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园林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很多古典园林元素开始大量运用于私家园林造景中,不仅增强了视觉效果,而且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重点分析了古典园林元素特征,并结合江南私家园林造景设计特点,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袭来,致使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欧陆风"盛行,而最终传统价值观与审美才是国人的回归。由于当前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为迎合国人寻根的心理,于是根植于古典园林,提取其中的元素并结合现代景观,营造宜人的古典园林意境的中式居住区景观应运而生。中式居住区景观只是古典园林生命力的显性传承,另一方面是则是隐性的传承,更加广泛深入的渗透在当下的居住区景观,中式园林设计手法隐形的存在于景观构架中。传统的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的审美与价值观,古典园林建构手段与审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力量,默默的影响着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使我们本能的偏好含蓄的空间形式表达与内向的庭院空间场所精神等。  相似文献   

3.
陈志元 《现代园艺》2014,(8):143-144
历史上,中国古典园林曾无比辉煌,东方园林乃至世界园林都曾经受到中国园林的深远影响,也曾掀起过一股"中国热"。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发展的必然规律:萌芽——发展——繁荣——稳定——衰落,中国园林也同样如此。如今能看到的尚且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作品大都是晚清以后兴建。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社会急剧变革,新旧文化激烈碰撞,中国古典园林因其封闭、服务少数人、工艺繁琐、造价昂贵等特征显得越发不适应这个时代。如何从古典园林中提炼出造园之精髓,并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和需求是我们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师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借鉴日本园林,通过一些案例探讨当代新中式园林的基本营造手法,挖掘古典园林营造的内在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应于当代的中国园林之路。  相似文献   

4.
赵婧 《花卉》2020,(6):128-129
在当前城市化高速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植物造景越发趋于理性化发展,造景模式与手法也更加的清晰与统一,但与我国古典园林以及西方造园艺术在手法上不尽相同,而是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美学理论、种植技术等,并应用到现代植物造景之中,这种新的植物造景形式即为新中式植物造景。新中式植物造景有效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围绕现代人的审美与功能需求,对景观的进行营造,并将传统元素合理应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为此,分析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雅娟 《现代园艺》2023,(8):113-115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以我国古典园林为蓝本,结合当代景观设计要素,在材料、功能、形式、布局方面符合现代居住要求的设计理念,其形与思在于“新”。阐述了新中式景观风格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了新中式居住区景观布局、设计手法,提出设计原则,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铺地是景观组成的一个重要元素,除了达到建筑功能外,还要完成其文化功能,即所蕴涵文化涵义与其他景观元素一起构建园林主题。通过对古典园林铺地进行分析和论述,总结铺地景观的特征,并着重分析铺地景观生成的文化成因,探索铺地景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人银 《花卉》2020,(18):41-4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以及居住条件不断提高,对于生活居住条件意识不断增强,新中式园林风格与现代风格的居住区园林景观逐渐被重视,而传统的中式风格受欢迎的程度更高,新中式园林中的造园造景精神与文化底蕴更是得到群众的认可。且符合现代居住环境对绿色、生态等设计理念的追求[2]。特别是新中式小区景观设计为我国现代园林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这些年来,“新中式”风格备受景观设计师的追捧。新中式景观设计通过外在景观的空间、造型、色彩、气味等要素,来使审美主体身心超越。新中式园林风格结合中国传统的中式园林风格[2],并融入当代的审美、居家、文化、需求、传统观念等需求,体现出新居住区大家园林景观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8.
新中式景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凌  万婧  潘鄱 《北方园艺》2011,(6):119-121
通过对新中式景观的认识,从源、衍、意三方面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现代演绎,探析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江南园林以其高超的造园手法、经典的理论著作、大量的园林建设成为中国三大园林地方风格中造诣最高的园林类别。江南园林的造园思想内涵丰富,也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新中式园林是当代园林中最能继承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通过对江南园林造园思想和手法的总结,赋予其新的时代背景。以乌镇互联网会展中心、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探究江南园林造园手法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与园林空间等手法,以期对新中式园林的发展和设计更好地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发挥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式"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中的一种,这种风格既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本文从"新中式"景观理念及特色出发,以无锡长江国际项目案例为载体,初步探索如何将当地"新中式"文化风格应用到居住区景观,并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结合当地地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以及现代审美艺术,塑造一个具有中式风格、地域文化、时代特征的居住区景观。  相似文献   

11.
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情趣的集中体现,拥有丰富的文化形态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植物景观配置是古典园林整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植物景观这一窗口,可以窥见蕴含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民族文化。本文紧密围绕我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这一即定主题,对于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做历史沿革、配置方式以及经验传承等层面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造景手法和园林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私家花园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从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首先,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地方特色,其次概述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表现要素及主要造景手法;最后,阐述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中的应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私家花园的融合之美。通过借鉴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景观要素、现代工艺和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赋予私家花园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不仅可以提升私家花园的价值和观赏性,还将有助于传承和推广中国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和园林的瑰宝,园林材料是组成景观的基本单元。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传统园林材料在景观中运用除传承传统做法和文化思想外,表达怀旧情怀的同时,用现代景观语言诠释传统文化,在应用范围、组合方式、表现手法上有新的发展,通过大胆的创新赋予景观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也走上了复兴道路,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在园林设计上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步增强,在园林设计上需要注入现代元素,也要保留传统的韵味,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一种新的园林景观。基于这样的背景,新中式景观得以诞生且飞速发展,并被运用于各色设计中。新中式景观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能够能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内涵,其空间布局灵活多变,凝练唯美,能为居住者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空间场地。因此,新中式园林的产生也是一种历史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传统园林以及新中式住宅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之后又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例,对其在设计上融入的传统园林的元素进行分析,具体在形态规划上、庭院布局上、植被、交通绿化以及建筑上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传统园林在新中式住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让整体更具中国古典特色,并十分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出发,分析现代城市景观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倡导回归传统和自然,既满足了现代城市人口对于城市绿地景观的需求,又符合当下人们渴望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本文阐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并就传统园林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影响做了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元素融合到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中。本文简单介绍了新中式景观的概念,并阐述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新中式景观中的形式与效果,以及详细探讨新中式景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由此而衍生的新式造型和风格元素。  相似文献   

18.
新中式景观风格是将经久不息、经过历史考验的中国传统元素融糅到现代化景观设计中的一种设计风格。新中式景观风格作为一种新兴的、民族化的景观设计手法,已经在世界景观设计风格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通过对新中式景观风格的概念介绍和运用手法上的研究,浅析新中式景观风格的产生和对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元素在现代空间中的融合。本文总结了"新中式"景观的概念,设计手法,以及"新中式"景观对中国景观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我国的文化也越来越有信心,民族意识正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中国文化更加关注,中国元素同样也越来越有艺术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新中式园林风格是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建设含有中式特色的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中式的传统艺术。本文就新中式园林景观的特色进行有效地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