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不同加工产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和消费大国,2015年初,国家农业部因势而谋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对提升马铃薯重要地位和推进马铃薯加工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系统研究马铃薯原料性状与制品品质间关系,对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升级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试验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处理方法将马铃薯油炸薯片、油炸薯条及雪花全粉各个品质指标转化为一维的综合评价指标,分别与44个马铃薯原料品种的特征指标进行拟合并建立回归模型,建立的马铃薯油炸薯片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决定系数R2=0.802,调整后决定系数R2=0.776,随机误差估计值σ=0.101;马铃薯油炸薯条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决定系数R2=0.731,调整后R2=0.704,随机误差估计值σ=0.141;马铃薯雪花全粉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决定系数R2=0.705,调整后R2=0.682,随机误差估计值σ=0.170;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将44个品种按加工用途划分为最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类,得出最适宜加工油炸薯片的15个品种,最适宜加工油炸薯条和雪花全粉各10个品种。结果表明,3个综合品质评价模型拟合度较高,误差较小,模型效果可靠,可用于实际马铃薯加工制品品质评价;K-means聚类结果与实际应用情况相符,可为筛选加工专用品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新引进的10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灰色关联系数法,通过综合评价指数对产量、产量性状及生态适应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马铃薯的筛选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21 — 2022年,青薯9号、陇薯15号、甘农薯9号和陇薯10号具有丰产稳产性,V7、丽薯6号、大西洋和陇薯7号产量较低。通过灰色关联系数法分析发现,青薯9号、甘农薯9号2个品种生态适应性最强,表现稳定。综合评价表明,甘农薯9号、青薯9号、陇薯15号和陇薯1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合理、生态适应性强、品质高,是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马铃薯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云南省石屏、大姚、景东、永平、昌宁等5个产地生产的代表性核桃品种的品质,本研究对5个产地核桃仁中的矿质元素、蛋白质、粗脂肪、脂肪酸等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个产地核桃仁中的磷(P)、钾(K)、钙(Ca)、镁(Mg)、铁(Fe)、锌(Zn)、铜(Cu)、锰(Mn)等8种矿质元素含量在14.26~6 780 mg/kg,其中P、 K、 Mg元素的含量较高,P和Zn含量变异系数较大;蛋白质含量为13%~19.87%,最高为永平核桃;粗脂肪含量为66.97%~72.44%,最高为景东核桃;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47%~11.3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3.92%~92.53%; 17种营养成分符合正态分布,与产地无显著相关性;Ca元素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硬脂酸与油酸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3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 α-亚麻酸)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因子分析提取前3个公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达97.42%,对5个产地的核桃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依次为石屏、景东、大姚、永平、昌宁。本研究通过分析云南省5个产地主要代表性核桃品种的营养特征,为各地区核桃品种选育和深加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大豆加工豆浆的品质分析及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东北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也是传统豆制品的重要原料生产基地。为明确该产区大豆原料与其加工制得豆浆的品质、特点,该研究选取47个东北大豆品种为原料,分析其大豆粗脂肪、粗蛋白、钙、磷含量等理化指标,比较其加工豆浆的蛋白浓度、总固形物含量、感官评价、风味物质含量等品质差异。结果得到豆浆质量得率、动力粘度、总固形物、非豆腥味活性与豆腥味活性比值最高的品种分别是吉育102、吉92、吉育70、吉小8号、吉青3号。大豆籽粒理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粗脂肪、钙、磷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垦丰17、GY07Y16、吉82、杂交豆3号。豆浆的豆腥味与脂肪氧化酶活性、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脂肪含量与风味活性比呈负相关。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4个因子方程,确定豆浆各项指标在综合品质中所占比重,进一步建立了豆浆品质评价模型,模型系数可以根据加工目的进行相应调整。综合得分最高的5个品种为吉45(9.52)、吉育70(9.43)、吉青1号(9.28)、吉育66(9.27)、吉育102(9.21)。结合对应的大豆理化指标排序发现,豆浆品质是大豆理化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蛋白含量越高所得产品越好,脂肪含量高的品种并不适宜加工豆浆。该研究为用于加工豆浆的东北大豆品种分级提供了参考,实现了豆浆品质的综合判别及大豆加工基础数据的分析、整合。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高淀粉马铃薯品种的综合品质性状,本研究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15个马铃薯品种(系)为参试材料,2011-2018年连续8年定点田间试验,测定了块茎产量、营养品质(干物质、淀粉、维生素C、粗蛋白)含量和矿物质元素(钾、钙、铁、锌)含量。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块茎产量和营养品质含量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块茎产量、淀粉产量、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而营养品质中的维生素C、粗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参试材料的块茎产量24 549~50 140 kg·hm-2,淀粉产量4 271~9 298 kg·hm-2,干物质含量21.07%~30.18%,淀粉含量14.63%~21.83%,维生素C含量12.20~18.95 mg·100g-1,粗蛋白含量2.17%~2.71%,还原糖含量0.18%~0.43%,钾含量4 316~5 368 mg·kg-1,钙含量85.10~138.40 mg·kg-1,铁含量10.17~24.50 mg·kg-1,锌含量2.45~3.80 mg·kg-1。大西洋的衍生品种陇薯8号、陇薯9号、陇薯12号、陇薯14号、L0527-2、L08104-12、LZ111和L1149-2淀粉含量均超过18%,其中,L1149-2总体表现优异,其平均块茎产量50 140 kg·hm-2、淀粉产量9 298 kg·hm-2、干物质含量26.75%、淀粉含量19.30%、维生素C含量14.62 mg·100g-1、粗蛋白含量2.52%、还原糖含量0.28%、钾含量5 297 mg·kg-1、钙含量138.40 mg·kg-1、铁含量20.40 mg·kg-1、锌含量3.20 mg·kg-1;而陇薯5号淀粉产量及营养品质较差。本研究为合理利用陇薯系列高淀粉马铃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改良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产量和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对2005—2014年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为建立棉花优势生产区,实现棉花品种布局、生态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指导。本研究结果表明:1)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高产优质(Ⅰ型)、普通优质(Ⅱ型)品种数量,中熟品种分别占其参试品种总数的0.54%和12.63%,早中熟品种为0.57%和17.14%,早熟品种为7.09%和18.44%。2)棉花品种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与理想品种性状灰色关联系数较高,其次是纺纱均匀性指数,再次为马克隆值。3)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纤维品质优于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品质综合性状表现最佳,其次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棉。4)我国棉花品种中熟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近5年西北内陆棉区中熟品种有所增加。中熟品种纤维长度分布在28.7~30.3 mm,可适纺中高档纱。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长度和比强度有所下降,比强度为29.6~31.0cN·tex?1,属中等偏上水平。三大棉区马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又高于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品种;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在2010—2014年提高幅度较大,出现马克隆值6.0现象。5)研究表明≥10℃有效积温是影响棉花中熟品种纤维品质最主要因素,气象因子影响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顺序为≥10℃有效积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影响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的顺序为≥10℃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降雨量。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与纺织品质量及植棉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精确分析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和开展纤维品质综合性评价,对我国棉花育种方向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精确分析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及综合性评价,以2005-2014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531个参试品种纤维品质数据为材料,运用作物育种同异性分析理论对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审定标准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品种数分别占参试常规棉品种数的1.58%、28.42%和14.74%,杂交棉纤维品质符合审定标准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品种分别占参试杂交棉品种数的0.59%、19.94%和10.56%。黄河流域常规棉品种、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综合同一度分别为0.869 3和0.888 8,长江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综合同一度为0.864 3,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纤维品质综合同一度为0.890 5。2)不同棉区常规棉与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比较表明,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优于黄河流域杂交棉;而黄河流域杂交棉又优于黄河流域常规棉和长江流域杂交棉,黄河流域常规棉与长江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可见,黄河流域棉区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常规棉品种;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种植中长绒、高比强度和高马克隆值的杂交棉品种;西北内陆棉区适合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可作为棉纺工业纺中高支纱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本研究对优化我国优质棉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方品种梨果实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优良品种的筛选、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建立8个新疆地方品种梨的果实品质综合评价体系.以'鄯善红梨'鄯善句句梨'鄯善黄麻梨'晚熟塔西梨'鄯善早熟句句梨'诺尕依梨'雅格丽克梨'和'库车句句梨'为试材,测定其14项果实内外品质指标,对14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建立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并根据...  相似文献   

9.
比较分析不同品种蓝莓果实品质特性,确定代表性品质指标,建立蓝莓品质综合评价体系,为蓝莓品质合理评价和优良蓝莓品种筛选提供理论参考。以26个高丛蓝莓品种果实为材料,测定其11项品质指标(单果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 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糖酸比、维生素C质量分数、花色苷质量分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6个蓝莓品种的11项果实品质性状中糖酸比、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单果质量和花色苷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3.67%、32.25%、30.84%和28.48%。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花色苷质量分数和果实硬度可作为评价蓝莓果实品质的代表性指标;建立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并依据各品种的综合品质得分进行优良度排序,得分排名前10位的蓝莓品种依次为'大果蓝金'莱格西'公爵'日出'维口'蓝片'早蓝'蓝丰'爱国者'红利',研究结果为大连地区蓝莓品种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综合评价香榧营养品质,本试验以浙江省8个不同地区共32份香榧生籽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包括宏量营养素、矿质元素及维生素E在内的38项营养品质指标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建立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以评价其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香榧营养品质指标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宏量营养素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微量营养素中钠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脂肪与蛋白质、淀粉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多数氨基酸间表现为极强的正相关,亚油酸与金松酸、硬脂酸与油酸两组脂肪酸在组内具有较强的正相关,组间表现为较强负相关。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磐安县、东阳市与诸暨市3个地区宏量营养素指标评分较高;微量营养素评分较高的为柯桥区、嵊州市与松阳县,整体综合评分在0.403~0.528之间。本研究结果为香榧营养品质评价及产品分级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陇中旱作区种植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解决当地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品种老化、抗病性弱、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为对照,对引进的7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宁薯19号、 陇薯11号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9 245、37 350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15.87%、10.27%。综合分析认为,宁薯19号、陇薯11号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幅度大,综合农艺性状好,可在陇中旱作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天水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筛选适宜在天水旱作区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2021年对从当地收集的27个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7个参试玉米品种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均能正常成熟。以优迪919折合产量最高,为13 014.29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1.08%;玉源7879次之,折合产量为12 995.24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0.92%;翔玉218居第3位,折合产量为12 941.27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0.46%;登海182、德单1403、龙博士7号、翔玉329、登海9号、金凯3号折合产量也较高,分别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9.31%、9.05%、8.56%、8.16%、8.12%、7.56%。这9个品种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幅度均在7.50%以上,且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优良,总体表现相对较好,可在天水市旱作农业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做好富锌马铃薯的示范推广工作,增强甘肃省马铃薯市场竞争力,实现由马铃薯大省向强省转变,通过多年试验研究总结出的旱作区富锌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该技术以黑色地膜全覆盖垄作侧播栽培作为核心技术,综合配套富锌马铃薯品种、锌肥基施与喷施、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全程机械化等关键技术,同时对富锌马铃薯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废旧地膜进行全部回收再利用,以减少地膜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陇中旱作区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为筛选出陇中旱作区优质抗旱的淀粉加工型和全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以陇薯3号为对照品种,在陇中旱作区对引进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8个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进行筛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薯16号、陇薯17号、甘农薯9号这3个品种生育期长(120~125 d),为晚熟或中晚熟品种;出苗率高,植株生长旺盛,主茎数多,大中薯率均高于80%;薯形为圆形或长卵圆形、薯皮光滑、芽眼浅、食味优(蒸煮食味综合评分分别为7.00、7.50、6.63分);干物质含量高,分别为253.0、243.2、249.0 g/kg,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3号增加6.0、-3.8、2.0 g/kg;还原糖含量分别为2.70、1.40、1.10 g/kg;折合产量分别为29 670、30 855、31 055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3号增产5.62%、9.84%、10.56%,可作为陇中旱作区全粉加工型品种推广种植。由于陇薯16号淀粉含量高达232.0 g/kg,也可作为陇中旱作区优质的高淀粉加工型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宜天水市旱作区种植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解决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品种单一、抗病、优质专用品种相对缺乏及产量水平相对低下等问题。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1个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DSS-35折合产量最高,为35 704.0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15.23%;京张薯1号、陇薯20号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4 784.40、34 340.8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分别增产12.26%、10.83%。这3个马铃薯品种(系)综合性状优良、商品薯率较高,较抗病毒病和环腐病,块茎晚疫病发病较轻,适宜在天水市旱作区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采用1961-2018年北方旱作区156个气象站日值气候数据和1991−2013年春玉米生育期资料,依据干燥度指数将北方旱作地区划分为4个亚区。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通过分析各亚区水分供需状况、CWDI年际变化、干旱站次比和频率,揭示了中国北方旱作区春玉米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Ⅰ区(湿润地区)和Ⅱ区(半湿润地区)水分供需平衡,Ⅲ区(半干旱地区)和Ⅳ区(干旱地区)水分供需不平衡。Ⅰ区降水量均方差达到70mm,CWDI年际间变化幅度最大,20世纪70年代CWDI在播种−出苗期和出苗−拔节期均为剧烈波动期;Ⅱ区CWDI在20世纪80年代春玉米乳熟−成熟期波动幅度较大;Ⅲ区在抽雄−乳熟期CWDI以1.06个百分点10a−1(P<0.05)速率增加,年际间干旱有扩大趋势;Ⅳ区年际间CWDI变化不大。(2)1961−2018年抽雄−乳熟期干旱站次比以2.58个百分点10a−1(P<0.05)的速率显著递增,其中发生特旱的平均站次比为14.95%,其余4个生育阶段无显著变化。抽雄−乳熟期发生旱级最重且干旱范围有显著扩大趋势。(3)在空间分布上,干旱等级和频率均呈现明显的东西向分布。黑龙江东部和西南部、吉林辽宁西部(Ⅰ区和Ⅱ区)发生轻旱频率达到3a两遇以上;张承地区(Ⅲ区)在播种−出苗期中旱频率5a一遇以上;毛乌素沙地(Ⅳ区)在拔节−抽雄期特旱频率达到3a两遇,以特旱威胁拔节−抽雄期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为切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通过查阅文献、报告、年鉴资料等方法,对皋兰县马铃薯产业结构现状、发展目标、当前产业布局以及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及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马铃薯生产作业机械化、加快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做实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市场流通体系、促进马铃薯产业精深加工、加大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扩大马铃薯产业保险覆盖面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生产中存在品种多、乱、杂的问题,是目前制约武威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为筛选出适宜武威南部马铃薯主产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品种,解决武威地区马铃薯品种退化、抗病性减弱、产量低等问题,对引进的11个马铃薯新品种在武威南部浅山区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晚熟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中熟马铃薯品种希森6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丰产性和较好的抗病性,折合产量分别为61 239.0、55 861.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10号分别增产21.91%、11.20%,可以作为当地主栽品种陇薯10号的替代品种在武威市南部浅山区马铃薯主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如何保证农民的吃饭问题,已成为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在目前解决吃饭问题仍然要依靠农业生产,农业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和最根本的产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自然环境的不断枯竭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西北干旱地区实施有效的耕作技术,对改变坡面微地貌、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抗性、蓄水、保土性能、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均有显著作用。在上述背景下,分析了地膜覆盖、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和间套四种效果较好的耕作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可供决策部门在制订农业发展计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