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现有条件下,构建1个初始种群数量为20头、环境容纳量为100头的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在未来100年的内禀增长率为-0.0536~0.1378,周限增长率为0.9478~1.1477,净增殖率为0.6602~2.5870,雌性平均世代为6.90~7.75a,雄性平均世代为7.77~8.52a,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14.21~30.09头,平均种群数量为1.51~19.10头,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4820~0.4919,灭绝概率为0.3704~1.0000,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19.1~59.5 a。只有当保护区环境容纳量达到160头时,在未来100年内长江江豚种群的存活概率才能达到95%,此时的MVP为38~41头。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环境容纳量相对不限的条件下,最小的MVP为22头,而满足MVP为22头的最小环境容纳量为366头;同时得到了在不同环境容纳量水域长江江豚种群的MVP,并对最小可存活种群下长江江豚未来100年的生存动态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长江江豚种群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3.7.0)对大刺鳅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初始尾数为20尾时,在10种不同情景下,大刺鳅种群在100年内的内禀增长率r为4.8429~5.0412,周限增长率λ为129.8331~154.6608,平均世代时间为7.11~7.21年,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55.55~90.49尾,平均种群数量为28.82~90.16尾,遗传多样性为0.6346~0.7778,灭绝概率为0.0037~0.4818,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25.5~51.8年;在情景1、2和3下,当环境容纳量为300尾时,大刺鳅种群的MVP分别为117、50和33尾;在情景4~10下,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时,其MVP为39~11尾。结合历史文献和实际调查结果认为,在自然情况下0~1年龄组大刺鳅种群的死亡率接近70%,性成熟雌鳅的生殖率接近35%;在此情景下,设定环境容纳量为300尾、初始尾数为50尾,则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0.0549。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东风西沙水域江豚种群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江河口是窄脊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栖息密度较高的分布区,崇明岛西部的东风西沙水域是窄脊江豚长江亚种即长江江豚(N.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活动的热点水域。为了弄清东风西沙水域江豚的种群动态,2014—2016年期间采用目视考察与常年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水域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显示,6次目视考察(样线224 km)共目击到江豚11群次,计68头次。江豚的遇见率在0.12~1.14头次/km之间,平均0.37头次/km。专业渔民13个月的常年监测,共目击到江豚123群、340~353头次,月平均群遇见率为0.38群/次,平均个体遇见率为1.07头/次。采用可见系数法估算种群数量为11.1~62.7头,平均31.6头。考虑到该水域北侧的浅滩难于作为江豚的栖息地,修正后的种群数量平均为26.8头。鉴于常年有江豚集中活动,建议将该水域作为重点监护区甚至建立江豚的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4.
2022年11月及2023年2月在鄱阳湖松门山南部砂坑水域开展了大规模长江江豚应急救护行动,本文利用救护期间获得的体检数据及后续在该水域实施的长江江豚声学考察成果,首次描述了该水域长江江豚的群体结构和生长状况。该水域长江江豚群体雌雄比约为0.58,妊娠率约为27.8%;平均体长(135.01±16.95) cm,平均体质量(42.37±14.71) kg,平均最大体围(88.32±9.32) cm,平均体质指数(22.83±4.72) kg/m2,平均体围指数65.88%±5.86%,平均腋下脂肪层厚度(2.51±0.55) cm,平均肛围脂肪厚度(2.47±0.31) cm,平均最大体围脂肪层厚度(2.08±0.34) cm;群体结构中年轻个体占比较大,雄性占比较多,种群呈现增长型;该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密度大于2头/km2,种群数量约39~111头。整体上看,该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健康状态良好,有很好的繁殖潜力,对该水域及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的关注及保护应加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工业废水污染和渔民酷捕滥捞等影响,长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长江豚类种群和数量急剧下降。被誉为活化石的白暨豚已近乎绝迹,长江江豚也成为继白暨豚之后,逐步走向灭绝的长江珍稀野生濒危品种。据悉,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跌至1991年的一半,总数不足14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温度对胡萝卜微管蚜实验种群的影响,在5个温度条件下(19℃、22℃、25℃、28℃和31℃)组建该蚜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统计种群生命表参数,比较了不同温度下的存活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胡萝卜微管蚜各龄期的存活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4龄的存活率最高,1龄和2龄存活率较低。25℃时存活率最高,存活时间较长;每雌平均日产仔量最高,为4.34头;净增殖率最大,为34.40。31℃时存活率低,存活时间最短;净增殖率最小,为21.36。平均世代历期、种群倍增时间随温度上升而缩短。内禀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湖南农业》2013,(2):10-11
四大举措保江豚近年来,洞庭湖高度濒危物种江豚种群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十分重视该问题,采取加强东洞庭湖江豚保护区建设、保护江豚水域生态环境、开展江豚保护科学研究和提高江豚保护意识四大举措来保护江豚,并将探索开展江豚迁地保护作为下阶段工作重点,努力为江豚打造一个适宜生存、繁衍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目前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仅有的鲸类动物,了解其种群的生理和健康状况对于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2002-2015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计136头次长江江豚的体检数据,统计分析了包括血液学和血液生化54个临床指标,结合行为学指标,构建了基于行为与生理健康两个维度的长江江豚健康评价体系,并评估天鹅洲保护区内圈养长江江豚"天天"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谷草转氨酶(AST)等多个临床指标的生理参数区间同陆生哺乳动物及其他近缘种存在较大差别,显示长江江豚物种的特异性."天天"的体检结果显示其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异常.研究结果为长江江豚的健康状况评估和养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9℃、22℃、25℃、28℃和31℃恒温条件下,CMV烟草病株和健康烟草与烟蚜Myzuspersicae(Sulzer)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在健康烟株(对照)和病株(处理)叶碟饲养条件下,烟蚜的成虫寿命和世代历期都显著缩短,繁殖力减弱。19℃时烟蚜的成虫寿命和世代历期最长,31℃时烟蚜最短。CMV烟草病株对烟蚜存活率和繁殖力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烟草病株造成烟蚜成活率降低。烟蚜取食CMV烟草病株时,19℃烟蚜的繁殖力最强为36.9头,31℃最弱为2.17头。净增殖率R0在22℃时最大,在31℃时最小。周限增长率λ和内禀增长率rm在28℃和31℃时最大,在22℃时最小。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在22℃时最大,在31℃时最小。研究结果说明,烟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和感染CMV的烟草有关。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地处长江与东海、黄海的交汇处,是窄脊江豚东亚亚种和长江亚种的重叠分布区和死亡率高发区。筛选出1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采自长江口的36头窄脊江豚东亚亚种样本作了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动态分析。结果显示,除了2个微卫星位点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他14个位点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16个微卫星位点共获得了129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达8. 1个。计算获得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 73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 75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在0. 5以上。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印度洋江豚和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相近,但明显高于大熊猫、东北虎等陆生珍稀哺乳动物。杂合度检验和Mode-shift模型分析显示,该种群未经历过近期的遗传瓶颈效应。Msvar软件的4次模拟均未发现该种群在历史上发生过明显的有效数量波动,估算的当前有效种群大小约为5 623头。研究显示,在长江口发现的窄脊江豚东亚亚种个体,属于一个大而稳定的种群。  相似文献   

11.
组建了垫囊绿绵蜡蚧Chloropuicinaria psidii Mask.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垫囊绿绵蜡蚧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为0.196,相应的周限增长率(λ)为1.22,世代平均历期(T)为20.84d,净增长率(R0)为59.51.垫囊绿绵蜡蚧实验种群趋势指数(I)为59.98,在排除外界作用因子的条件下,该虫下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的59.98倍.  相似文献   

12.
近年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数量不断增长,人猪冲突加剧,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管理压力.为确定野猪种群的实际数量,同时评估该保护区的野猪的容纳量水平,以便为保护区管理局针对野猪的管理提供相关指导意见.2009-2010年冬季,在保护区采用样带调查、雪地足迹链跟踪和观察食痕的方法,并结合已有野猪生态研究确定野猪食性.野猪主要食物种类包括:木贼(Equisetum hiemale)、红松(Pinus koraiensis)果实松籽、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果实核桃、蒙古栎(Quecusmongolica)果实橡子、稠李(Padus racemosa)、榛子(Corylus heterophlla)、苔草(Carex spp.)、辽东葱木(Aralia elata).研究期间共布设长3-5km、单侧宽度50m、总长134 km的样带30条.调查中,每隔200 m布设10 m×10 m的大样方,并在每个大样方中央及四角布设1 m×1 m的小样方,共布设大样方350个,小样方1 750个.通过样方调查,统计野猪栖息生境当年可食植物枝条及其食物种类,然后计算其食物的总供给量,再结合食物营养成分,通过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的能量转换,按照每克粗蛋白和粗纤维的能量转换系数为16.74kJ、每克粗脂肪的能量转换系数为37.66 kJ,确定野外生境食物总能量供给.结合野猪冬季日营养需求,以能量为基础估算保护区野猪的营养容纳量.在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通过足迹链判断个体方法为:单一清晰足迹链确定为一个体所留,30m内多条足迹穿越同一样带被认为是一个野猪群所留,调查中根据个体分开时的足迹链数确定野猪个体数,同时将粪便、卧迹、啃食痕迹作为个体判断的辅助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凤凰山保护区内能够提供的总能量为7.375 ×107MJ,冬季平均每头野猪生存所需能量为(14 677.698±409.92) MJ,野猪营养容纳量为(1 006±28)头,种群密度为(3.79±0.11)头/km2.此外,调查中发现30余个野猪套及2头野猪被猎杀现场,反应出当地的人猪冲突较为严重.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野猪套数量及野猪被猎杀概率,对野猪种群数量引入20%的死亡风险系数.最终确定凤凰山野猪种群的最适数量在(603±17)头左右,最适密度为(2.27±0.06)头/km2.通过样带法调查得出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实际野猪种群数量为(596±155)头,密度(2.24±0.58)头/km2,已趋近营养容纳量.因此,野猪并未过量,不能采取狩猎等降低种群数量的措施,同时保护区也应对野猪种群进行持续监控,防止野猪种群过度繁殖以至成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在25℃,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取食辣椒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侧多食跗线螨世代总存活率为95%,下代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其种群趋势指数为22.56。用组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侧多食跗线螨各螨态的存活对种群趋势指数的贡献大小,以成螨对种群趋势指数的贡献率最大,卵的贡献率最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螨实验种群矩阵模型,推算出不同时间内侧多食跗线螨实验种群各螨态及整个种群数量变化的年龄组配和增长情况。  相似文献   

14.
长江江豚种群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江豚的生长现状进行了分析,采用改进的莱斯利模型对未来几年长江江豚的数量进行了预测,并用席勒模型对长江江豚的死亡率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22℃条件下,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研究了济麦22上麦长管蚜种群生命表,并比较了有翅型和无翅型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结果发现,济麦22上麦长管蚜的寿命为23.0±1.0d,繁殖力为24.6±1.1头/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分别为0.22±0.01 d-1、1.25±0.01 d-1、20.28±1.38头、13.48±0.19 d。济麦22上有翅型麦长管蚜若蚜历期、产蚜前期显著长于无翅型,但成蚜期、产蚜历期和繁殖力却显著低于无翅型。  相似文献   

16.
在5种恒温条件下,荔枝离节瘿螨的发育速率呈逻辑斯蒂曲线,其发展起点温度为9.70℃,有效积温为304.99日度。组建了26℃温度下产雌特征生命表(mx),在26℃温度下的内禀增长率rm=0.1236;净增长率Ro=16.1034;世代平均历期T=22.4770d;周期速率λ=1.136/d。南宁年发生14代。成螨过冷却点为-16.57℃。在18-32℃范围内,荔枝离节瘘螨的种群趋势指数呈抛物线趋势。在18.37-32.45℃范围内,该螨种群世代数量呈上升趋势,在最适温度下繁殖一代,种种数量约增加12倍。在18.37℃或32.45℃时,种群世代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理论稳定年龄组配中,5种不同温度下未成熟期约占80%,成螨为2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淡剑纹灰翅夜蛾存活发育与繁殖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6月中旬至7月下旬在室内常温条件下,研究淡剑纹灰翅夜蛾的发育历期.组建并分析实验种群生命表.估算常温条件下实验种群增长参数。结果表明:该虫在常温条件下的世代存活率为48.31%,世代净生殖率为36.0575.世代平均周期为38.3279d,内禀增长率为0.0935,周限增长率为1.0980,种群加倍时间为7.4133d。  相似文献   

18.
苹果黄始叶螨以雌成螨在苹果根际土壤中群集成团结网越冬。翌年芽萌动到花序分离至初花期是雌螨出蛰盛期。田间种群数量消长是:一年中的4月中下旬~5月中旬;8月中下旬~9月下旬出现两次高峰期。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是:净生殖率(R_o)为9.9107,世代平均周期(T)为25.0961、周限增长率(入)为1.0956,内禀增长率(r_m)为0.09139。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下马铃薯块茎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14,18,22,26,29,32和35 ℃恒温下,观察了温度对马铃薯块茎蛾发育、存活和繁殖力的影响,组建了相应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马铃薯块茎蛾全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04±0.66 ℃和497.83±18.40日度.29 ℃时全代发育历期最短,22 ℃时马铃薯块茎蛾产卵量最大达114.67粒.7种温度下马铃薯块茎蛾种群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1.2 %、28.9 %、56.1 %、56.8 %、62.9 %和29.9 %、7.01 %.29 ℃时世代存活率最高.29 ℃下种群趋势指数、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高于其它温度处理.26 ℃时种群加倍时间只需7.53 d.14 ℃时种群出现负增长,10 ℃下马铃薯块茎蛾幼虫和蛹均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长江下游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体内元素的累积情况,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5头野外死亡长江江豚的心、肾、肺、肝、肌肉、皮肤、脂肪、胃和肠等9种器官组织样品中的14种元素(钾K、钙Ca、钠Na、镁Mg、钴Co、铁Fe、铜Cu、锌Zn、锰Mn、铅Pb、镉Cd、汞Hg、砷As、铬Cr)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按干质量计算长江江豚体内的常量元素含量依次为K>Na>Ca>Mg,必需微量元素含量依次为Fe>Zn>Mn>Cu>Cr>Co,非必需微量元素含量依次为Pb>Hg>As>Cd;心、肾、胃中元素平均含量最高,脂肪、肌肉中含量最低;总体上,雄性个体体内Ca和Cr的平均含量显著大于雌性(P<0.05),鄱阳湖个体体内K、Ca、Na、Mg的平均含量显著大于长江下游个体(P<0.05),而长江下游个体体内Hg、As平均含量则显著大于鄱阳湖个体(P<0.05).研究表明,各元素在长江江豚组织中的累积特征与其生理特征及生活环境差异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栖息地保护和长江江豚野外死亡个体溯源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