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2005和2015年广西14个地市的耕地贫困程度和空间聚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广西农村耕地资源总体贫困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各市间的贫困程度差异仍然较大;空间分布上,广西农村耕地资源贫困程度呈现区域差异性和空间不平衡性,桂西北、桂东北地区耕地资源贫困程度较高,而桂中、桂南地区较低;空间格局上,广西农村耕地资源贫困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高-高集聚区分布于桂西北、桂西南地区,低-低集聚区分布地区由2005年的桂北地区转变为2015年的桂中和桂东南地区,呈现出由北向南转移的态势。针对广西农村耕地资源的状况,当前重点工作应围绕耕地资源贫困整治和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开展,以减少因耕地资源禀赋差异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童新芳  周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650-3653
以广西90个县(市)为研究区,采用2005年广西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对照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测算广西各县(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广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归纳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等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的区域三大类,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山区、桂东山区、桂东南丘陵区、桂北山区、桂东北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等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桂南丘陵台地区和桂西南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桂中盆地、桂西岩溶山区和桂西北岩溶山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广西耕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特点,为科学合理利用和管理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景观指数和基尼系数法对广西耕地质量空间格局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桂西北山地区和桂南沿海区的耕地各自然质量等别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高,桂中溶蚀平原区和桂东北丘陵山地区集中程度较高;桂南沿海区和桂南低平原区各利用等别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高,桂中溶蚀平原区集中程度较高.自然质量等别组合类型分布呈西北部组合类型齐全程度高于东南部的特点,而利用等别组合类型呈与之相反的特点.同一指标区利用等别的多样性和组合类型齐全程度高于或等于自然质量等别.[建议]严格管控广西东南部的优质耕地,加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使土地等别向高等别聚集,提升耕地质量,同时量化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找出粮食生产能力区域格局特征,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运用综合加权指数模型以及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搜集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的灾情数据,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洪涝暴雨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广西共发生14场暴雨洪涝灾害,灾害月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发生灾害的次数桂东地区最多,桂西地区最少;南宁、桂林、钦州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暴露度较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桂中、桂东北高,沿海地区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广西全区91个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整合9~10月无降水日天数,分别计算1961~1990、1990~2010、1961~1990年间无降水日47~52d出现的概率,将所得结果采用ArcGIS 9.3软件,结合广西地理信息资料进行空间表达,分析广西9~10月无降水日出现概率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西9~10月无降水日47~52d,在桂东北地区出现几率大,桂西北、桂西南出现几率极低。无降水出现概率大的区域前30年和后20年分布差异很大,由柳州一带移至的桂林一带,呈现向东北方向偏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4—2015年广西干旱灾害的灾情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从灾害发生的人口暴露度、农作物暴露度和经济暴露度3个方面分析干旱灾害暴露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5年广西干旱灾害多年平均人口暴露度、农作物暴露度和经济暴露度分别为266人/km2、43.8万hm2、331.4万元/km2,其中多年平均人口暴露度为桂中桂东桂南桂北桂西、多年平均农作物暴露度为桂中桂北桂西桂东桂南、多年平均经济暴露度为桂中桂南桂东桂北桂西,广西干旱灾害多年平均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提取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2000~2015年4期Landsat影像的耕地数据,构建了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耕地破碎化评价体系,测算了不同时间的耕地破碎度;并利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表征了空间贫困水平;最后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了不同时间的耕地破碎化与贫困的空间相关特征。结果表明:耕地高度破碎化为德保县、靖西市和天等县一带,基本处于中高水平的是西部5县,破碎化水平最低的是扶绥县;贫困程度总体上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变低;耕地破碎化与贫困呈现空间正相关,2000年的正相关性最强,Moran’s I为0.2053,在双变量LISA集聚图中,高—高正相关型和低—高负相关型的区县集中分布于西部,低—低正相关型和高—低负相关型的区县多分布于区域南部。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生产风险区划是开展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的基础与前提。以广西60个甘蔗主产县(市、区)的单位面积产量数据为例,选取影响甘蔗生产的12个指标,利用聚类法对甘蔗生产的受灾致损风险进行风险区划,划分了3个风险等级。研究发现,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桂西北地区,中等风险地区主要位于广西中北部,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桂中和桂西南地区。得出的研究结果对科学布局农作物生产和开展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提取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20002015年4期Landsat影像的耕地数据,构建了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耕地破碎化评价体系,测算了不同时间的耕地破碎度;并利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表征了空间贫困水平;最后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了不同时间的耕地破碎化与贫困的空间相关特征。结果表明:耕地高度破碎化为德保县、靖西市和天等县一带,基本处于中高水平的是西部5县,破碎化水平最低的是扶绥县;贫困程度总体上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变低;耕地破碎化与贫困呈现空间正相关,2000年的正相关性最强,Moran’s I为0.2053,在双变量LISA集聚图中,高—高正相关型和低—高负相关型的区县集中分布于西部,低—低正相关型和高—低负相关型的区县多分布于区域南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异特性,为当地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0年和2020年2期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获取30 m网格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其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林芝市较强和强土地利用程度网格单元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域和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宽河谷流域,弱和较弱土地利用程度网格单元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域。2010—2020年,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由中等和较强等级向强等级转变的态势。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具有较显著的全域空间正相关性,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且集聚的趋势平稳。局域空间自相关特征为市域东北部和西北部为低—低集聚区,市域低海拔和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宽河谷地区为高—高集聚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增加)空间上整体集聚,局域特征以尼洋河宽河谷流域、其他人口活动密集地区和低海拔区为高—高集聚,而低—高集聚区分布在高—高集聚区外围。【结论】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都不是随机分布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高的区域彼此相邻,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低的区域彼此相邻。  相似文献   

11.
利用改进熵值法对2017年广西各县(市/区)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采用GIS空间统计模型分析了其空间集聚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广西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7年广西各县(市/区)耕地利用效率值总体不高,各地区之间空间差异性显著;(2)广西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表现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局部空间差异上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格局;(3)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是影响广西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增加农业科技人员投入是提升广西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最后,从农业机械化投入、农业科技推广、耕地规模化方向发展、耕地的保护与提升4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甘蔗生产规模发展形势及时空关联分布特征,为提升广西区域甘蔗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广西甘蔗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蔗生产规模比较优势进行分析,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时空关联分布特征,并对影响甘蔗规模比较优势的内部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2011—2018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0,且省域整体甘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10;各地级市间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又具有显著差异性,呈现一轴两翼的分布局面,其中桂中和桂西较高,最大值为3.50左右;桂东偏低,数值均小于0.10,表明广西区域内甘蔗生产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从空间均衡性来看,2011—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大于0.10,表明广西甘蔗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自相关性,并根据LISA集聚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高集聚区数量逐渐增加至4个,无显著相关性区域的数量由9递减至2个,整体呈现出点—带—片的空间结构特征,省域间空间集聚关联性不断增强。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因素按照显著性程度大小依次为单位面积机械化水平、产业结构指标、财政支农水平、农户人均纯收入,而单位面积劳动力对其不产生显著性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建议】依据广西各市甘蔗规模比较优势空间格局特征及因素间影响程度进行优劣互补,增强桂中甘蔗“双高”基地空间溢出效应;培养良种,有效降低农户甘蔗生产及企业加工成本,保障甘蔗产业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甘蔗生产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改进熵值法对2017年广西各县(市/区)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采用GIS空间统计模型分析了其空间集聚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广西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7年广西各县(市/区)耕地利用效率值总体不高,各地区之间空间差异性显著;(2)广西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表现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局部空间差异上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格局;(3)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是影响广西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增加农业科技人员投入是提升广西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最后,从农业机械化投入、农业科技推广、耕地规模化方向发展、耕地的保护与提升4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选取赣东北低山丘陵区——贵溪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距离、标准差椭圆及核密度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贵溪市2005—2015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5年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近10年来,农村居民点主要以东南-西北轴为扩展方向,东南、中部、西北3个方向为2005—2015年重点发展方向,西北方向最为突出,新增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区域;对比分析2005年和2015年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分布情况,两个时期贵溪市农村居民点有集中收缩的趋势,均呈现"东南-西北密,西南-东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形态表现为"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2005—2015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低、坡度缓、近河流、沿交通道路、距城镇近、无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的区域。分析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是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居民点受到高程、坡度、河流、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等因素的显著影响,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是影响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001—2017年广西3种典型土地覆被(森林、农田和城市)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基于广西统计年鉴和MODIS遥感观测资料,以经济区为研究单元对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广西森林覆被率整体提高,各经济区森林覆被的持续稳定比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包括桂北、桂中、桂东)持续稳定比率高且呈连片分布,增速较慢,属森林稳定发展区;西部地区(包括桂西、桂南)持续稳定比率低,但新增森林覆被较多且增速较快,属森林快速发展区;农田覆被整体变化不大,桂南、桂中、桂东地区农田覆被率高、持续稳定比率高,且连片分布,与桂西、桂北的低覆被率、低持续稳定比率形成明显差异;各经济区城市覆被均增加,从北至南以桂林、柳州、南宁三大主要城市为核心向四周扩张,前期(2001—2010年)、后期(2011—2017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桂—柳—南沿线以东城市扩张发展较沿线以西好,与经济区实际的经济发展相符合.[结论]该研究为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文在搜集整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情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从时空角度对洪涝暴雨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广西共发生14场暴雨洪涝灾害,灾害月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发生灾害的次数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南宁市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和农作物脆弱性最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最高,桂林市的经济脆弱性最高;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以中部区域为中心,分别向西、向南降低。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降水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卫坚  王咏青  覃志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24-11227
利用广西1961~2008年87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蒙特卡罗检验方法,计算和分析广西降水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很显著,年降水集中度由桂东北向桂西南逐渐增大。降水集中期为4月中旬~8月下旬,由桂东北向桂西南推迟。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大部地区年降水有集中加强的趋势,即发生洪涝灾害可能性有增大的趋势。降水集中期有偏早趋势,桂北较桂南显著。暴雨集中度除了桂西北及少数地区有减小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有增大趋势,即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可能性增大。暴雨集中期大部地区有偏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甘蔗是广西主要的经济作物,优化生产布局对广西甘蔗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综合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集中度系数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广西2011—2020年甘蔗生产布局时空变动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广西甘蔗生产布局进一步向桂西南和桂中地区集中,桂西北及桂东南逐渐退出甘蔗主产区;机械化水平是广西甘蔗生产布局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种植结构、市场化程度对其影响较弱,农地设施、道路交通条件则阻碍了广西甘蔗生产集中布局。  相似文献   

19.
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和耕地集聚程度,可以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高精度耕地地块数据,采用耕地指数、景观指数、核密度估算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江苏省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指数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耕地高比重区分布于苏北和苏中,低比重区分布于苏南;耕地指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呈显著的集聚状态;耕地高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北,低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南。(2)江苏省耕地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排序为苏北>苏中>苏南;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界密度指数排序为苏中>苏北>苏南;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排序为苏南>苏中>苏北;边界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斑块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性均不显著。(3)江苏省50%以上地区耕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全省70%以上地区耕地的边界密度指数和斑块密度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大呈先上升...  相似文献   

20.
为深化农用地可持续利用与乡村韧性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为广西各地市农用地整治、优化农村功能布局及提升韧性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14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并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了2010—2020年的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诊断其空间集聚程度。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波动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局部显著”的片状集聚分布特征,且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最为典型,高值集聚区分布在桂南的钦州、玉林和南宁,低值集聚区分布在百色和贺州。基于此,针对不同区域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提高乡域抵抗外来风险能力的相关建议,以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