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帝康熙对水稻生产过程,从浸种育秧到收割脱粒,直至舂米入仓,都有诗作留世,作为史诗,对研究了解当时的水稻生产情况和栽培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从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清帝康熙题《耕织图》诗耕二十三首给以注释,以供对诗歌和农史有兴趣的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历代《耕织图》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演进,但不同时期《耕织图》中展现的耕作技术与当时实际耕作技术并不一定重合,即会出现时空错位。从历代《耕织图》中的"耕图"部分,一方面可以找出《耕织图》由历史的真实反映到成为官方宣传工具的原因,了解耕织图的载体变化历程,及其所反映的《耕织图》从片段性到系统性再到片段性的流转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耕织图》从分散而精确地反映上古晚期至中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到系统而模糊地反映近古农业生产活动的缘由,以及阐释古代南、北耕耘图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差异,阐明史料运用过程中《耕织图》史料价值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梁楷、李嵩,明代仇英、宋宗鲁,清代冷枚、陈枚、何太青以及袖珍型等八种目前比较鲜见的《耕织图》,并分别就其内容作了一些比较和分析,对《耕织图》的发展和演变作了分析。以此作为对《中国古代耕织图》一书的部分读者所提问题的释疑。  相似文献   

4.
周昕 《农业考古》2008,(1):146-148
在“耕织图”发展史上,楼靖绘制的《耕织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科技史、中国农业史、中国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清朝是“耕织图”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期。在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大力昌导和亲自参予下,全国上下又出现了一次绘制“耕织图”的热潮。不完全统计,清朝绘制的《耕织图》有: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耕织图丰富多采,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农桑并举、男耕女织的生产内容和特征,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研究农业历史可贵的参考资料。据古籍著录,我国历史上绘制的系统成套的耕织图最早见于宋代,其中又以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较为著名,但此图已佚。现将明清时期据楼(王寿)《耕织图》绘制、摹刻或按其艺术手法创作的几种耕织图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宋人楼(王寿)的《耕织图》在我国古代农业史和丝绸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一直苦于未得见其实物,只能在传为楼(王寿)所作的《耕织图诗》或是在后世的临摹和翻刻本中窥其一二。近日欣闻黑龙江省大庆市发现宋人《蚕织图》一卷乃是楼(王寿)《耕织图》中织图的摹本,又见《文物》上发表了全部照片,并拜读了林桂英和刘锋彤两位先生的大作“宋《蚕织图》卷初探”。(下称林文),深受启发,得益非浅。在此以前,探讨《耕织图》的专论,就本国来说,在大陆主要有蒋文光先生的“从《耕织图》刻石看宋代的农业和蚕桑”(下称蒋文),在台湾主  相似文献   

7.
程幸  程进 《农业考古》2012,(4):249-251
清代《耕织图》彩绘瓷在清代帝王的直接推崇下而创制,其所反映的均是江南地区的耕织情况,对推动发展当时的农耕起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一、《耕织图》起源与清代《耕织图》的创作《耕织图》是古代表现农耕与蚕桑场景的图画,最早可溯源至汉代画像砖。不过当时只是零散的"耕"或"织"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闵宗殿、彭治富等同志编写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作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丛书》之一,已于1989年10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它为农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学术性、知识性和资料性的重要参考书。 1986年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了3000平方米的“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陈列”,这项陈列通过收集到的农业文物、史料、图片、绘画以及各种实物标本、模型等,形象地再现了作为农业古国之一的我国近万年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东海大学文学系史学科副教授渡部武于今年5月到11月应邀来复旦大学讲学。并在六七月份先后访问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博物馆、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和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等农史研究单位,与我国农史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渡部武副教授先后做了《关于“耕织图”新资料的研究》和《历史研究中绘画资料的应用》等学术报告。现将他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所做的报告全文发表,以供本刊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 中国历史上的《耕织图》,最早见于著录的,大约要算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楼璹的《耕织图》,宋本已不可得。但是,依据南宋以来的记载和仿刻本,可知楼璹的《耕织图》为二卷。楼璹之侄楼钥记载说:“伯父(指楼璹)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代农学百科全书,《授时通考》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知识谱系和统治者的思想世界。该书的"本朝重农"包括敕谕、祈谷、耕耤、御制诗文和耕织图,是农业与政治、礼仪、文化的结合,体现"致用"特征,彰显清代皇帝丰富的农学思想:一是重视农田功作之法和颁布谕旨劝课农桑的"实用"思想;二是祈谷上帝、亲耕耤田的以身垂范的"礼农"思想;三是宣扬嘉禾瑞谷、赋诗以咏耕织的歌功颂德的"致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蚕桑图》与《木棉图》赏析中国农业博物馆王潮生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明代吴门绘画集》中有《蚕桑》、《木棉》二图。作者系明人孙艾,字世节,自号西川翁,江苏常熟人,生卒年月不详,约在弘治(公元1488-1505年)前后,学诗于书画家、吴门画派领袖沈周,工绘事...  相似文献   

13.
正位于北京东三环一隅的农展馆,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建馆初期主要用于新中国建设成就展的展馆,如今不仅是北京大型展览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类专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的所在地。2012年中国农业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该馆5万多件藏品系列中,农民画的收藏可谓一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古农中国农业博物馆设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内,与全国农业展览馆是两项事业,一个阵地,两块牌子,一套机构。中国农业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唯一反映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展示现代农业资源和技术成就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  相似文献   

15.
王潮生 《农业考古》2005,(3):129-131,F0002,F0003
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专家论证及有关部门批准,从2001年底开始,占地25公顷、耗资上亿元、经过一年多修建的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尤其是其中花费很大功夫精制的《耕织图》石刻及其镶嵌工程已于2004年初全部竣工,新建景区已于同年“五一”开门迎客。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关怀和领导下,由该馆农史研究室闵宗殿、彭治富、王潮生等同志编撰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已于1989年10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图说》是以该馆举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陈列”的内容为基础编写的,同时增加了林业、渔业、加工业等新的内容,并充实了一些农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和农业考古方面的新资料。全书采取了以  相似文献   

17.
周昕 《农业考古》2001,(3):1-14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2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作为一个杂志,一个学术杂志,能够坚持20年,而且越办越大,越办质量越高,实在是相当的不容易,何况是在人力和财力都十分紧张 的情况下。我是与《农业考古》相伴成长的。回想20年前,为修订《农具史话》到处收集材料的时候,经朱洪涛先生介绍,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参观陈文华、张忠宽先生主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后,与陈文华、张忠宽先生建立了联系,于是我也就成了《农业考古》的第一批 订阅者和受益者。我的《中国农具史纲及图谱》能够在1998年出版,是从《农业考古》…  相似文献   

18.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沉淀了积厚流光的中国农耕文化,五千年华夏儿女服田力穡,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古代农业科技体系。中国农业博物馆编纂的《五千年农耕的智慧——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一书,串起耕耘畜养的纬线,梳理历史变迁的经线,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归纳,既形成了对我国农业科技史的概览,也打开了一个认识农业文明、传承文化基因、启迪发展智慧的全新坐标系。  相似文献   

19.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1):200-200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于2006年11月3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内建成并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43000m^2。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是全面展示中国悠久农业历史及其辉煌成就的大型专业博物馆。馆藏线装古籍5万余册,为全国农林院校之冠,全国现存农业古籍300余种中农史馆收藏284种,其中善本文献20余种,包括:《齐民要术》、《汜胜之书》、《农政全书》、《四民月令》、《农桑辑要》、《营田辑要》、《授时通考》等。展厅包括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辉煌的古代农业科技、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中国农业圣地一杨凌等4个展厅,另外,馆外还收藏了一批大型传统农具。整个农史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是传播农业科技与历史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稿约     
《古今农业》2006,(2):120-120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经过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2003年成为公开出版物。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论坛”、“古代农业史”、“近代农业史”、“农村社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业民俗研究”、“国外农业史”、“古农书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