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超级稻的经济效益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调查表明,超级稻的经济效益比常规杂交稻提高26.66%;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有关试验结果,提出了超级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超级稻试验示范项目”于2000年与2001年在南方稻区的浙江省新昌县、诸暨市、乐清市三地和北方稻区辽宁省沈阳市和新民市等地开展示范 ,生产示范的主要品种为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和常规粳稻沈农606,南方稻区百亩示范方平均产量为789.5kg/667m2,个别田块产量超过800kg/667m2,北方稻区百亩示范片平均产量为809.5kg/667m2。2001年在浙江省乐清市石帆镇和虹桥镇的百亩示范方的连作晚稻生产中 ,产量分别达到726.7kg/667m2和702kg/667m2,显著高于对照。超级…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栽培方式对Y两优1号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两优1号在人工移栽、机械移栽、无盘旱育抛秧、翻耕直播等4种栽培方式下,以机械移栽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同时可节约秧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9年浙江、湖南2省9县(市、区)12个乡镇38个行政村41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浙江省与湖南省稻农生产的超级稻品与常规稻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超级稻的单位面积产量、生产成本、总产值、净产值、纯利润均高于常规稻,但成本利润率低于常规稻0.91个百分点;超级稻品种单产湖南高于浙江,常规稻品种单产湖南低于浙江;超级稻生产成本利润率浙江为29.366%,湖南为12.843%,常规稻生产成本利润率浙江为27.348%,湖南为15.567%;在调查的品种中,成本利润率在40%以上的超级稻品种有新两优6号和中浙优1号,常规稻品种有秀水114.超级稻生产在产量和推广面积上还有较大的潜力,在大力推广超级稻品种的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不能忽视优质常规水稻的推广.  相似文献   

5.
超级稻分蘖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初步研究表明:(1)超级稻秧苗素质好,秧苗壮,假茎宽达0.6cm,比对照满仓515高25%,发根力强比对照高1.05倍,最长极比对照长46.9%,地上部干重平均为0.71g/株,明显高于对照。(2)少蘖大穗,成穗率高,8个外超级稻穗数在4~9之间,成穗率高达85%,比对照高18.5%经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低节位分蘖芽1/0~3/0基本处于败育,而5/0,6/0,7/0的腋芽原基正常分化,且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双季超级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选择超级杂交早、晚稻组合陆两优996和淦鑫688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双季超级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陆两优996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和N素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递增,淦鑫688稻谷产量和N素积累量以中等密度处理M2和M3较高.有效分蘖期随着密度降低而后移,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随密度的提高而递增.有效穗数与移栽基本苗数显著正相关,成穗率与移栽基本苗数和最高茎蘖数显著负相关,低密度有利于提高成穗率.早稻移栽基本苗数对有效穗数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群体自动调节能力不如晚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随密度的提高而递减.二次枝梗和颖花的退化率与其分化数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超级稻栽培措施的主攻方向,2009年在福建省29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市、区)进行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并在南平、长汀两地开展超级稻不同叶龄、不同插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超级稻高产的产量结构特征足穗大粒多,生产上要选择大穗品种,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有效穗的增加及结实率的提高,以增加单位面积总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稻米》2004,(3):5-5
2004年4月14~18日,全国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会和超级稻育种技术论坛在海南省的三亚召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出,我国在水稻高产理论和育种技术方面的科研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博士介绍,目前,我国水稻专家已经初步揭示了水稻超高产的遗传和生理基础奥秘,至今共培育出9个超级水稻新品种,以及10多个超高产杂交稻品种。超级稻新品种在过去5年累计播种面积已超过746.7万hm2(1.12亿亩) ,单产比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高的达到了30%。超级稻计划又称水稻超高产计划。“超级稻”的概念由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首…  相似文献   

9.
超级稻高产群体与产量形成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高产群体的构建就是根据品种生育特性 ,运用综合农艺措施培育健壮水稻茎蘖 ,构建高质量群体结构 ,使蘖、穗、粒等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 ,创造出超高产的产量水平。超级稻要实现12t/hm2的产量 ,必须有理想的穗、粒结构 ,如协优9308组合要求每hm2移栽19~20万丛多蘖壮秧 ,每丛平均5个左右茎蘖 ,落田苗100万左右 ,通过肥水管理有效实现早发促蘖 ,12叶期前最高苗数达300万/hm2,适时搁田 ,有效穗达225万/hm2,成穗率85% ,早管强蘖大穗 ,每穗总粒数200粒 ,结实率90% ,千粒重27.5g。这种超高…  相似文献   

10.
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0个超级早、晚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超级早、晚稻均具有明显的干物质生产优势,稻谷产量随生物产量的增加而提高,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前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关不显著,与抽穗后的LAI也呈极显著正相关.早发度与成穗率和产量密切相关,可作为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期的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超级杂交稻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报道了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等组合不同播种期试验、不同施氮水平试验、不同移栽密度与叶龄试验、改进的SRI与传统栽培比较试验的主要结果,并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12.
对超级稻宜优673的2种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改良优化栽培比普通高产栽培增产114.8 kg/667m2,增幅21.3%。应用改良优化栽培技术有利于稻株个体、群体生长,充分发挥其生产潜能,从而实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3.
国稻6号系中国水稻研究所用内香2A与中恢8006配组育成的中籼超级杂交稻新组合,2006年3月通过国家审定。对国稻6号亲本重点是内香2A的特征特性进行了观察,提出了高产制种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机插秧栽培技术在籼型杂交中稻上的应用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2年江苏仪征市以Ⅱ优084为供试组合,进行了杂交中籼机插秧栽培应用试验。结果初步表明,Ⅱ优084及与其生育特性相当的杂交中籼组合在当地采取机插秧是可行的,适应于冬闲田及油菜和小麦茬口栽培,并具有节本增效的优势,适合大户和集约化经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援乍邦戈尔水稻分组示范基地,进行了7个中国水稻品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试验筛选出的杂交水稻粤优938、II优58和常规水稻CR86品种组合适应乍得栽培,与当地品种相比有明显增产优势表现。  相似文献   

16.
北方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成岩  崔月峰  孙国才 《北方水稻》2011,41(3):23-24,30
以超级稻沈农265为试验品种,通过手插秧、机插秧方式,应用氮肥运筹手段对其实施精确定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种植方式相比,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通过减少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每穗总粒数和提高结实率进而增加产量,达到节本、增效的效果,手插秧每667 m2增加的纯效益达到23.9%,机插秧每667 m2增加的纯效益达到33...  相似文献   

17.
超级稻甬优12单产13.5t/hm~2以上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甬优12具有全生育期长,个体茎秆粗壮,群体苗穗较少,穗大粒多等特点,生产应用表现高产水平和超高产潜力。随着对其品种特征特性的了解,单产超13.5 t/hm2的高产攻关田和示范方逐年增多。根据各地高产攻关经验,总结形成了"一早二减三增四防"的甬优12单产13.5 t/hm2以上超高产栽培技术,即适期早播,减少播种量,减少种植丛数,增施有机肥,增开丰产沟,增施穗肥,防稻曲病,防止早衰,防断水过早,防割青。  相似文献   

18.
几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在云南永胜的高产栽培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几个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在云南永胜高海拔、高产栽培条件下的秧苗素质、分蘖动态、株叶形态以及产量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19.
超级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胡继芳 《北方水稻》2009,39(4):25-26
为进一步提高超级粳稻产量,达到超高产目的,黑龙江省农科院自2000年开始进行大面积品种产量试验示范,通过多年对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的栽培研究,总结出包括育苗方式、插秧规格、施肥、灌水、防病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产量攻关达到819.1 kg/667 m2,达到国家农业部优质超级水稻产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