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种淡水枝角类海水驯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淡水枝角类因营养丰富、易繁殖、适应性强,故是鱼虾类苗种培育中理想的活饵料。当前,在海水鱼虾类人工育苗中,继轮虫之后的适合活饵料只有卤虫幼体和挽足类。然而,卤虫因价格昂贵使育苗成本大幅度上涨;桡足类生长周期又较长,一般不适于作为培养对象。因此,寻找一种能代替上述饵料的品种已为水产养殖业所迫切需要。目前,对淡水枝角类的耐盐性及驯化的研究尚不多见。国内仅何志辉和安树升[1986]、何志辉等[1996]对直额裸腹(Moinarectirostris)、大型(Daphniamagna)等进行了研究。为了探究利用淡水枝角类供作海产动物人工育苗的活…  相似文献   

2.
围绕以轮虫、桡足类为饵料系列的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池塘育苗方式替代传统的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系列的工厂化育苗方式,以降低育苗成本这一主题,采用实验室研究与生产性试验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了轮虫、桡足类作为不同发育阶段拟穴青蟹蟤状幼体饵料的效果及其转换时机、适宜密度等与拟穴青蟹池塘育苗相关的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拟穴青蟹池塘育苗中,轮虫和桡足类可以成为拟穴青蟹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阶段良好的食物源,2种饵料的理想转换期为蟤状幼体Ⅲ期(Z3)阶段;Z3-Z4阶段,3 ind/mL小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Z4-M(大眼幼体)阶段,5 ind/mL大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通过适当加大饵料密度的方式可以提高小规格桡足类对拟穴青蟹后期幼体(Z4-M)的变态成活率。因此,Z3投喂小规格桡足类,Z4及以后投喂大规格的桡足类,采取人工补充投喂的方式将投喂后的桡足类密度控制在5000 ind/L左右,是拟穴青蟹池塘育苗获得成功的关键。池塘育苗生产性试验共收获大眼幼体20万ind,Z1-M的成活率为13.3%。  相似文献   

3.
不同投饵密度对卤虫高密度养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永岩  夏营顺  何碧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49-16153,16179
[目的]探讨一种用卤虫生物量百分比投饵进行卤虫高密度养殖的方法。[方法]用酵母作饵料,按卤虫体重的5%、7.5%、10.0%、12.5%比例投饵进行不换水卤虫高密度(1×104/L)养殖试验,研究不同投饵密度对卤虫高密度养殖透明度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5.0%卤虫生物量饵料密度组卤虫仅存活13 d,7.5%卤虫生物量饵料密度组卤虫仅存活14 d,10.0%卤虫生物量饵料密度以上组卤虫能存活至试验结束(17 d)。各饵料密度组间卤虫存活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卤虫体长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卤虫体重逐渐增加。10.0%、12.5%卤虫生物量的投饵量为不换水卤虫高密度养殖可行饵料密度,12.5%卤虫生物量组比10.0%卤虫生物量组效果较好,但最终存活率和饵料系数均比10.0%组差。[结论]该研究为卤虫高密度养殖提供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对虾育苗需使用活饵如硅藻、卤虫幼体等。近年使用豆浆、蛋黄以及豆浆制备物等人工饵料培育对虾幼体已获成功。但这类饵料不能全部代替硅藻和卤虫的作用,而且这种饵料易受细菌侵附、从而使饵料分解影响水质。自70年代末以来,各种类型的微粒饵料(MD)的研制受到国外学者重视并对其饵料效果进行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5.
花尾胡椒鲷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导了1999年5月13日至7月5日进行的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培育获得平均全长24.3mm、平均体重0.29g的幼鱼鱼苗3.0万尾,育苗成活率达49.2%。试验期间室内育苗池水温与盐度的自然变化范围分别为24.0 ̄30.5℃,29.6 ̄30.5。仔、稚、幼鱼培育的饵料系列基本搭配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海水枝角类-鱼肉糜。试验发现: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的死亡高峰期出现在稚鱼后期,38 ̄44日龄阶段。  相似文献   

6.
报导了1999年5月13日至7月5日进行的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培育获得平均全长24.3mm、平均体重0.29g的幼鱼鱼苗3.0万尾,育苗成活率达49.2%。试验期间室内育苗池水温与盐度的自然变化范围分别为24.0 ̄30.5℃,29.6 ̄30.5。仔、稚、幼鱼培育的饵料系列基本搭配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海水枝角类-鱼肉糜。试验发现: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的死亡高峰期出现在稚鱼后期,38 ̄44日龄阶段。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不同开口饵料对似■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采用枝角类、卤虫无节幼体、人工微粒饲料和蛋黄等饵料对似■仔鱼进行21 d喂养。结果显示,枝角类组的存活率最高,达(77.83±1.76)%,其次为卤虫无节幼体组,为(63.67±1.76)%,人工微粒饲料组仅为(6.50±1.00)%,蛋黄组在开口摄食10 d累计死亡率已达100%。全长特定生长率以枝角类组最高,其次为卤虫无节幼体组,分别为(7.18±0.55)%/d、(6.94±0.38)%/d,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人工微粒饲料组和蛋黄组分别为(3.75±0.23)%/d和(0.98±0.18)%/d,显著低于枝角类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P0.05)。比较R~2,3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枝角类似■仔鱼全长、生长曲线方程,但Bertalanffy和Gompertz生长模型拟合的似■仔鱼生长拐点日龄均晚于Logistic生长模型的拟合结果。综上,以枝角类和卤虫无节幼体等动物性饵料生物为开口饵料能显著提高似■仔鱼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在生长曲线拟合度相近的情况下,以Logistic模型对似■仔鱼生长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拟合似■仔鱼生长拐点在18~19日龄。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pH、盐度和不同饵料对观赏类水母——咖啡金黄水母Chrysaora melanaster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金黄水母幼体(伞径为2cm)的适宜pH为7.3—8.8;盐度的生态幅为20—45;不同饵料条件下,第11天时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组与饵料为桡足类组的水母幼体的平均伞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6天时饵料为海月水母组与饵料为桡足类组的水母幼体的平均伞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0天时海月水母组的幼体生长最快,卤虫无节幼体组的次之,混合桡足类组的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9.
测定和比较了土池培育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简称轮虫)、背刺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简称桡足类)、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oponica,简称糠虾)和渤海品系卤虫(Artemia sp.)无节幼体(简称卤幼)的水分、总脂、磷脂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轮虫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生物饵料(P〈0.05),卤幼的总脂/湿重、总脂/干重和磷脂/干重含量最高,轮虫的总脂含量最低(P〈0.05),桡足类和糠虾的总脂及磷脂含量则介于两者之间。(2)4种生物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P〈0.05),无论是中性脂还是极性脂,桡足类的DHA含量最高,糠虾和轮虫次之,卤幼最低(P〈0.05);糠虾体内的EPA含量最高,卤幼次之,轮虫和桡足类的EPA含量显著低于前两者(P〈0.05)。(3)4种生物饵料中的∑HUFA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糠虾〉桡足类〉轮虫〉卤幼,DHA/EPA值大小依次为桡足类〉轮虫〉糠虾〉卤幼。  相似文献   

10.
测定和比较了土池培育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简称轮虫)、背刺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简称桡足类)、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oponica,简称糠虾)和渤海品系卤虫(Artemia sp.)无节幼体(简称卤幼)的水分、总脂、磷脂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轮虫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生物饵料(P〈0.05),卤幼的总脂/湿重、总脂/干重和磷脂/干重含量最高,轮虫的总脂含量最低(P〈0.05),桡足类和糠虾的总脂及磷脂含量则介于两者之间。(2)4种生物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P〈0.05),无论是中性脂还是极性脂,桡足类的DHA含量最高,糠虾和轮虫次之,卤幼最低(P〈0.05);糠虾体内的EPA含量最高,卤幼次之,轮虫和桡足类的EPA含量显著低于前两者(P〈0.05)。(3)4种生物饵料中的∑HUFA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糠虾〉桡足类〉轮虫〉卤幼,DHA/EPA值大小依次为桡足类〉轮虫〉糠虾〉卤幼。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鬼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饵料系列的选择以及仔、稚、幼鱼的生态习性,并对其胚胎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使用激素LRH A3和HCG的人工催产、人为条件下的受精卵孵化和仔、稚、幼鱼培育,经35d的人工育苗共获得了平均全长2.1cm左右的鬼幼鱼11.025万尾,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62.9%,育苗平均成活率达30.2%。结果表明提高海水盐度能提高鬼受精卵的孵化率,轮虫、卤虫、桡足类是鬼仔、稚、幼鱼的优质饵料,仔、稚、幼鱼有两个死亡高峰期,水质好坏是影响育苗成活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鬼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饵料系列的选择以及仔、稚、幼鱼的生态习性,并对其胚胎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使用激素LRH A3和HCG的人工催产、人为条件下的受精卵孵化和仔、稚、幼鱼培育,经35d的人工育苗共获得了平均全长2.1cm左右的鬼幼鱼11.025万尾,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62.9%,育苗平均成活率达30.2%。结果表明提高海水盐度能提高鬼受精卵的孵化率,轮虫、卤虫、桡足类是鬼仔、稚、幼鱼的优质饵料,仔、稚、幼鱼有两个死亡高峰期,水质好坏是影响育苗成活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漠斑牙鲆属广盐性鱼类,可以在海水和淡水生存。亲鱼经过强化蓄养可广盐性。苗种培育水温20-22℃。育苗过程中需要的饵料包括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饵料。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适时分池和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是苗种培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生物饵料对口虾蛄幼体发育的影响,将口虾蛄幼体期分为11期(Z1~Z11),其中Z1、Z2不摄食,Z3以后开口摄食.根据试验设计,将苗种投喂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Z3~Z6,第二阶段Z7~Z8,第三阶段Z9~Z11.在各阶段分别投喂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和桡足类以筛选适宜饵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一饵料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口虾蛄幼体发育过程中,单一饵料无法满足口虾蛄幼体发育需求.随着幼体发育,需要及时更换、添加新的饵料,从规格、营养上满足幼体摄食需求,保证幼体的能量供应,促进发育.本研究中,各阶段分别投喂不同饵料,Z3~Z6投喂卤虫无节幼体,Z7~Z8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Z9~Z11投喂卤虫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卤虫发育过程中几种免疫相关水解酶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广众  陈军  张传永  孙虎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888-1889,1892
[目的]研究卤虫发育过程中几种免疫相关水解酶,为卤虫的免疫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年3~5月,用实验室孵化的卤虫,包括卵、无节幼虫、后无节幼虫、拟成虫、成虫5期一定数量的虫体,分别用磷酸苯二钠法、金氏法和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酸性磷酸酶(ACPase)、碱性磷酸酶(AKPase)、α-醋酸萘酯酶(ANAE)的活性。[结果]3种酶从卤虫的卵到无节幼虫期,再到后无节幼虫期,酶活力是逐渐升高的,到拟成虫期酶活力下降,最后到成虫期酶活力达到峰值。[结论]研究表明,这3种酶活力的强弱与卤虫机体免疫有直接相关性,可作为衡量卤虫免疫功能大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花鲈人工育苗及当年养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工厂化工育苗方法,用6个月时间在13-17℃条件下培育出10-15cm大规格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鱼种42000尾。育苗中饵料系列为轮虫(4-20d)、卤虫(12-45d)、配合饵料(20d后)、鱼糜(45d)。育苗期间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为注意开鳔时间和减少相互残食。采用网箱养殖方式在大连地区当年平均可达500g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卤虫培养中饲料藻的利用状况,以艾比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Aibi Lake为对象,研究了艾比湖卤虫在3种不同粒径开口饵料藻(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杜氏盐生藻Dunaliella salina、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ondica)驯化培养下,对不同饵料藻的摄食率及对食物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艾比湖卤虫对等鞭金藻的最大摄食率为30.6×10~4cells/(ind.·h),对盐藻的最大摄食率为16.6×10~4cells/(ind.·h),对扁藻的最大摄食率为6.7×10~4cells/(ind.·h),即饵料粒径越小,卤虫的摄食率越高;混合饵料试验中,不论是2种藻混合还是3种藻等密度混合,卤虫对开口饵料藻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藻(P0.05),以盐藻为开口饵料驯化的卤虫尤为明显,对盐藻的摄食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即卤虫在开口饵料驯化后,对开口饵料存在明显的习惯性摄食;卤虫的食物选择性指数结果显示,混合饵料中卤虫均是优先选择等鞭金藻,其次选择盐藻,最后是扁藻。本研究结果可为卤虫培养中饵料藻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卤虫是一种生活在高盐水体中的小型甲壳动物。自从30年代Seale及Rollefen首先使用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做稚鱼的饵料以来,卤虫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利用范围日趋广泛,即使在微型胶囊饲料迅速发展的今天,仍有85%以上的海产经济动物的育苗饵料必须依靠卤虫。我国从1958年起即开始用卤虫无节幼体作为海产稚鱼的饵料,目前不仅用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做鱼、虾、蟹的初期饵料,而且用鲜活卤虫(包括各期幼体及成体)作为我国北方养殖对虾的主要鲜活饵料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以螺旋藻粉、酵母、酵母+β-胡萝卜素为饵料,分别在不同盐度(10、30、50、70和90)和不同温度(20℃、25℃和30℃)下,探究饵料对卤虫(Artemia sp.)生长及体内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温度盐度条件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存活率和体长优于其它饵料组;养殖第10d,在温度25℃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和酵母组卤虫均在盐度30时有最大平均体长(7.5mm,5.9mm),而投喂酵母+β-胡萝卜素卤虫在盐度10时平均体长最大(4.0mm);在盐度50下各饵料组卤虫平均体长在温度30℃组均显著大于其它温度组(P < 0.05)。养殖第15d,在温度25℃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在盐度30时存活率(93.7%)最高;在盐度50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存活率在温度20℃(94.0%)和25℃(92.0%)均显著大于30℃组(P < 0.05)。投喂螺旋藻粉各组卤虫抱卵率显著大于其它饵料(P < 0.05),且随盐度或温度升高而逐步增大。对养殖15d卤虫体内类胡萝卜素检测表明,各饵料组卤虫均只检测到海胆酮和角黄素,未检测出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玉米黄质和虾青素。投喂螺旋藻粉卤虫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 < 0.05),且随盐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盐度10组最高(46.25μg/g);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温度25℃组最高(46.28μg/g)。综上所述,投喂螺旋藻粉的卤虫生长最好,卤虫可以将β-胡萝卜素转化成海胆酮和角黄素,温度升高会降低卤虫存活率,加快卤虫生长、性成熟及类胡萝卜素代谢;盐度过高或过低会降低卤虫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但是高盐可以促进卤虫性成熟,且消耗体内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20.
枝角类是淡水中的一种重要的饵料资源,曾已有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其中大多数工作主要在湖泊、池塘等水体方面。对江河的枝角类区系、数量变动等却很少有人作专门研究。因过去认为江河枝角类种类和数量都极为贫乏,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是,在进行珠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