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绿道是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有机结合起来的线性走廊,对协调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施,对绿道的需求越来越大,绿道的开发和建设势在必行。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以余杭塘超小径绿道为例,探讨绿道的概念、特征和规划策略,为今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绿道建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美丽宜居的现代化乡村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现代乡村景观营建是推动美丽新农村建设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彩叶树种因其随季而变的树叶色彩,是现代乡村生态廊道、乡村道路、田园综合体、现代生态农庄与乡村田园景观营建中的重要树种,通过探讨彩叶树种在现代乡村景观特色营建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乡村景观的更好营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应罗刚 《现代园艺》2024,(9):145-147
山体绿道是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山体与人工景观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更是满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嵊州市城隍山(艇湖)游步道设计为例,试图探讨现代城市发展中山体绿道景观的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引导山体绿道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洋 《现代园艺》2022,(2):177-179
选取吴江区平望镇溪港村作为特色历史乡村的案例,分析特色田园发展和更新策略,旨在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以场地调研、资料的分类收集、整理入手,探讨了历史文化保护类乡村——溪港村的农业产业升级与发展、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村庄特色景观的营建、村庄环境提升等问题,并从产业发展、特色田园景观风貌营建方面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景宁畲乡绿道公共艺术实践项目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绿道的建设原则、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绿道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绿道是日常生活游憩的重要空间载体,大众对绿道质量感知主要通过植物景观的多重表现。本研究通过植物多样性调查与问卷调查,探究杭州地区不同类型绿道游人对植物景观偏好与植物多样性认知的共性与差异性,融合植物多样性和游人认知调查结果,提出不同类型绿道的植物景观优化策略,以期结合人的感知为不同类型的绿道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佛堂大道森林通道绿道设计,以生态、乡野、乡村为设计理念,定位为田园型乡村绿道,在满足绿道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植物的功能,将绿道与植物的空间时序巧妙地融合,同时秉承生态与美学。通过分析其设计思路和建成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期为未来的绿道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蒋毅 《现代园艺》2024,(7):58-63
基于语义分析法,对浙江省乡村景观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乡村景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取出影响乡村景观需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使用语义分析方法对浙江省各地的乡村景观需求进行了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得到了不同地区乡村景观需求的排名和语义关系,并结合浙江省乡村空间布局和产业特点提出乡村景观空间模式。研究发现,乡村景观空间模式受乡村内部建设需求、乡村空间布局和经济产业建设的差异影响,从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特征,融合产业发展和景观空间特征,构建乡村景观空间模式,旨在为更好地满足乡村内部建设需求,促进乡村景观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浙江乡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景观研究以景观内涵和构成要素为研究基础,该研究简述了乡村旅游景观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提出设计控制的宏观、中观、微观的3个尺度,并通过对凌源老虎沟自然风景区设计的案例分析研究,得出乡村旅游景观中保护、传承、创新的3个主轴线,为北方地区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梳理广东绿道建设资料,在调研肇庆星湖绿道后,着眼于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优秀案例,为星湖绿道无障碍设计提出设计建议,以期为后期绿道的景观无障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绍兴市结合本地区乡村地域文化特色,逐步探索出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路径,丰富了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情趣和韵味,也为其他地区开展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了参考蓝本。在概括介绍基于地域文化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基础上,介绍绍兴市开展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实践情况,并为该类实践对其他地区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以期丰富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颜政纲 《现代园艺》2023,(10):80-82+85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和营建理念。以清水江流域传统村落文斗村为例,基于“三生”景观的整体系统,分析传统村落独特的景观特征及内在机制,提出滨河沿线传统村落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生活景观提质的方式方法,旨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要求,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滨河沿线传统村落景观营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现代园艺》2019,(23):148-151
在山区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乡村野趣景观却日渐没落与衰败,使得野趣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尤为重要。以杭州余杭区泗溪村为例,了解其野趣景观的现状,并研究野趣景观的营造模式和具体应用。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泗溪村乡村野趣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以期为当地乡村野趣景观的营建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星 《现代园艺》2023,(6):161-163
绿道是城市景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质、重塑城市形态。城市绿道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运动、观光旅游、体验自然等多功能的景观空间,同时也为城市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我国绿道理论研究及设计实践现状,结合LID理念提取典型措施,对武汉滨水绿道生态修复方式进行了探索。以武汉东湖绿道为研究对象,从驳岸、亲水设施、绿化、硬质景观、小品和环境设施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得出挖掘区位特色、保留原始形态、利用历史人文遗迹、形成节点空间等绿道地域性景观营造方法。以期重塑山、水、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关系,缓解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彭雁 《现代园艺》2019,(10):108-109
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正负两面的反馈效应,因而绿道沿线植被景观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价值。首先简要阐述省立绿道规划的重要意义,再以植被景观区概况、景观格局指数、景观格局总体特征、植被斑块特征及其周边建成环境的变化5个部分为切入点,对深圳市省立绿道沿线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借鉴国内外优秀景观信息管理平台,提出运用数据库技术建立风景名胜区乡村景观数据库平台,并阐述一套面向乡村景观管理、景观规划辅助和游客信息查询为主要目标的数据库平台基本架构,实现乡村景观资源数据库、乡村景观图文数据库和社会经济资料数据库的搭建,为规划设计、科研、管理和游客等人员分类提供信息共享平台,为风景名胜区中乡村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营建乡村景观,保护村落环境,恢复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基层信仰体系,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乡村关系,是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老村庄不应被彻底夷为平地,城市也不应完全改变它。通过乡村景观的格局营建,使乡村景观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过程可以连续不断地再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给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城市中那些具有教育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休闲设施都不是十分的完善,为了给广大人们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休闲空间,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城市绿道景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朱钦震 《现代园艺》2021,(5):123-125,12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风貌正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但许多村庄在建设过程中难以寻求适宜自身的发展途径,难以营造具有差异性的特色景观,无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作为自身发展的契机,“千村一面”的情况屡见不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步伐的不断推进,在一些具有丰富农业资源的村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成为了破局之策。以乡村振兴示范村——鲁家村为调研对象,总结凝练出乡村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下鲁家村的乡村景观发展路径和经验,并为资源条件相似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一套完善且科学的景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现代园艺》2019,(23):126-128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与乡村建设成为国家下一步建设的重点,现有的乡村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乡村风景区与绿道建设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突破点。现阶段的乡村景区建设与乡村绿道建设多为各自独立进行,没有起到很好的联动发展。将乡村风景区与绿道共同开发,有助于乡村全域旅游的建设,将散布在乡村的各个景点进行整合,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同时利用风景区与绿道的宣传展示作用,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