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茄果类蔬菜嫁接苗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茄子、辣椒、番茄等茄果类蔬菜已成为厦门市秋冬季蔬菜主栽作物,生产上对茄果类蔬菜优质嫁接苗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该文对茄果类蔬菜优质嫁接苗的工厂化穴盘育苗全套技术进行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2.
无土穴盘基质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我市一些园艺场、苗圃,在花卉、蔬菜等园艺作物上采用轻基质穴盘育苗新技术,培育草莓、茄果类、名优花卉等秧苗,既节省种子,减少劳动强度,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地促进了秧苗培育的专业化、集约化、环保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新开发的78孔、108孔、152孔育苗穴盘及常规的200孔育苗穴盘,进行蔬菜五大类(瓜类、茄果类、白菜类、甘蓝类及绿叶菜类)漂浮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茄果类蔬菜最适宜的育苗穴盘规格是152孔;瓜类蔬菜最适宜的育苗穴盘规格是108孔;白菜类蔬菜最适宜的穴盘规格是108孔;甘蓝类蔬菜最适宜的穴盘规格是108孔;绿叶菜类蔬菜最适宜的育苗穴盘规格是108孔。  相似文献   

4.
机栽茄果类蔬菜穴盘育苗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茄果类蔬菜在机械化移栽中容易出现基质块散坨、根系损伤等问题,该技术规程结合江苏地区地理气候和机械移栽的操作特征,提出机栽茄果类蔬菜穴盘育苗生产流程的技术规范。该技术规程依据现有国家、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对茄果类蔬菜穴盘育苗的一般性要求、技术措施、播种、催芽、苗期管理、成品苗标准、包装、标志运输及生产档案提出具体要求。该技术规程贯彻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这一理念,对江苏地区茄果类蔬菜穴盘苗实现机械化移栽和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要想茄果类蔬菜获得高产,培育壮苗是关键.要培育健壮的茄果类蔬菜幼苗,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育苗是冬春茄果类蔬菜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育壮苗是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现结合生产实际重点介绍茄果类蔬菜的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生产上对茄果类蔬菜优质嫁接苗的需求,从育苗设施、基质的选择与处理、育苗温室及穴盘的消毒、种子消毒与催芽、装盘、播种与出苗、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茄果类蔬菜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以期达到早栽植、早采收、延长采收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育苗是冬春茄果类蔬菜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育壮苗是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现结合生产实际重点介绍茄果类蔬菜的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9.
3月菜田农事     
1 给茄果类蔬菜分苗 1~2月初在温室、温床内培育的茄果类蔬菜幼苗已经长到两叶1心,此时要按每10cm21株的密度分到中拱棚或多层覆盖的大棚内继续培养,以在露地断霜后栽培.此外,还要抓紧利用冬闲地播种一些速生、耐寒的叶菜类蔬菜,如茼蒿、上海青、热萝卜、菠菜、油麦菜等.播种时可采用条播的方法,播后用薄膜覆盖数日,以利于保墒增温,促苗快出.这部分叶菜类蔬菜播种后40余天即可上市,可在4月蔬菜淡季上市,增加市场上蔬菜的花色品种.  相似文献   

10.
蚯蚓粪基质对茄果类蔬菜穴盘苗耐热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深入了解蚯蚓粪基质茄果类蔬菜穴盘苗的耐热性,以常规草炭系基质为对照,测定了番茄、茄子、辣椒穴盘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电解质渗出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对照叶绿素总量降低幅度较大,比蚯蚓粪基质穴盘苗提高3.13%~246.02%;蚯蚓粪基质穴盘苗在高温胁迫下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对照抗氧化酶活性有所减弱;高温胁迫下对照穴盘苗叶片电解质渗出率和MDA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分别比蚯蚓粪基质穴盘苗提高20.21%~122.53%和13.88%~58.14%,说明蚯蚓粪基质茄果类蔬菜穴盘苗具有较强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11.
以兴蔬215为试材,研究漂浮育苗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漂浮育苗能促进辣椒种子萌发和出苗,秧苗长势整齐、健壮,发病率低,且省工省力。与床土育苗相比出苗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出苗期缩短7 d,壮苗指数提高28.6%,根系活力提高157.8%,白粉虱发病率降低了77.3%。漂浮育苗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新型集约化育苗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试验表明播种时喷施适量浓度的液态水稻壮秧剂能够促进水稻幼苗地上茎叶生长和地下根系的分生,其中喷施100 mL·m^-2浓度的处理,在离乳期和离乳后7 d的两次测量结果幼苗的高度均最高(16.38 cm),生长速度最快(0.65 cm·d^-1),并且分生根最多,相对对照每株多生成2-4条。  相似文献   

13.
多花黄精苗播种育苗难度大,实生苗生物质积累规律尚待研究。笔者对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1~2年生苗进行跟踪观测。结果表明,多花黄精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均达80%以上,种子生活力强。该种子萌发周期长,部分植株于次年春季长叶。1年生苗属于先长根茎根系、再长叶片的生长发育类型;2年生苗叶片增长明显,其次是根系,再次是块茎,且2年生苗大多为单叶,仅有极少数为双叶或三叶。从第2年开始,地上叶片生长速度加快,但地下部分所占比例仍然较大,为全株的69%。表明随着叶片光合作用增强,黄精地下块茎生长优势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旱育秧、常规水育秧和软盘育秧3种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出苗率高、秧苗素质好、分蘖数多、抗逆性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两种方法对两个辣椒品种的壮苗指数与苗期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胚轴长,根/茎比外,其余性状呈高度正相关,且各性状对状苗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全株干重、鲜重、茎粗对壮苗指数具有决定性的正向直接作用,茎高则具有负向直接作用;全株鲜重、干重与壮苗指数的关联度最大,辣椒壮苗应具备干质含量高、茎粗壮、茎高适宜等持点。另外,本文还对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在研究蔬菜作物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乌桕育苗及幼苗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乌桕种子育苗的方法及不同外界环境对幼苗年生长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桕幼苗苗高增长呈"S"型增长模式,苗木增长出现缓慢期、速生期和停滞期3个时期;苗高速生期起点为5月下旬,持续至9月中旬,在5月下旬出现苗高速生点;在种子的处理中,用洗衣粉加温水处理的比不加任何处理的发芽率要高;在不同施肥处理中,施尿素的植株长势最好,不施肥的植株长势最差;在不同光照处理中,光照强的植株比光照弱的长势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壮秧营养睦软盘旱育秧和苗床旱育秧的壮秧效果及机理,以水稻品种中-100,湘早籼28号和中优早81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4种壮秧营养剂对水稻软盘旱育和苗床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壮秧营养剂T1,T2和T4对苗床旱育秧苗的根为九和茎数和茎基宽比对照显著提高;壮秧营养剂T1,T2和T3对软盘早育秧苗的生理影响主要表现为根干重、根系α-萘胺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叶片含氮量及叶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高效而稳定的洋桔梗组培苗炼苗技术。[方法]以洋桔梗带芽茎段离体培养的组培苗为供试材料,在不同基质、温度和幼苗根长条件下开展组培苗的成活率、根系和茎叶生长研究。[结果]洋桔梗组培苗炼苗的最适基质为草炭土∶蛭石∶珍珠岩=2∶2∶1(V∶V),最适温度为25℃,最适的根长为4.0 cm。[结论]该研究为建立高效而稳定的洋桔梗组培苗的炼苗和移栽技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水稻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壮秧营养剂对软盘旱育秧和苗床旱育秧的壮秧效果及机理,以水稻品种中-100,湘早籼28号和中优早81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4种壮秧营养剂对水稻软盘旱育和苗床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壮秧营养剂T1, T2和T4对苗床旱育秧苗的根数和茎基宽比对照显著提高;壮秧营养剂T1, T2和T3对软盘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主要表现为根干重、根系α-萘胺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提高的幅度较大,T1和T2所表现出的效应差异不大,而T3表现出较大的优势.生产上应用时,早稻软盘旱育秧壮秧营养剂每盘的施用量以8~12 g(434孔型,直径2. 2 cm)为佳,苗床旱育秧的施用量则采用75 g/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设置T1(60 d)、T2(55 d)、T3(50 d)、T4(45 d)和T5(40 d)5个苗龄处理,研究其对甜椒穴盘苗老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甜椒穴盘苗老化程度与苗龄大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T1、T2木质素含量、MDA含量明显高于T3、T4、T5。木质素和MDA决定着植株老化程度的严重性。因此,T1、T2老化程度加重。T1、T2抗寒性电解质渗透率分别较T3、T4、T5下降了21.03%、16.65%,10.53%、5.57%,6.45%、1.25%。说明老化的甜椒幼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但是T4、T5由于甜椒幼苗各个器官发育不健全,壮苗指标低于T3,并且达到显著差异性水平。试验研究得出,在50孔穴盘育苗的情况下,甜椒最佳育苗时间为5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