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贵州吴茱萸的生境与群落特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吴茱萸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依据,对贵州境内野生和栽培吴茱萸的生境及群落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吴茱萸的生态类型可分为3类:石灰岩山地生境,中山阔叶林生境,低山林缘、河谷田野生境;野生资源分布范围和分布量较好,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丰富,而栽培资源则受市场供求影响资源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
2003~2004年对贵州地道中药材艾纳香病虫害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艾纳香常见病虫有21种(病害5种,虫害16种),其中16种为贵州艾纳香病虫害的新记录。根据对病虫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贵州艾纳香GAP基地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贵州艾纳香药材的质量标准的修改和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中附录及相关方法,对艾纳香药材进行水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区艾纳香药材的水分含量不超过14%,总灰分不高于14%,酸不溶性灰分不高于3%;药材提取液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艾纳香素含量在6.375~38.25μg/mL,线性范围良好,平均回收率97.93%,RSD为2.63%(n=6)。结论:艾纳香的质量测定稳定、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为对海南和贵州两地的艾纳香栽培、定向选育和药材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对两地的艾纳香叶片进行石蜡切片显微观测。结果表明:艾纳香叶片为异面叶,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分化明显;两种质的艾纳香叶片均为上表皮显著厚于下表皮,海南儋州的艾纳香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均显著高于贵州罗甸的艾纳香种质;两种质艾纳香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和细胞结构疏松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儋州的艾纳香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较大。海南儋州的艾纳香叶片对气温高、日照强的气候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艾纳香属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证实中国产艾纳香属植物32种,其中,省级分布新纪录3种,即线叶艾纳香为台湾新纪录,峨眉艾纳香为四川新记录,馥芳艾纳香为海南新记录.艾纳香、东风草、假东风草和柔毛艾纳香4种资源蕴藏量较大,其他各种资源蕴藏量极小,纤枝艾纳香、线叶艾纳香等已经濒危.  相似文献   

6.
为对海南和贵州两地的艾纳香栽培、定向选育和药材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对两地的艾纳香叶片进行石蜡切片显微观测.结果表明:艾纳香叶片为异面叶,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分化明显;两种质的艾纳香叶片均为上表皮显著厚于下表皮,海南儋州的艾纳香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均显著高于贵州罗甸的艾纳香种质;两种质艾纳香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和细胞结构疏松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儋州的艾纳香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较大.海南儋州的艾纳香叶片对气温高、日照强的气候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四川攀西干旱干热河谷面积巨大,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貌复杂,该区有33.3hm^2耕地将退耕还林,本文通过对该区自然地理条件调查研究,按照水、热、土等因子将该区划分为四大类型区即:高海拔干冷区、中海拔干凉区、中低海拔干暖区、低海拔干热区;建立了干旱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地的立地质量评价体系,并根据立地条件和经营条件对该区的退耕还林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道中药材艾纳香害虫名录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4年对贵州地道中药材艾纳香的害虫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危害艾纳香的害虫计5目22科34属40种.其中蛀心虫(Hypsopygi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艾纳香眉夜蛾(Pangrapta hübner)等为主要害虫,易暴发成灾;另外,危害程度达中度以上的有11种.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我国艾纳香属(Blumea DC.)植物资源和开发新资源,从而系统全面的了解该属植物资源状况。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等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我国艾纳香属32种,该属植物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东南、西南等省区,但其破坏严重,艾纳香、东风草、假东风草和柔毛艾纳香4种蕴藏量较大,其它各种资源蕴藏量极小,纤枝艾纳香、线叶艾纳香已经濒危;文献检索结果显示,艾纳香属中有艾纳香、六耳铃等16种植物已被药用,在风寒感冒、痢疾、肠炎以及妇科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艾纳香和无患子的生长特性、植物特性、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总结了黔西南低热河谷地带艾纳香和无患子套种栽培技术,以期为黔西南地区农户增收致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地形对水耕人为土类型及其诊断特征空间分布的影响,构建地形景观与水耕人为土土类及相关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关系,以浙江省为研究案例,从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丘陵山地和山谷地等地貌区观察了254个土壤剖面,分析了水耕人为土类型及相应的诊断层、诊断特性与地貌、海拔、坡度及微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形条件可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及运移特点,是影响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因素,对水耕人为土中铁聚层、铁渗层和潜育特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铁聚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有河谷平原、水网平原高地、洪积扇、丘陵坡岗地、滨海平原与水网平原的交接区域;潜育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有水网平原的洼地、洋心田、河谷平原与丘陵过渡区和山垄;铁渗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丘陵缓坡、河漫滩高地。潜育特征出现的频率随地下水位下降而减小;铁聚层主要出现在地下水位为60-120cm的水耕人为土中;而铁渗层出现频率随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加。铁聚层的层位和厚度在空间上较为稳定,而潜育特征和铁渗层的深度和厚度在空间上可有较大的变化。水网平原区出现的相关诊断层的空间变异尺度较大,河谷平原中主要诊断层的变程较小,丘陵山地(包括谷地)内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突变。研究认为,水耕人为土中漂白层的形成可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图像分类、叠加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伊犁河谷2000-2010年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10年间,伊犁河谷耕地面积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不断减少,各类用地变化区域主要沿伊犁河谷分布;②2000-2005年5年间伊犁河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较大,变化区域占土地总面积的1.36%,其中变化最大的为耕地,其次是草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变化区域位于伊犁河与特克斯河交汇的新源县卡拉布拉乡;③2005-2010年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较2000-2005年5年小,变化区域占总面积的0.41%,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其次为草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变化区域位于特克斯河沿岸及伊犁河上游.2000-2010年10年土地利用由0.2436%下降到0.0374%,变化趋势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3.
大渡河流域水力资源丰富 ,具有水电开发的良好条件 ,但流域水电开发期间水土保持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分析了流域水土流失的背景条件和现状 ,提出了流域水电开发期间和开发后水土保持的措施 ,客观地分析流域开发和水土保持的相互影响关系 ,探讨兼顾流域水电开发和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而且利用高矿化地表水资源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选取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塔里木河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第4波段选取阈值将水体和居民地剔除,对植被指数选取阈值将非盐渍化土壤与盐渍化土壤分开,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土壤指数对盐渍化土进行图像变换,得到盐渍化土的图像特征,通过判别函数值的大小对光谱特征进行信息量排序,取信息量最丰富的前3种光谱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地下水埋深、矿化度等地理信息对土壤盐渍化信息进行综合提取和分类,提高了土壤盐渍化的分类精度,可快速查明塔里木河流域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对加快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塔里木河上游绿色走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丘陵山地农村雷击原因剖析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38-13239,13245
福建境内山峦起伏,河谷与盆地穿插其间,两大山带及其中间长廊状谷地所形成的马鞍状地形,导致强对流天气的多发,雷电灾害的频繁。笔者通过对福建省丘陵山地雷电活动的地域、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从农业生产现状、农村建筑物防雷装置现状、农民的防雷意识、农村雷电安全管理等方面剖析丘陵山地农村雷击原因,进一步从加强防雷宣传、增强农民的防雷意识,建立农村防雷减灾管理体系,完善建筑物防直击雷装置,建设农村防雷安全设施等方面提出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红水河流域文化的基本特征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古称牂牁江,其源头出自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干流全长659公里,流域面积4.379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M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9.1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与坡向3个方面, 对地形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处理,研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揭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分布主要集中于低地形、平坡平地区域上, 说明耕地对地形的选择性较强;园地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缓坡区域,与当地在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关;林地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大坡度的区域,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草地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平坡区域,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薛萐  李占斌  拳鹏  郑郁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8):3768-3777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地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四川宁南县金沙江下游的河谷地带为研究区域,选择相同海拔下的7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干、湿季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异特征。【结果】干热河谷地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水桐树林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草地和合欢林,花椒地、玉米地、甘蔗地和桑地酶活性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变幅不大,玉米地、桑地、甘蔗地活性低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其它酶活性变化规律不同,其中桑地和合欢林最高。除多酚氧化酶外,总体上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季酶活性要显著高于干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不仅相互之间关系密切,而且与主要土壤肥力因子相关性显著,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酶指数(SEI)可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土壤酶活性特征,7种土地利用方式SEI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桐树林、合欢林、天然草地、玉米地、花椒地、甘蔗地和桑地,其中湿季的SEI要明显高于干季。【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由于特殊的耕作环境、物种构成等因素导致了土壤酶活性的差异性,为了实现干热河谷地带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从土壤酶学角度应在该区域尽量选择人为干扰较少,物种丰富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 ,需要不断地挖掘各种土地资源的内在潜力。本文就四川省彭州市河滩地资源的环境、利用现状及其潜力开发进行了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分析 ,指出了目前开发和利用河滩地资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马莲河流域梯田埂坎立地分类与经济植物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4级立地分类方法,对马莲河流域内的梯田埂坎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在地貌部位上高原沟壑区和残塬丘陵沟壑区各有5种类型的埂坎:川台地埂坎、塬面埂坎、阴坡埂坎、半阳坡埂坎、阳坡埂坎,其土壤含水量通过q测验,在α=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而在这10种埂坎上建植地埂经济植物带时,所选择的经济植物种类有所区别,以充分利用埂坎的光、热、水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