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探究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及主要影响因子,基于DPSIR模型,选取24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障碍度模型(ODM)和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2010—2020年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2010—2020年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呈上升趋势,2010—2017年波动幅度较小,2018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大幅增加,从0.480 5增加至0.602 7;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从临界安全等级上升至较安全等级,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耕地农药消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等指标因素是指数上涨的重要动力;权重最大的子系统为响应子系统,权重最大的单一指标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障碍因素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指标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灰色系统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来看,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将在2023年达到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在介绍研究区概况的基础上,依据1999~2008年《海南统计年鉴》、1999~2008年《海南年鉴》、2000~2004年《海南生态省建设年鉴》等数据,依据科学性、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可操作性、适用性等原则,结合海南岛特殊的地理环境特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框架模型,以土地生态压力、土地生态状态、土地生态响应为子系统,共选取18项指标,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利用此模型对2000~2007年海南岛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根据评价结果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2000~2007年海南岛土地生态安全处于敏感级(预警状态),2007年处于良好级(较安全状态),并且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制约海南岛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因素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城市化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土地资源后备资源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  相似文献   

3.
在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方面构建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法对丰都县2003-2012年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第三产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环保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是影响丰都县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丰都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从不安全状态过渡到较不安全状态,但距离安全状态仍有较大差距;从各子系统看来,丰都县土地生态安全的压力系统呈下降趋势,状态系统2003-2010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2011年好转达到较安全状态,而2012年又降到临界安全状态,响应系统呈波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地生态安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以新疆为研究对象,基于"状态-压力-响应"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通过物元分析模型对2003-2012年新疆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2年新疆土地生态综合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其中2003-2004年处于较不安全水平,2005-2012年处于临界安全水平。2从各准则层来看,压力系统安全水平从较不安全上升至临界安全;状态系统安全水平一直处于临界安全;响应系统安全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经历了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安全的发展过程。3影响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指标因素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耕地面积比例、土地利用率、耕地压力指数。  相似文献   

5.
基于TOPSIS模型的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实现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PSR框架模型的发展,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TOPSIS法对该区域2005-2014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5年的0.388 9上升到2014年的0.614 2,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上升到较安全状态。该研究可为了解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制定土地生态安全规划管理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揭示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为该 市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合理建议,在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方法】基于压力 - 状态 - 响应(PS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山南市 2010—2020 年土地 生态安全状况,并通过障碍度(ODM)模型识别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结果】2010—2016 年山南市 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处于 0.41~0.50 之间,呈小幅度波动;2016—2018 年持续下降至 0.44;2018—2020 年快速上 升,由 0.44 攀升至 0.69,其演变趋势与山南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密切相关。压力、状态、响应指数 中,压力指数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变化不大,在生态安全指数中的占比由 2010 年的 29.19% 提高至为 2020 年的 31.46%;状态指数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大幅下降,占比由 41.62% 下降至 29.39%;响应指数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大 幅攀升,占比由 29.19% 升高为 39.16%。2010—2020 年间山南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均 GDP、农 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环境保护年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 【结论】为了保障山南市土地生态安全,建议未来在快 速发展经济、提高人均 GDP 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时,协调统筹增加环境保护年支出、优化固定资产投资 结构等。  相似文献   

7.
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山东省泰安市2003-2012年的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足迹,通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生态安全现状做了动态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泰安市的人均能值生态承栽力在0.3996hm2上下波动。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从5.5612hm2增至7.9506hm2,生态压力指数由11.4826增至25.5964,生态安全状态从“轻度不安全”过渡到“中度不安全”,在2012年已变为“重度不安全”状态。通过建立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泰安市2013~2022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到加22年,泰安市的人均能值生态承栽力将变为0.2137hm2,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将高达10.1461hm2,生态压力指数将增至47.4848,泰安市的生态安全将持续为“极度不安全”状态,可见,泰安市生态安全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以期为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以国家土地资源安全评价应用性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生态特点,构建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1997~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数据为例,对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变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996~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系统压力指数整体上呈减小趋势;土地资源状态系统安全指数波动显著;土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明显增长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1999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波动明显,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转为较不安全,第二阶段(1999~2006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安全状态也由较不安全升至临界安全。【建议】应继续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坚持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从根本上降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压力,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土地生态安全关系着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科学评价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聚类组合评价模型,对2015年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进行区域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风险区划之间差异性大,其中土地生态安全低度风险区(第Ⅰ类区域)2个(济南市、青岛市)、中度风险区(第Ⅱ类区域)14个、高度风险区(第Ⅲ类区域)1个(东营市)。今后,山东省除确保Ⅰ类区域2座城市的生态安全水平外,应将土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重心放在第Ⅱ类区域,谨防其滑入第Ⅲ类区域,同时也要积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提高东营市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20年CNKI数据库中以土地生态安全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分别从“研究阶段”“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研究前沿”方面对中国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经历了初期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拓展深化阶段;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呈现出整体分散,小聚集形式的特征,区域间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不平衡。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土地生态安全”,其次为“生态安全”“评价”“土地生态”“PSR模型”。目前对于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仍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主,未来应引入更多模型来深化预警预测、人地协调以及城市生态改善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针对多数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信息屏蔽和主观性的问题,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分析方法和改进的熵值法对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我国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2010年"较安全"等级关联度很弱;(2)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挖掘耕地生态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蒋明成  谢川  张莉  夏建国  欧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37-14041,14048
遵循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和指标选取一般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拟定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lphi法筛选指标,最终建立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ArcGIS地统计插值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土地整理前后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等级提高,土地整理前项目区92.62%生态安全等级为Ⅱ级,7.38%为Ⅲ级,土地整理后生态安全等级全处于Ⅱ级;研究区生态安全等级提高幅度不大,土地整理前最低分值非常接近Ⅱ级与Ⅲ级的阀值,土地整理后分值靠近Ⅱ级的下限;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该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体系,构建了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即理想解法)分析了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996—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系统与理想解的贴近度C均值总体上先降后升,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呈现先恶化后好转的变化趋势,2004—2006年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区域巨大的生态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相似文献   

14.
2001~2013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耕地生态系统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DPSIR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和熵权法对河南省2001~2013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经历了“临界安全—一般安全—临界安全—比较安全”几个阶段。从整体水平来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明显提升。但从局部来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其中2003~2008年一直处于临界安全等级,2010~2013处于比较安全等级,2002和2009年为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的两个拐点。对耕地生态安全有显著影响的障碍因子为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地膜覆盖比、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权重的百分比分别为12.82%、10.34%、9.89%、6.99%,对耕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为促进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等级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农田的保护、减少耕地占用,提高农民耕地生态意识、控制耕地生态系统污染,集约节约用地、促进耕地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近20年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的安全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1-2010年河北省耕地资源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建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进行定量评价,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间,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指数时序变化明显,介于不安全状态和较不安全状态之间。其中数量安全指数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质量安全指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影响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自然因素。最后,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成舸  岳贤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42-12446
依据2000~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从生态足迹模型出发,通过对2001~2009年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分析,测算了人均生态赤字及生态足迹压力指数,进而判断生态安全等级,对江苏省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运用GM(1,1)灰色数列模型对2010~2014年江苏省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未来5年里,江苏省的人均生态赤字及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分别以年均4.0%和3.7%的速度增长,生态状况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为了实现江苏省生态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态恢复和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运用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综合评价法计算生态安全值,对华池县2009—201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GM(1,1)模型对2015—2020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测并建立障碍度模型确定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9—2014年,华池县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良好且逐渐改善,2015—2020年耕地生态环境将继续改善,生态安全状况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有效灌溉面积、机械总动力、单位耕地农膜压力5个方面,为耕地保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炭城市鸡西市为例,选取16个典型评价因子,遵循客观、科学、简明可行原则,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结构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法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熵值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确定2008—2014年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结果显示:鸡西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关于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连云港市土地资源利用特点,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对2000~2009年连云港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4139提高到0.6069,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各子系统看,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土地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土地生态安全现状有所恶化;随着投入的增加,响应系统安全状况有逐步上升趋势。耕地面积比重、城市化水平、单位耕地农机动力、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对连云港土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王鹏  况福民  邓育武  田亚平  谢卫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99-1801,1860
根据湖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运用P-S-R模型建立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和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对其2001~2010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划定安全等级。结果表明,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呈减小趋势;2001~2010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指数总体为增加趋势,但是在2006~2008年出现小幅度下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上升趋势;综合安全指数变化表现为增加趋势,但是至2010年仍为临界安全。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面临的压力仍较大,区域土地资源状态仍不乐观,在人类的干预和维持下,生态安全受人类的影响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