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工科专教育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专业教育与立德树人并举的教育目标。机械制造工艺学为机械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具有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文中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了课程中的德育素材,进行了案例展示,并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雷琼 《农业工程》2022,12(9):120-123
针对高职院校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及检测”课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梳理设置课程思政目标、精心设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内容衔接点。经过两年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总结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建立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政意识显著增强,成绩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课题组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梳理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藏的思想内涵,坚持学思用相结合,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围绕全课程育人组织保障、专业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知识技能点开发、专业课程课程标准修订、坚持思政教育常态长效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教学实践表明,专业教师和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接受度非常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题组针对高职电子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从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融入方法、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专业教师应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分析了课程思政目前的困境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建议。然后以资产评估为例。梳理了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通过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知识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等有效措施,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吴清洋 《南方农机》2022,(10):180-182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有效挖掘具有专业特色的优质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知识体系,是建设新时代思政教材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以"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建设为例,分析了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和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为高职院校电子类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中,是现在各高等院校努力探索与实践的工作,所以将课程思政应用到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十分必要。分析了在高等院校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对于课程思政在高等院校电工技术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从而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助力。  相似文献   

8.
以机制专业智能传感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为例,探究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背景下高职机制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特点,归纳“智能传感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分析和探讨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目标、路径和内容。  相似文献   

9.
史玉立 《南方农机》2023,(20):167-171+179
【目的】“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亟需在此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方法】教学团队根据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职业素养、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思路。根据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实践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以专业群平台课程“传感与检测技术”为例,进行了深度改革和建设。【结果】授课班级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显著提升。课程由原先的难度较大、学生怕上的课程变成了学生喜爱的课程,教学满意度高于其他课程,期末成绩优良率达到85%以上,学生课程讨论参与度高,毕业生在实习调查中多次提到了本课程的学习,多名同学应用课程知识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结论】本课程的建设经验可以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是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一次有效探索。能够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铁路院校专业课程是培养技能和素养双线合格的铁路事业接班人的必由之路。笔者分析了在高职院校铁道机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阐述了铁道机车专业核心课程"电力机车机械设备的检查与维护"思政教育的总体设计过程,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挖掘课程自身的德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课教育中。课题小组以新疆农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专业课为例,将电气162班和电气172班作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教师的执行情况、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专业课程的融入方式等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定性定量评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为专业课教师如何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有效提升准确把握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的能力,做到"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价值观、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以高职汽修专业为例,如何充分挖掘蕴涵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各环节、各方面融入、渗透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以教书和育人协同发展为目标,分析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融合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课程特点和现存问题提出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措施,为园林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为例,通过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增设思政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法、挖掘思政案例、优化评价方式几个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课程思政的背景、内涵、意义,阐述了食品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在线教学背景下食品专业课程思政的含义,对在线教学背景下食品专业课程思政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品行、职业素养等元素对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本文深入剖析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实施措施和效能,是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虽然经过推进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逐渐实现,但在实施阶段,发现由于学科的差别导致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推进较为缓慢,隐性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从教师育人意识、思政元素挖掘动力、示范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制约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明确育人目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建立跨学科的课程思政教研团队、坚持持续改进反馈机制的解决对策,期望实现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如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进行思政教育,课题组分析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以"PLC编程与应用技术"为例,对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三年级学生开展了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结合PLC课程特点,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资源进行了二次开发,建立了PLC课程思政元素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热情得到提高,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课堂学习抬头率及作业完成情况都有所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得到了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规范及家国情怀,而且能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了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9.
吴政 《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12):159-161+166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部分,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建设与改革、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种实践性强、学习范围广的课程之一,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首先系统论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发展现状,并基于机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工程人才培养正在从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承转变为对毕业生职业所需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工程教育中综合素养的培育双向驱动,形成了共振效应。为此,要注重"课程思政"与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互连互通关系,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培育、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维教学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