2、SYNJ1、IL10RB、GART、RXFP2、FOXL2、TWIST1、TWIST2、ZEB2、E-cadherin和P-cadherin mRNA在角基间及皮肤间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候选基因OLIG1、IFNAR1、C1 H21orf62、SYNJ1、IL10RB、GART、RXFP2、TWIST2和E-cadherin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和皮肤间转录量差异不显著(P0.05)。IFNGR2、FOXL2、TWIST1和P-cadherin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转录量差异显著(P0.05)。IFNAR2和GCFC1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和皮肤间转录量差异都显著(P0.05)。OLIG2和ZEB2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转录量差异极显著(P0.01)。推测OLIG2和FOXL2可能是牛角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同时ZEB2、TWIST1和IFNGR2基因可能对牛角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P-cadherin基因可能参与了牛角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1 我国种羊生产的现状 种羊生产除了需要物质、技术等条件外,只有根据品种标准,经过严格选择淘汰后合格的才能作为种用.合格的种羊要求品种特征明显,遗传性能优秀.我国绵羊和山羊的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除了一些具有独特性能的地方品种和具有较高生产性能的培育品种外,我国也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性能优秀的绵、山羊品种,如波尔山羊、德国肉用美利奴、夏洛莱羊、萨福克羊、无角陶塞特羊、特克塞尔羊等.受高额利润的驱动,部分种羊经营者不严格执行<种畜禽管理条例>生产和销售种羊;只重视生产和销售,不注重选种、选配;种羊场出场的种羊有相当数量质量差、价格高,有的甚至弄虚作假,以杂种特别是低代杂种羊当作纯种出售,坑害用户;这种引种、推广、扩繁的无序状态,造成了目前国内种羊生产的混乱状况.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分析指出了牦牛角性状是受常染色体上一对呈显、隐性的等位基因控制.就育种群而言,无角母牛中,约有70%的个体角性状的基因型处于Pp杂合状态.作为核心群的遗传特征,其个体的体表主体毛色多为黑灰色;唇、鼻、眼睑多为灰白色;背部多有明晰可辨的、深浅不一的灰色背践;鬐甲略高,胸宽而深,腹大而不下垂,四肢无毛而显高.据此,提出了新品种形成后的体型外貌标准,并对核心群的体型外貌给于总体评分,为加速新品种的形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