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新农业》2000,(2)
水稻病虫灵是沈阳市植物保护站经多年试验、示范、研制开发的高效、广谱水稻病虫兼治剂。经大面积推广应用证明,防治效果非常显著。1996年获沈阳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奖。水稻病虫灵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螟蛉、二化螟、稻蝗等病虫兼治剂,特点是无公害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2.
扬州市近年来水稻病虫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玉金  刘学儒  丁涛  杨进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0):1318-1322
文章简要总结了扬州市近年来水稻灰飞虱、稻纵卷叶螟、褐飞虱、螟虫、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水稻纹枯病等病虫的发生概况及特点,从水稻品种布局、栽培制度、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了重发病虫的原因。提出加强病虫测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适时指导防治;坚持合理防治、综合防治策略;开展专业化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质量等水稻重发病虫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3.
直播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直播稻面积的扩大,水稻病虫发生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总结了响水县直播稻主要病虫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五大稻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系统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是全国“六五”期间攻关项目。在1980年国家提出“病虫综合防治”设想和各参加单位原有工作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通过三年来(1983—1985)的协作攻关,成效比较显著。开发出十项关键性综防技术,基本上形成了我国五大稻区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了各稻区区域性综防要点,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影响,改变了“单一病虫”的防治局面,使水稻病虫防治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有计划地开展综合防治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直播稻病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水稻迁飞性害虫、真菌性、病毒、种传及生理性病害以及螟虫等内源性害虫等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直播稻与移栽稻的病虫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并针对直播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一些与之相适应的病虫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据悉,7、8月份是湖北襄樊市水稻、棉花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多种病虫灾害发生的高峰期。为了及时掌握当地农药产品质量状况,正确引导稻棉病虫防治工作,枣阳市质监局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稻棉病虫防治农药产品专项监督抽查。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我所研制开发了防治水稻病虫的复配剂——稻丰灵农药。几年来,经过全国15个省市的多点试验示范,试用面积累计达28万亩次。试验结果表明:稻丰灵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蓟玛、二化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蝗等都有良好的防效,可以一药多治,一次施药同时兼治水稻多种病虫;防治效果优于单剂,对水稻还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复配剂。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从根本上落实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需要加强对于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创新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手段,针对目前技术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与解决,从而推动水稻病虫的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的有机结合,保护安徽省六安市的水稻粮食安全。1水稻虫害的防治方法1.1虫害发生趋势目前结合2016年及2017年的水稻病虫数据,得出我区水稻病虫总体偏重发生,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为主要的水稻病虫,  相似文献   

9.
水稻主要病虫危害损失和专业化防治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生产中,病虫危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索主要病虫草对水稻产量的综合影响对科学评估防治效益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对专业化防治、农民自己防治和不采取防治措施等多种方式对水稻主要病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化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综合效益高的特点,是最适宜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田间大区试验测定了种子处理、送嫁药处理、种子处理+送嫁药处理、种子处理+穗期防治、送嫁药+穗期防治、种子处理+送嫁药+穗期防治对虾稻田水稻病虫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种子处理、送嫁药处理、种子处理+送嫁药处理对虾、稻安全,对水稻移栽后至破口前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防效较好,持效期长,能控制到破口期;种子处理+穗期防治、送嫁药+穗期防治、种子处理+送嫁药+穗期防治可控制虾稻田水稻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危害,对虾、稻安全,省工节本,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水稻主要病虫综合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010年在四川的纳溪区、盐亭县、金堂县3个不同的生态稻区,采取7个不同防控病虫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以及运用不同方法测算各处理水稻产量损失.结果表明:①从对纳溪区、盐亭县、金堂县小区和大田普查结果来看,不同生态区水稻病虫发生的种类及严重度是不同的.但是,水稻螟虫和纹枯病是常发的.稻瘟病、稻曲病和稻纵卷叶螟不是常发性的.②从完全不防治区的结果来看,常年水稻病虫发生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仅对3个县损失测定来看,一般为117.6~157.0 kg,平均损失在135 kg左右;③农民习惯防治区的损失病虫发生为害也较重,其产量损失率在6.16%~11.34%,平均为8.12%;大田普查的结果为8.58%,这说明尽管农户也进行了防治,但是其防治技术水平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12.
水稻病虫害种类很多,而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白叶枯病,虫害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钻心虫等。这些病虫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病特点、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开展综合防治,对确保水稻增产丰收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朱昌银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82-183
介绍了无为县石涧镇水稻主要病虫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淮安市“水稻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淮安市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本地发生规律,总结了防治措施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今后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试验目的:根据去年我站病虫调查,发现古富、固山、施家边等村已出现了检疫性虫害即水稻稻水象甲。为更好指导农民进行病虫防治,我站人员进行了全镇拉网式病虫调查同时做了不同农药对水稻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的防治效果、适宜用量及其安全性等试验示范,为大面积防控水稻稻水象甲提供科学依据。二、试验地点:青原区富滩镇古富村陈圣利早稻田发生区进行试验。三、试验要求:选择防治对象发生为害较重且具有代表  相似文献   

16.
根据温岭市近年来甬优6号病虫发生危害情况,总结出主要病虫如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比常规水稻品种发生重、危险性大等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区全面推广水稻机械插秧育秧技术,据统计,2007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中直播稻占60%,机栽稻占40%;2008年机栽稻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在今后几年,随新农村建设制度的逐步完善,水稻栽培全程机械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机插水稻将成为主流。水稻栽培方式由直播转为机插,会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改变,必将对农田中的病虫种群产生影响。本文将初步探讨机插稻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水稻重大病虫害有: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稻象甲、稻蝗、稻蝽象、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稻曲病,其他水稻灾害有田鼠、杂草、福寿螺等。因此,做好水稻重大病虫防治,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是实现水稻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与高毒农药替代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寒地水稻面积约170多万hm2,水稻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叶鞘腐败病、纹枯病、恶苗病、稻瘟病、潜叶蝇、稻负泥虫、稻蝗、稻螟蛉等,水稻常年因病虫为害减产10%~30%.前人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只是从单一的病虫害防治上探讨,以致年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严重地污染环境,影响了生态平衡.为此,依据寒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摸清寒地稻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组建主要病虫种群数量预测模型,开展病虫为害损失率测定,确定可行的经济防治指标;本着一药多用,兼治多种病虫害的原则,推行多方位的药剂混配筛选;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有机地选择和协调运用有效防治措施,组成区域性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提出寒地稻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总体战的策略,制定并实施了寒地稻区灾害性病虫关键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将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历年病虫发生实况和冬后病虫基数,结合作物布局、耕作栽培特点及气象因素等综合分析,预测湖南省2021年水稻病虫总体偏重发生,其中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稻瘟病、稻曲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稻秆潜蝇偏轻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潜在流行风险大。水稻病虫总发生面积1920万公顷次,防治面积2333.3万公顷次。玉米病虫中等发生,主要有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玉米蚜、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等,发生面积130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26.7万公顷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