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枯萎病病级对棉花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陆地棉品系425系、N13系和968系为试材,研究了枯萎病病级对棉花产量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萎病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大,病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的病株皮棉产量分别比0级健康棉株减产4.25%、16.4%、29.56%和81.01%,减产显著;不同病级的枯萎病均不会导致黄萎病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2.
以棉花新品种冀1316为试材,2009~2010年在河北省棉花不同生态亚区(中熟亚区、中早熟亚区、早熟亚区)的6个试点进行了2 a多点试验,研究品种主要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冀1316抗病性强,产量高,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枯萎病指数2.9,黄萎病指数15.6,平均皮棉产量1 778.9 kg/hm2,纤维长度31.0 mm,比强度30.3 cN/tex,马克隆值4.6,整齐度84.6%,伸长率6.4%;并且果枝数、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等主要产量性状,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纤维品质性状,以及枯萎病指数和黄萎病指数均比较稳定。该品种适于在河北省各植棉亚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与筛选18份国外棉花种质黄萎病抗性、农艺性状,为丰富新疆棉花资源库提供黄萎病抗性资源。【方法】2018、2019年调查棉花农艺性状、黄萎病发病,检测吐絮期测产、取样考种、纤维品质。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各指标相关性、病情指数聚类分析。【结果】18份国外种质均为中早熟性类型;均为中等株高;果枝始节差异不显著,黄萎病高抗株系占5.55%,抗病占27.77%,耐病占44.44%,感病占22.22%;病情指数除了与有效果枝、马克隆值呈正相关,与其余指标呈负相关。病情指数聚类为抗、耐、感病三类,其中,4号为高抗材料。【结论】抗病材料6份分别为2、4、6、9、11、16号,耐病材料8份分别为1、3、5、7、8、12、14、15号,感病材料4份分别为10、13、17、18号;籽棉产量较高材料5份分别为3、4、9、11、15号,纤维品质较优材料3份分别为1、9、11号;筛选出2份抗病高产优质种质资源为9号和11号。  相似文献   

4.
棉花正反交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泗棉3号、30074和99668的正反交杂交种为材料,对棉花正反交之间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正交和反交组合的产量性状多数差别不大,说明细胞核遗传占主导地位;而品质性状则多有差异,说明品质性状在遗传过程中受细胞质遗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棉花新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13个棉花区试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性状以单株成铃的变异系数最大。纤维品质性状以纺纱均匀性指数最大。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直接通径系数大小排序,产量因素性状依次为单株成铃〉单铃子棉重〉子指〉衣分;纤维品质性状依次为纺纱均匀性指数〉麦克隆值〉整齐度〉伸长率〉比强度〉2.5%跨长。主成份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份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9.53%,已反映了所列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通过各品种的主成份得分对参试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名,并把参试的13个品种聚为5大类。  相似文献   

6.
陆地棉主要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产优质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基因的一因多效或连锁遗传,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间多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对此,棉花育种者曾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近年,选育出的一批棉花新品种,一定程度上兼顾了产量与品质的关系。为探讨新的育种策略,我们于1996~1997年,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近年生产上主要应用的13个陆地棉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试验在本院试验农场进行,试验地肥力中等偏上。供试品种为中棉12号、17号、19号,冀棉14号、8号,新棉18号、17号,徐州…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温胁迫下不同棉花品种之间光合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高温胁迫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筛选耐高温品种,为耐高温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测试20份陆地棉资源材料在高温胁迫后,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光合水分利用率等5项生理指标,以及单株结铃、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伸长率10个性状,研究其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20份材料在高温胁迫后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纤维品质存在差异但不显著,棉花品种间耐热性的表现不同,单株结铃和单铃重这两个产量性状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呈正相关。【结论】 在高温胁迫环境下,中棉所35号、湘棉11号、鄂棉10号的光合能力相对较强,产量性状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耐高温特性,筛选出材料可以作为耐高温育种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供试的陆地棉品种中筛选出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遗传率较高且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种质,为常规棉和杂交棉的育种提供一些优良材料.[方法]对47个陆地棉品种主要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的方法研究这些品种的多样性情况.[结果]供试品种产量性状的变异范围较广,而品质性状的变异范围小.各品种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单铃重,最小的是反射率.聚类分析发现,第Ⅰ类品种棉纤维品质较好,棉籽较大,百粒棉籽上纤维较重;第Ⅱ类多为低产低质品种;第Ⅲ类群平均产量较高;第Ⅳ类高产品种多.[结论]陆地棉种质材料具有多样性,应根据实际的育种目标,合理选配组合,以便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化学打顶对聊棉6号农艺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聊棉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打顶时间及剂量对棉花株型性状、新生节间、果枝长度、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打顶同期喷施该化学打顶剂1 125m L/hm2能够改变棉花株型性状,改善棉田上部群体结构,在搭成丰产架子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棉铃数目、单铃重及产量,但对棉花纤维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冀中南种植棉花新品种进行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供试棉花品种产量性状以单铃重的变异系数最大,纤维品质性状以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按照直接通径系数由高到低排序,产量构成因子中的衣分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指,纤维品质性状中的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上半部平均长度。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7.263%,基本反映供试棉花品种10个主要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  相似文献   

11.
<正> 干旱、水涝、弱光、病虫害等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影响棉株生长发育,并在其农艺经济性状上表现出来。如果能够掌握各个农艺经济性状在不良环境下的变化情况,则在育种和生产上进行性状评估和选择是有较大意义的。1992年,棉花生长前期干旱,中期棉铃虫大发生,后期又多阴雨,这种不良环境条件有利于研究棉花农艺经济性状的变异和稳定性。为此,我们根据大量棉花品种的农艺经济性状分别在1991年和1992年的品种次数分布情况,来探讨不良环境对陆地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萎病发生级别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病圃对3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冀丰522、冀丰106和石抗39进行了抗黄萎病鉴定,并从每个品种中选择45个单株分株计产,按株取样检验纤维品质,分析了棉株黄萎病不同级别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以棉株不同发病级别为自变量、以参试品种重要经济性状的平均值为依变量,对黄萎病发病级别与重要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表现耐黄萎病;黄萎病发生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均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随着发病级别的增加而增大,其中,1级、2级、3级、4级病株的皮棉产量较健康植株分别降低23.57%、46.78%、66.39%和81.31%,幅度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黄萎病级别与皮棉减产率、子棉减产率、衣分、单铃重、单株铃数以及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棉株黄萎病发病程度每提高1个级别,单株皮棉减产20.328%、单株子棉减产19.945%、衣分下降0.793%、单铃重下降0.618 g、单株结铃数减少2.263个、纤维长度相对减少0.513 mm、比强度下降0.773 cN/tex、马克隆值下降0.223。  相似文献   

13.
鲜食糯玉米优良品种的筛选与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鲜食糯玉米品种的生育期、经济性状、抗病性、产量、品质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生育期为95~100 d;植株高度以浙糯玉4号最高,为209.6 cm;抗病性以苏科花糯2008最差,其中大斑病病情指数为6.25%,茎腐病发生率为40%;产量以苏科花糯2008最高,达16 002 kg/hm2;品质以美玉(加甜糯)8号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棉花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特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2份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13份新疆棉花品种(系)为材料,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进行比较分析,鉴定参试棉花品种(系)在哈密棉区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等综合表现。[结果]棉花品种(系)尼科3号、44-23、库1506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品质较好、抗逆性较强,综合表现高于其他品种(系)。[结论]通过综合比较,初步筛选出尼科3号、44-23、库1506这3个适合哈密棉区种植的品种(系),可进一步试种后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不同级别黄萎病对棉花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观测了不同级别黄萎病对冀棉11号主要产量性状和种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发病级别与棉花单株结铃数、籽棉和皮棉产量均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对铃重和衣分无明显影响。黄萎病对棉种健籽率和发芽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随发病级别的增高,健籽率和发芽率呈下降趋势,但发病级别低的1级、2级和未发病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与发病级别高的3级和4级之间差异显著。线性分析表明,棉花主要产量性状和种子品质与黄萎病发病级别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结合本研究对新品种的抗性评价标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冀中南种植棉花新品种进行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供试棉花品种产量性状以单铃重的变异系数最大,纤维品质性状以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按照直接通径系数由高到低排序,产量构成因子中的衣分>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指,纤维品质性状中的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上半部平均长度。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7.263%,基本反映供试棉花品种10个主要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红叶茎枯病对棉花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以中棉41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量结构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红叶茎枯病发病级别之间产量性状有明显差异,其中,该病对单铃重影响最大,对株果枝数影响最小。同时,红叶茎枯病使纤维强度、断裂长度、成熟度及马克隆值降低,使纤维细度变细。在5个纤维性状,中纤维细度和马克隆值受到的影响最大,纤维断裂长度受到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打顶时期对海岛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海岛棉新海1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打顶期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打顶时间显著影响棉铃的空间分布,单株有效结铃数变化呈单峰曲线,但对单铃重和衣分未发挥作用;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未改变棉纤维长度的变化。表明打顶时间对棉花产量和棉纤维品质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9.
海岛棉枯萎病对产量性状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阐明海岛棉枯萎病病情指数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抗枯萎病高产海岛棉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加性-显性模型,对7个海岛棉品种(系)及其F1代17个组合病情指数和4个产量性状的资料,利用估算条件方差分量和预测条件遗传效应值的统计方法,分析苗期和花铃期枯萎病病指对4个产量性状的遗传影响.[结果]苗期病指对铃重有极显著的加性贡献(CRA=5;);花铃期病指对单株铃数有显著的加性贡献(CRA=100;);苗期病指和花铃期病指对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均有极显著的显性贡献(贡献率为36;~53;).病情指数对产量性状的加性效应贡献因亲本而不同;亲本V3 、V4 、V5单株铃数的加性效应达到了10;的显著水平,但两个时期病指对7个亲本单株铃数的加性贡献均为0.00,说明病指对单株铃数无显著影响;两期病指对亲本V2、V4 、V6 、V7的铃重具有正向极显著的加性贡献,对亲本V1、V3、V5的铃重具有负向极显著的加性贡献.两个时期的病指对多数组合的单株铃数、铃重、单株皮棉产量有正向极显著的显性贡献.[结论]海岛棉苗期和花铃期枯萎病病指对3个产量性状各遗传组分的贡献率大小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不同组合及其亲本两个时期的病指对产量性状不同遗传组分贡献的效应值因亲本和组合而异.  相似文献   

20.
以2005~2012年河北省及国家黄河流域棉区审定的57份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冀中南棉区(河北深州)设置品种比较试验对供试材料的12个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和通径分析,以期为冀中南棉花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考察的12个性状中以单株铃数、皮棉产量和纤维伸长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9.89%、9.07%和11.43%。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较高,表明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对皮棉产量的贡献较大。皮棉产量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呈正相关,且与断裂比强度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改良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