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14)C-杀螟松研究该农药在模拟稻/鱼生态系统中的残留与分布表明:在稻田水和稻株茎叶中的残留浓度随时间增长而逐渐消减:在土壤、稻株、根系和鱼体中为前期增加,到一定时期后开始衰减。水稻收获期测定,在高剂量处理的稻田水、上层土壤、下层土壤、稻茎叶、糙米和鱼体中、其残留浓度分别为0.0027、0.4994、0.0993、4.2429、2.1024和4.3400ppm;在低剂量处理申,除稻田水未检测出外,分别为0.2653、0.0380、1.7818、0.9633和2.1469ppm。在土壤和稻株中结合态残留物所占比例高达60—90%,且有随时间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14)C-林丹研究了γ-六六六在不同人参土壤中的降解。在模拟环境条件下,经过228天的观察发现,林丹在土壤中矿化降解十分缓慢,当土壤中浓度为20ppm时,达到完全矿化,估计黑钙土需要9年,棕钙土需要11年。此外,林丹在土壤中矿化的速率与微生物种群有关,真菌矿化林丹的能力大于细菌。林丹在土壤中的残留绝大部分以可溶态形式存在,约占总残留物的77.43%—80.54%,与土壤结合的仅为一小部分,即13.11%—20.77%。  相似文献   

3.
~(14)C-杀草丹能从藻朊酸盐缓释剂释放到去离子水、重组水及稻田土-水中。释放速度受水的类型及缓释配方组成的影响。杀草丹从两种缓释配方的释放速度都依重组水、去离子水、稻田土-水顺序递减;在每种处理中,杀草丹从缓释剂-B中释放的速度都比从缓释剂-S中释放的慢,且从稻田土-水中回收到的~(14)C都最低。释放出的~(14)C杀草丹能有效的防治杂草,并会污染水,被植株和鱼吸收及被土壤吸附,在收获时,水中仅检出0.05ppm杀草丹。在植株中,~(14)C-残留物按根、茎、壳、糙米顺序减少,且大部分呈结合态。在两品种水稻的糙米小,~(14)C-可提态残留物分别为0.13和0.11ppm。在土壤中,大部分~(14)C-杀草丹持留在上层,且呈结合态。在两种鱼体中,~(14)C-残留物都依内脏、鳞、骨、肉顺序递减,吸收的~(14)C-杀草丹量受鱼品种和大小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在室内人工模拟条件下,~(14)C-阿特拉津和脲素;~(14)C-阿特拉津、n-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脲素;;~(14)C-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脲素;~(14)C-十二烷基苯磺酸钠、n-阿特拉津和脲素在土壤—玉米体系中的归宿;比较了三种化学品共同存在时,标记化合物在土壤—玉米体系中的分配、转化、矿化和挥发,玉米吸收氮肥是否有别于~(14)C-阿特拉津和脲素,或~(14)C-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脲素在这个体系中的归宿,以及对氮平衡的影响,这将有助于估价他们对作物品质和农业环境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4 C 丁草胺、14 C 毒死蜱和14 C DDT在日本林蛙 (RanajaponicajaponicaGuenther)中的生物学行为。结果发现 ,14 C 丁草胺、14 C 毒死蜱和14 C DDT在 2 4h后分布到青蛙的各个器官组织 ,并分别以胆囊、小肠、小肠为它们的特异性浓集器官。与胆囊或小肠的14 C放射性活度比较 ,其它器官组织中的要小得多。14C DDT在日本林蛙中较难降解 ,2 4h后DDT母体在肝和脂肪组织中占DDT代谢物的54 6%和 88 4%。青蛙中的14 C 丁草胺、14 C 毒死蜱和14 C DDT可被丙酮提取 ,但三者之间以及在青蛙的器官之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徐寅良  徐永 《核农学报》1988,2(4):219-225
研究了35_(S-)甲胺磷农药在稻-萍-鱼模拟共生体系中的残留及其消失动态,结果表明:每亩每次喷洒50g50%甲胺磷乳油(1000倍稀释液),早稻2次,晚稻3次。最后1次喷药时间分别在早稻收割前35天,晚稻收割前30天。甲胺磷在早、晚稻糙米中的残留量都在0.05ppm以下;在尼罗罗非鱼体内检出0.5ppm左右的甲胺磷;晚稻收获时,在水、土和萍中都未检测到甲胺磷。低于FAO/WHO推荐值:大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078ppm,鱼体中的MRL2.3ppm。 ~(35)S-甲胺磷在模拟共生体系中按指数回归消失,它在萍、水、鱼和稻草上的半衰期分别为1.25、2.8、6.2和2.2天。  相似文献   

7.
氯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农田土壤污染呈现污染浓度低、面积大、新源污染不断输入的特点。农田土壤本身微生物种类丰富,对氯代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大的降解潜力和未知性。本试验以典型高氯代和低氯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六氯苯(HCB)和滴滴涕(DDT)为研究对象,结合~(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CB和DDT在热带水稻土和甘蔗地土壤的矿化现象,同时监测HCB和DDT在两种土壤中的挥发、降解产物以及结合残留。结果表明,经84 d好氧培养,HCB和DDT在两种土壤中的矿化量分别仅为0.14%和3%,低氯代有机污染物DDT的矿化速率显著高于高氯代有机污染物HCB。然而,两种土壤对HCB或DDT的矿化没有显著性差异。HCB或DDT在水稻土中的挥发量略微高于甘蔗地土壤,两种土壤中HCB和DDT的挥发量在0.1%~0.6%之间,表明挥发不是其主要的环境过程。在DDT污染水稻土和甘蔗地土壤中添加1.25%的堆肥增加了DDT在土壤中的矿化与结合残留,减少了DDT的挥发。本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在好氧条件下对氯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自然消解能力非常弱,而有机肥的使用有助于土壤中持久性氯代有机污染物的矿化消除。  相似文献   

8.
用相转移催化法标记合成了植物生长延缓剂1-对氯苯基-2-[(5-(14)~C)-1,2,4-三唑-1-基]4,4-二甲戊-3-醇((14)~C-多效唑)。其步骤包括在相转移催化剂PEG800的存在下,(5-(14)~C)-1,2,4-三唑与一氯片呐酮在乙酸乙酯溶液中反应,生成(5-(14)~C)-α-三唑基片呐酮,后者在苯溶液中再与对氯氯苄反应,生成(14)~C-三唑酮,最后在甲醇溶液中用硼氢化钠还原得到(14)~C-多效唑。其总放化收率为20.9%(以(14)~C-三唑计),放化纯度大于99%。  相似文献   

9.
刘支前 《核农学报》1993,7(4):231-236
试验表明,亲脂性很强的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除草通经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入菟丝子幼苗组织,幼苗的生理状态及介质的酸碱度不影响这种被动吸收过程。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灭草喹的吸收是与幼苗代谢相联系的、需要能量的“弱酸俘获”过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1 4 C 葡萄糖在 1 3种土壤中的周转。周转可以分为 3个阶段 :0~ 3d ,周转速率为 1 3× 1 0 - 1 ~ 2 5× 1 0 - 1 /d ,半周转期为 3~ 5d;3~ 2 8d,周转速率为 0 7×1 0 - 2 ~ 1 2× 1 0 - 2 /d ,半周转期为 5 8~ 97d ;2 8~ 2 94d,周转速率为 0 5× 1 0 - 3× 1 4×1 0 - 3/d ,半周转期为 491~ 1 5 0 4d。相关性分析表明 ,1 4 C 葡萄糖周转速率与土壤代谢熵 (qCO2 )呈显著性正相关 ;3~ 2 8d周转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都无显著的相关性 ;2 8~ 2 94d周转速率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CEC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一阶段1 4 C 葡萄糖的周转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14)C-氟乐灵在土壤中的迁移和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麟  王福钧 《核农学报》1993,7(1):37-44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4)C-氟乐灵(Trifluralin)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和降解。结果表明:氟乐灵在土壤中的吸附性很强,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率为73.89%~90.66%。土壤有机质含重对吸附有重要影响。氟乐灵在有机质丰富、粘粒含量较高的草甸黑土中淋溶很低,而在砂土中淋溶较高,易向下迁移。在厌氧条件的土壤中,氟乐灵降解较快,30天在土壤提取态中有60.2%~64.2%降解,610天有90.0%~94.7%降解,主要降解产物为R_f值等于0.06,0.15和0.42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利用茶树培养细胞合成~(14)C-儿茶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在茶树细胞培养过程中饲喂标记前体的方法 ,进行了1 4 C标记儿茶素的合成研究。比较了1 4 C 苯丙氨酸和1 4 C 乙酸钠两种前体的饲喂效果 ,分析了饲喂前体被培养细胞吸收与利用的动态 ,研究了细胞预培养和紫外线预处理对提高产物标记率的作用 ,并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合成的标记产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用~(14)CO_2饲喂杂交籼稻威优35功能叶,研究光合产物在体内的运转。结果表明,源叶光合产物的输出及库(幼叶或谷粒)同化物输入的百分率(v)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均极显著地符合回归方程v=V[t+k)/[K_m+(t+k))。在分蘖期,主茎顶部完全展开叶可输出66%~79%的~(14)C-光合产物;低钾处理使源叶输出潜能和速率下降,过量钾处理加快光合产物输出速率;未展开的幼叶可输入28%~59%的~(14)C-光合产物,低钾不仅降低输入潜力,且使输入延迟。在灌浆期,剑叶可输出83%~97%的光合产物,其中77%~88%运往谷粒;低钾处理延迟光合产物输出时间,降低输出速率;过量钾处理降低输出潜力,但提高输出速率;低钾处理还降低同化物输入谷粒的比例和速率,过量钾处理降低同化物输入谷粒的比例,但提高输入速率。所以,从总体上看,低钾和过量钾处理都不利于新固定的同化物在体内的运输。  相似文献   

14.
王丽琴  唐芳  张静  束怀瑞 《核农学报》2003,17(3):212-214
采用14 C示踪方法研究了苹果不同砧木和砧穗组合植株对14 C 同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矮砧及其嫁接植株的地上部分总干物质分配比例比乔砧及其嫁接植株高 1 4 %和 9 4% ,14 C 同化物分配比例高 1 9 2 %和 1 5 7% ;与乔砧相比 ,矮砧新梢、主干14 C放射比强度都较高 ;矮化中间砧红星新梢的放射性比强度是乔砧红星的 1 78倍 ,矮化中间砧段14 C存留量是相应乔砧植株干段的近 3倍 ,但矮化中间砧段上接口及其上部主干中并未有14 C 同化物积累。因此 ,矮化中间砧对同化物分配的影响并非简单的运输阻滞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其淋溶迁移行为,采用振荡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分别研究了~(14)C-红霉素在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和淋溶特性。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红霉素在7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规律满足Freundlich、Langmiur和线性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810~0.9999。土壤性质对红霉素的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7种土壤中吸附常数Kf值依次为S_6S_3S_7S_5S_2S_4S_1。相关性分析表明,Kf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r=0.956,P0.01),而与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红霉素在7种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 k J·mol~(-1),表明其在土壤中的吸附机制主要为物理吸附。红霉素在7种土壤中的解吸均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土柱淋溶试验结果表明,红霉素在7种土壤中淋溶性均较弱,66.86%~92.53%的量集中在0~5 cm表层土壤中。总体上红霉素在土壤S_1、S_2和S_4中的淋溶能力最强,其次为S_3、S_5和S_7,在S_6中最不易淋溶,与吸附试验结果相一致。综合红霉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和淋溶特性,红霉素在土壤中较难淋溶,使其可能在土壤介质中积累,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本研究结果对评估环境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稻对~(14)CO_3~(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孙桂莲  史建君  陈晖 《核农学报》2005,19(5):375-378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14CO3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及其在水稻田中的行为特性。结果表明:通过水稻根系和浸于水中的茎杆下部吸收的14CO32-离子会向上部组织输送并形成积累趋势;在上部组织中,叶和茎杆上部的14C比活度随时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穗中的比活度于14d达最大值(271.9Bq/g)后又呈下降趋势;茎杆下部由于直接浸于水中,表现出对14CO32-离子的快速吸收、吸附,此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根部表现出上升过程迟后于茎杆下部,其14C比活度也低于茎杆下部。上部组织(穗、叶和茎杆上部)中14C的百分含量随时间上升,而下部组织(茎杆下部和根)则相反,至试验后期(21~35d),其百分含量基本持平(约各占50%),14C从下部组织向上部组织输送的特征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李玲  潘瑞炽 《核农学报》1993,7(4):208-212
花生叶圆片通过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方式吸收~(14)C-蔗糖。BA处理提高花生叶圆片对~(14)C-蔗糖的总吸收量,主要在于增加了细胞质和液泡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量。BA处理促进库叶积累~(14)C-蔗糖和从标记叶(源叶)输出~(14)C-蔗糖。BA处理对花生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影响,它的作用在于促进库叶对~(14)C-蔗糖的吸收和~(14)C-蔗糖从库叶韧皮部的卸出。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培养条件下 ,研究了14 C 甲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 14 C BR)的规律、主要影响因子及14 C BR在腐殖质中的动态分布规律等。结果表明 :( 1 ) 14 C 甲磺隆在 7种土壤中形成的14 C BR含量在培养初期的 2 0d内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且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 2 0d后 ,14 C BR含量只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是14 C 甲磺隆在土壤中形成BR的主要影响因子。14 C -甲磺隆在各类土壤中的14 C BR的最大值分别占引入量的 48 5%、46 5%、52 6%、1 9 3 %、49 7%、42 0 %和 46 5% ;( 2 )在整个培养试验过程中 ,14 C 甲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14 C BR ,主要分布在富啡酸和胡敏素中 ,前者中的相对百分比大于后者 ,而在胡敏酸中的相对百分比较小。土壤中14 C 甲磺隆BR的形成过程中 ,富啡酸的作用 >胡敏素 胡敏酸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黄瓜光合作用及~(14)C-同化物运转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瓜的光合适温随生育发展而提高,生育前期为30℃,中后期为35℃。温度高气孔阻力减少、蒸腾强度加大。叶片的~(14)C-同化物在白天以30℃输出最多,经过一昼夜则表现为随温度升高输出率增加。生育前期和中期,30℃时果实得到的~(14)C-同化物多,35℃时茎叶、生长点得到的~(14)C-同化物多。后期,35℃时果实的~(14)C-同化物分配率最大,25℃时茎叶得到的~(14)C-同化物多。  相似文献   

20.
~(14)C-马拉硫磷及其混剂对玉米螟幼虫体表的穿透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C-马拉硫磷单剂,(14)_C-马拉硫磷与敌百虫,(14)~C-马拉硫磷与NIA_(10388)、(14)~C-马拉硫磷与敌百虫和NIA_(16388)混剂分别点滴玉米螟幼虫。5小时后每头幼虫体内的放射性活度分别为277、653、645和701dpm。不同混剂点滴,幼虫体内的放射性活度分别是马拉硫磷单剂的2.36,2.33和2.53倍。可见马拉硫磷混剂对玉米螟幼虫体表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