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土壤退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日趋严重的土壤退化是由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貌结构的特殊性,特别是人类影响和干预的广泛性、非合理性决定的。在阐述土壤退化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就土壤退化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土壤侵蚀现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分析了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一江两河指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及年楚河)土壤侵蚀现状及分布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及水土流失防治思路。结果表明:(1)该地区侵蚀类型以冻融侵蚀为主,面积达2.2万km2,占总侵蚀面积的47.19%,水力侵蚀、风力侵蚀次之,分别占45.57%,7.24%;(2)土壤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为主,占42.65%,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80.36%;(3)土壤侵蚀面积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多种侵蚀形态相互交错,潜在危害大;(4)“一江两河”地区土壤侵蚀现状及特征是环境气候及人为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中人为活动单一且影响较弱,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该区水土流失防治可借鉴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理论及经验,创新思路,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拓宽和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一江两河地区农业产业价值链短的现状,提出通过一江两河地区农业产业价值链拓展模式和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一江两河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拓宽和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一江两河地区农业产业价值链短的现状,提出通过一江两河地区农业产业价值链拓展模式和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一江两河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拓宽和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一江两河地区农业产业价值链短的现状,提出通过一江两河地区农业产业价值链拓展模式和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一江两河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其时空分异规律进行分析,为该地区土壤侵蚀防治与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降雨、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植被及土地覆被等数据,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及空间信息技术(GIS)等方法估算研究区1995,2005,2015和2020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并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特征,阐明水土流失面积变化规律。[结果](1)“一江两河”地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0.35 t/(hm2·a),随时间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总体趋势,且土壤侵蚀模数呈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逐年增加。(2)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呈西高东低的趋势,以轻度和微度为主,面积比例总和达70%及以上,各等级土壤侵蚀面积转移以中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3)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比例总体呈现减小趋势,谢通门县、拉孜县为侵蚀风险较高的区域。[结论]“一江两河”地区土壤侵蚀具有较强的时空分异性,中部地区土壤侵蚀风险较高,水土保持治理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和拉萨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机制,为该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基于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数据、生态工程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GIS技术、残差分析、slope趋势分析和M-K检验等方法,研究“一江两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NDVI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NDVI增加区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2)2000—2020年人类活动对NDVI正向影响区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等河谷地带,负向影响主要分布在拉萨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分布较少,以正向影响为主导。(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草地和灌丛对NDVI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两者共达到92.8%,其中城镇和森林面积急剧增加,城镇生态系统增加面积主要由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转入,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主要由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转入。(4)生态工程林是研究区NDVI增加主要原因之一,生态工程林面积变化与NDVI变化率、残差变化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生态工程林能够较好地解释残差变化。[结论]人类活动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促进因素,适度的生态工程对植被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中部地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以该地区农田土壤为研究重点,对41个点的四层土壤S1(0~10 cm)、S2(10~20 cm)、S3(20~30 cm)和S4(30~40 cm)进行采样,分析测定了Cd、Cr、Cu、Hg、Pb、Zn、Ni和Mn 8种重金属含量.运用多元统计法分析重金属来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探索乡村绿色发展驱动因子影响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构建乡村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算2010—2020年安徽省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回归模型考察驱动因子影响效应。[结果](1)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平均水平稳步提升,其值由42.51增至79.41,年均增幅8.68%;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指数年均增长速率为5.71%~10.94%。蚌埠市增长最快,最慢的为马鞍山市。(2)省域各驱动因子影响效应:产业结构(0.065 1)>经济(0.050 3)>技术(0.041 0)>人口(0.033 1)>政策(0.031 2)>开发程度(0.017 6)。(3)分区域影响效应皖北远大于皖中和皖南,其中,第一驱动因子在皖北是产业结构,皖中、皖南是经济;第二、第三驱动因子分别为技术和人口;城市开发强度与皖北、皖中乡村绿色发展呈正相关,而与皖南呈负相关。[结论]为了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安徽省应结合区域特色,利用生态优势,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干旱区耕地碎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基于特克斯县1990年、1998年、2000年、2003年、2006年、2011年的遥感影像,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20a来耕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探讨了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1年,研究区斑块碎化程度在逐步增大,斑块密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平均最近邻体距离与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在2000年前后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特点,且两者的变化率在1998—2000年和2006—2011年均为正值,在其他阶段则均为负值,而斑块密度变化率的趋势则与之相反。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影响耕地碎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总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作物产量、油料作物产量等,但在三个模型中,各影响因子作用力大小存在一定差异。人口的增长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大量耕地改造为建设用地,从而导致了耕地的碎化。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耕地的集约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耕地斑块的孤立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克里雅河流域2000—2015年植被物候期时空变化规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该流域植被演变过程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MODIS MOD09Q1产品和当地气象站点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植被指数动态阈值法提取流域植被物候信息并进行空间趋势分析,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分析克里雅河流域植被物候期与不同月份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①研究期内植被生长期开始时间主要在第60—180 d之间,结束时间在第180—322 d之间,植被生长期长度在70~250 d之间。中游的人工绿洲植被生长期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最晚,植被生长时间最长。②2000—2015年克里雅河流域植被返青期整体呈提前趋势,变化速率均值为-1.3 d/10 a,植被枯黄期呈推迟趋势,生长期延长,其中以中游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③春季气温和降水量的升高促进植被返青期提前,秋季气温和降水量的升高会对植被枯黄期起到推迟作用。[结论] 克里雅河流域植被物候期在不同的海拔梯度上有明显的分布变化规律,中游人工绿洲植被的物候变化规律远异于自然植被物候变化规律,并且可能影响到了下游。  相似文献   

12.
集约度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而目前对西部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特征及原因解释的研究较少。该文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以大渡河上游典型河谷与半山区为例,共调查农户357户,通过Tobit和OLS估计方法,定量对比分析了河谷与半山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谷区和半山区在耕地利用集约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资本集约度还是劳动集约度,河谷区均高于半山区。影响河谷与半山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的因素有承包耕地面积、人均实际耕地面积、家庭固定资产、离集镇的距离、二三产业收入、农业劳动力、年需换工数量、人情往来支出等。耕地资源禀赋和农业劳动力数量是导致集约度差异的关键因素,农业生产条件或环境和家庭收入水平对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便携式生鲜猪肉多品质参数同时检测装置研发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农畜产品检测现场的需求,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了灵活方便的猪肉品质无损检测装置。该装置利用卤素灯作为光源,新型光导探头和微型光谱仪采集肉样光谱信息,通过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控制处理器进行集中控制和数据的处理;在内嵌linux操作系统上,采用Qt开发工具,设计出人性化的交互界面,并将猪肉品质的检测结果输出到装置触摸屏上。为了建立多品质无损检测数学模型,获取了猪肉里脊在400~1 000 nm波长范围内的光谱数据,通过国标方法测得猪肉里脊主要品质参数颜色(L*、a*、b*)和p H值,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ized variate,SNV)和Savitzky-Golay(S-G)平滑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结合理化数据建立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用全交叉验证法选取PLSR建模的主成分数。p H值、L*、a*和b*的预测相关系数为0.88、0.90、0.97和0.97,预测标准差为0.19、1.77、1.17和0.63。通过现场试验表明,轻便式多品质无损检测装置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满足于猪肉的颜色和p H值等品质参数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平原城镇化对耕地变化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保护耕地资源,该文通过研究城镇化进程与耕地变化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化规律。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对黄淮海平原1997-2008年城镇化进程中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进行分析;选取4类城镇化指标(人口城镇化指标、空间城镇化指标、经济城镇化指标、生活方式城镇化指标),构建城镇化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对研究区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变化的差异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驱动因子、空间城镇化驱动因子对研究区影响显著,而经济城镇化驱动因子和生活方式城镇化驱动因子因各研究区域所处城镇化阶段和发展特点而呈现不同规律。该文以数据分析和实证对比为中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城镇化的发展完全可以适时适度推进,避免大量占用耕地牺牲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产业拉动、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明智选择;城镇化的发展应与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紧密衔接,通过优化用地布局,既发展经济又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从而真正促进城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il salinization is a land degradation process that leads to reduced agricultural yiel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ethod that can best predic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in dry soils using individual bands, a normalized difference salinity index (NDSI),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 and bagging PLSR. Soil spectral reflectance of dried, ground, and sieved soil samples containing varying amounts of EC was measured using an ASD FieldSpec spectrometer in a darkroom. Predictive models were computed using a training dataset. An independent validation dataset was used to validate the mod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ood predictions could be made based on bagging PLSR using first derivative reflectance (validation R2 = 0.85), PLSR using untransformed reflectance (validation R2 = 0.70), NDSI (validation R2 = 0.65), and the untransformed individual band at 2257 nm (validation R2 = 0.60) predictive models. These suggested the potential of mapping soil salinity using airborne and/or satellite hyperspectral data during dry seasons.  相似文献   

16.
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促进耕地多功能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基于陕西省2010、2015和2019年社会经济面板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耕地分等指标区视角分析陕西省各区县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功能及多功能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格局,并探究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2010 -2019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整体呈现减弱趋势,且关中渭河平原区和陕南低山平坝区减弱明显;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处于低值水平,总体上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生态功能整体呈现增强趋势,除陕南低山平坝区以高值水平和较高值水平分布外,其他各耕地分等指标区由低值水平向中值水平和高值水平发展。2)陕西省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以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为主,随时间变化耕地耦合协调程度由低协调向高耦合状态转变,主要体现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陕南秦巴中高山区由失调衰退向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发展,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和商洛山地丘陵区由濒临失调向基本协调和高度协调发展。3)区域本底条件和城镇化水平是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变化的主要和关键驱动因素,农业发展水平随时间变化解释力增强;各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耦合协调度发展变化。研究结果为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加强耕地  相似文献   

17.
为了快速准确测算耕地产能,开展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工作,落实“三位一体”的耕地占补政策,该研究尝试将耕地初级净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运用于耕地产能测算。在具体提取NPP指数时,使用顾及地形要素对于太阳辐射影响改进的CASA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以及空间相关性的方法比较了NPP数据与耕地利用指数数据以验证NPP数据运用于耕地产能计算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NPP获得的耕地产能数据总体呈现中部东南-西北轴线方向以及南部平原NPP指数较高东北、西南两侧较低的布局,而通过与耕地利用指数的地理加权回归发现两者有较强相关性。NPP指数可以直接用于耕地产能评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谭洁  陈严  周卫军  崔浩杰  刘沛 《土壤》2021,53(4):858-864
氧化铁是土壤中含铁矿物的主体,是土壤发育和土壤分类最明显和最有用的指标之一。本文以湖南省大围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化学成分测定和光谱采集,在光谱预处理及组合变换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筛选土壤氧化铁全量的敏感波段,并分别建立多元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反演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光谱曲线趋势基本一致,均形似陡坎,且在420~580 nm波段,土壤氧化铁全量与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的光谱数据变换方式可以提高光谱与氧化铁全量的相关性,Savitzky-Golay(S-G)平滑和去包络线相结合优于其他预处理方法;土壤氧化铁全量的特征波段主要为392、427、529、523、549、559、565、570、994和1040nm,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比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适合于快速估算红黄壤区森林土壤氧化铁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