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柳趣     
春秋时代以研究贵族礼节著称的鲁国大夫展禽,因其“食邑在柳下”而名柳下惠,后来就衍化为柳姓。 晋代才女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一个雪天,谢安问下雪是什么样子?有的说象一把盐从空中撒下,谢道韫却说,不如说象柳絮被风吹得纷纷扬扬呢!谢安叹服。后世就称女才子为柳絮才。  相似文献   

2.
名人柳趣     
柳树,素来被视为春天的象征,且树姿婀娜,多被人们植于庭院、道旁和堤岸,点缀风景,美化环境,更为历代名人所钟爱,留下不少爱柳、植柳和咏柳的趣闻轶事。东晋女诗人谢道韫,从小喜欢赏柳,对柳观察入微。一次大雪天,她叔父谢安(宰相)问身边的侄儿:下雪象何样?一侄儿答:象银白细盐自空中撒下。谢道韫则说:似柳絮被风吹之纷纷扬扬。谢安听后大为赞赏,世称“咏絮才。”以嗜菊著称的大诗人陶渊明,对柳也十分喜爱,他在宅前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公元650年,隋炀帝降旨开凿运河,诏令在堤两岸栽种柳树,民间每种活一棵,赏…  相似文献   

3.
闲话“柳痴”诗人我国古代爱柳、植柳的诗人很多,但爱柳如“痴”的当推以下几位。东晋的陶渊明爱柳,他在自己的房舍周围总要栽几株柳树,朝夕与柳为伴,自号:“五柳”先生。他写的五言诗《归园田居》就留下了“榆柳荫后檐,桃李落堂前”的名句。唐代的柳宗元,不但爱柳...  相似文献   

4.
妫河的柳     
三面环山半城柳.柳丝牵我堤岸走。夏都延庆对柳树情有独钟。人们赏柳、抚柳、写柳、咏柳、柳丝、柳情、柳荫、柳絮,给延庆人以文化与启迪.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清新的柳韵。  相似文献   

5.
绿化动态     
《绿化与生活》2012,(6):57-60
朝阳区首次提出清理“杨柳絮”消除林地火灾隐患 日前.北京市朝阳区针对重点林地及边缘(郊野公园、成片林地、主要道路两侧、苗圃地、农用林网等)聚集的杨絮、柳絮等可燃物,首次提出清理“杨柳絮”消除林地火灾隐患的护林防火措施.具体工作要求是:一是对重点林地和重点部位.注意清除杨柳絮.结合林地管理,利用浇水、洒水等方式增加可燃物的含水量,降低其可燃性  相似文献   

6.
河畔柳     
兴安岭上有水的地方就有柳.有柳的地方就有水,柳与水相伴而生.看吧!柳沿着水的走势在两山间的沟塘子蜿蜒不断,形成一道绿色长城,这大概就是人们叫它“河畔柳”的由来吧!山间的湿地上常常有一丛丛一片片的“柳树毛子”,这是摇篮中的柳.初春,山上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它就开始泛绿了,上面还挂着一层白霜,如婴儿脸上的细绒毛.春风吹来,嫩柳柔柔地摆动腰肢,仿佛在欢呼“春天到了.春天到了”!没几天它又吐出了小小的“毛毛狗”,采上几枝拿回家,插入水瓶中,春天也被带进户内.淘气的孩子们用嫩柳枝做成“柳  相似文献   

7.
试验证明,参试的四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大青皮”,其次为“青皮柳”,第三为“红皮柳”,“黄皮柳”产量最低。但是头一种质脆易断,后两种富有韧性,易加工。各参试品种在中壤土地上产量最高,沙壤土次之,盐碱土最差。四种杞柳在土壤含盐量0.51%的条件下,能正常生长。栽植密度以35×8厘米最适宜。各品种各密度试验区的产量,均从3年生以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8.
柳文化集趣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管草,漏泄春光是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清柳我国古代有在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来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ti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幅图,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进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折柳折柳蹭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  相似文献   

9.
柳文化集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是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插柳我国古代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  折柳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临沭县素称“杞柳之乡”,已有1000多年种柳编柳的历史。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柳制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该县已出现“下东北、闯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和“万亩白柳万人编,编出柳筐奔小康”的局面。目前,全县共建立柳制品加工销售企业36家,带动基地...  相似文献   

11.
阳春话柳     
在寒意未尽的初春,当自然界绝大部分树木还处在冬眠状态时,柳树的枝头就巳经泛出了点点新绿,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信息。柳树婀娜多姿,多受古今名人珍爱,有的赋诗作画,有的亲手栽植,在历史上流传下了许多名人爱柳的史话。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种柳成癖,辞官后曾在宅前种了五棵柳树,并自号“五柳先生”。魏文帝曹丕称杨柳为“中国之伟木”,并亲手在庭院里植柳一株,精心管理。隋炀帝杨广巡游江南时,也曾心血来潮,采纳臣下的建议,命人在通济渠两岸栽柳成荫,并御书赐柳树姓“杨”,故后人沿称  相似文献   

12.
柳文化集趣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宣草,漏泄春光是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插柳。我国古代寒食节那天有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折柳。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诗文…  相似文献   

13.
在我眼里,桃花是春天最艳丽的一抹色彩。尽管迎春、玉兰、杏花都开在了桃花的前头,竞相向人间传递着春的消息。但把春天营造得热烈、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还数桃花。红杏出墙的时候,桃花还像青涩的少女,羞怯地打着朵儿。草色遥看,柳絮纷飞,桃花虽托付春风,却只有那跳跃的阳光能读懂她的羞涩。等穿柳的春风拂面不寒,等三月一场缠绵的雨丝淅淅  相似文献   

14.
树与草     
如果你是一棵树,那就不要像草一样渺小,你应该表现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与傲骨; 如果你是一棵草,那就不要像树一样伟岸,你应该演绎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柔韧与顽强。  相似文献   

15.
乌克兰共和国是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共和国。笔者作为访问学者曾多次去过,每次都对它那一望无尽的森林、草坪,只见绿地而见不到“土”地的景色感慨万千。树比楼高乘坐北京至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乌航班机刚进入乌克兰国境,你就会被一望无尽的绿色海洋所吸引,除了像人体血管一样分布的河流外,就是树木和庄稼。从飞机往下望去,整个乌克兰就像一个硕大的绿茵足球场。乌克兰在作为原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成员的时候,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占地面积相当我国的东北三省,气温与辽宁相当。油黑黑的土地可媲美黑龙江的土质,盛产小麦…  相似文献   

16.
栽培柳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周礼》中就有记载,《诗经》中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植柳爱柳、以柳为号,为历代名人癖好,也留下众多的古柳佳话。“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热爱山水花木,不但爱菊而更爱柳。他辞  相似文献   

17.
植树造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福荫子孙后代的善举,我国历代著名诗人大都喜欢植树,被传为佳话。晋代诗人陶渊明爱柳,他不仅在田园水边栽柳,还在堂前种五株柳树,人送别号“五柳先生”。唐代诗人杜甫爱挑,他初到成都浣花溪,就求得数百株桃苗,并亲手种植,还留下“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材”的诗句。唐代白居易爱桂花树.他因直言揭露时弊,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便从江江西庐山移植一棵桂花树栽在厅前,后调在忠州写了一白诗:“持钱买花恻,历东坡上我,但购有死者.不限批琴底”他还啻双种松恻,在《我松涛你写道…  相似文献   

18.
安徽颍州西湖承袭着很多美妙的记载和传说。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第一次到颍州西湖就感叹相见恨晚:“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汝阴西湖,天下胜绝”.后来又七到颍州,竞选择终老颍州西湖。  相似文献   

19.
春节 银光闪闪,形像毛笔尖,绒毛朵朵的银柳花芽。它下面有时还点缀着紫红的苞片,原来它的花苞还没有开放前,花蕾紧紧包裹着紫红色的“衣裳”。一旦开花,绒毛状的花朵像棉花似的一撮,所以也给它取了 1个“棉花柳”的名称。   银柳原产我国南方,分布范围很广,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花开之后,树干下部绿褐的枝条上先抽出细小的嫩枝,萌生出绿色的叶片,叶片的背面还密密地生着茸毛,银柳那披针形的叶儿像弯弯的眉毛似的,叶子边缘上还具细小如锯子口般、牙齿形的凹凸,绿荫荫的长满了整个树。   银柳雌雄异株,也就是说有的花只有雌…  相似文献   

20.
柳(指柳属各种)又名杨柳、小杨,是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常见的树种之一。史前甲骨文中即出现柳字,以后在各古籍中描述和记载柳的文字不胜枚举。 一、栽培和利用历史 柳是山东的原生树种,在第三纪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即有柳属。据青岛地区孢粉分析得知,在距今11000—8500年间,青岛胶州弯附近就有柳属。如《平度州志》中说平度的树木、茶山“榆柳成行”,南部平原“万柳依依”。《清实录》说“大运河济宁至临清四百里,东平济汶之间……皆自明万历间筑堤种柳,蓄水济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