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比较了室内和田间4种栽培模式:温室大棚、简易大棚+小拱棚、小拱棚、露地条件下黄板、糖醋酒液和清水3种方法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诱集效果,并研究了黄板尺寸、高度、方向对引诱效果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黄板的诱虫效果最好且持效期长,其次是糖醋酒液,清水最差.其中黄板水平放置的诱虫效果好于竖直放置.田间试验结果和室内结果一致,黄板尺寸、高度和数量对引诱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390 cm2的黄板诱集效果优于其他尺寸,黄板平放于地面时的诱集效果好于离地面10 cm和20 cm的诱集效果.利用黄板诱杀后对下一代幼虫发生无影响,因此黄板可用于田间监测,不推荐用于防治.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模式下韭菜迟眼蕈蚊诱集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了室内和田间4种栽培模式:温室大棚、简易大棚+小拱棚、小拱棚、露地条件下黄板、糖醋酒液和清水3种方法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诱集效果,并研究了黄板尺寸、高度、方向对引诱效果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黄板的诱虫效果最好且持效期长,其次是糖醋酒液,清水最差。其中黄板水平放置的诱虫效果好于竖直放置。田间试验结果和室内结果一致,黄板尺寸、高度和数量对引诱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390cm2的黄板诱集效果优于其他尺寸,黄板平放于地面时的诱集效果好于离地面10cm和20cm的诱集效果。利用黄板诱杀后对下一代幼虫发生无影响,因此黄板可用于田间监测,不推荐用于防治。  相似文献   

3.
韭蛆的发生及其防治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果蔬技术站(315321)王勤海韭蛆是危害韭菜的主要害虫之一,我们地区危害韭菜的为韭菜迟眼蕈蚊,属双翅目,眼蕈蚊科,又名韭蛆,黄脚蕈蚊。是单一危害韭菜的一种害虫。1危害情况随着韭菜面积的增加,该虫发生危害也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4.
噻虫胺等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采用管测药膜法和药液定量滴加法测定了噻虫胺等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毒力,并研究了噻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辛硫磷亚致死浓度对其4龄幼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成虫的击倒毒力均较高,分别是阿维菌素的5.75、3.86和3.51倍;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卵的毒力均较低;对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均以噻虫胺最高,LC50分别为0.339 mg/L和1.020 mg/L,分别是阿维菌素的27.00倍和25.23倍。用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韭菜迟眼蕈蚊4龄幼虫,其发育历期和蛹期延长,蛹重、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剑毛帕厉螨Stratiolaelaps scimitus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Yang et Zhang的捕食潜能,本试验研究了剑毛帕厉螨对韭菜迟眼蕈蚊卵、1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剑毛帕厉螨对不同虫态韭菜迟眼蕈蚊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对3种不同虫态的捕食能力大小为:1龄幼虫卵2龄幼虫;对三者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76头、16.05粒和2.27头。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及1、2龄幼虫的寻找效应都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3h对卵和1龄幼虫捕食量最大,捕食速率也最高,在3~6h对2龄幼虫的捕食量和速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选择性测定和田间试验,评价了沼液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沼液对韭菜迟眼蕈蚊表现出一定的驱避活性,对幼虫的驱避率、拒食率分别达55.30%、53.81%,雌雄成虫选择反应率分别为33.2%、30.5%,对雌虫产卵驱避率为36.8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沼液∶水(1∶1)处理幼虫、成虫,随着时间的延长防效逐渐提高,处理后45d防效达到最大,分别为43.16%、56.50%。  相似文献   

7.
辽宁地区韭菜根蛆发生与为害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地区韭菜田根蛆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的消长动态,于2014-2017年分别采用黄色水盆诱集和挖根的方法对根蛆成虫和幼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宁韭菜田根蛆主要有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和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二者常常混合发生。北镇地区优势种为韭菜迟眼蕈蚊,年发生7~8代,其中冬季温室期发生3~4代。初冬扣棚后根蛆为害期与冬韭生产期高度重合。沈阳东陵地区优势种为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其在露地韭菜上年发生5代。根蛆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根蛆的为害程度。根蛆以3龄幼虫在大葱上越冬。辽宁地区根蛆的发生规律呈现冬季发生重,春、秋季略轻发生,夏季基本不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华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引诱剂,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浙江省慈溪市沿海防护林中华星天牛5种寄主植物(柑橘Citrus reticulata、苦楝Melia azedarach、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金丝垂柳Salix×aureo-pendula)的挥发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m detection,GC-EAD)联用技术解析各植物中引起触角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华星天牛对5种寄主植物和7种活性物质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在5种寄主植物挥发物中共鉴定出75种化合物,分为8个化学型;5种寄主植物可被分成3组,不同组间挥发物的组成不同,同组内不同植物种间有共有组分和特异组分;在较为吸引华星天牛的柑橘和苦楝挥发物中,萜烯类占比高。(±)-柠檬烯、γ-松油烯...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昆虫病原线虫与色板配合使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综合防治技术,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7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蛆3龄幼虫的致病力,盆栽法研究斯氏线虫属3品系线虫的保苗和防治效果;并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比较10种颜色粘板和3个粘板高度对迟眼蕈蚊成虫的诱集效果,研究线虫与黑色粘板配合使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SF-SN品系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致病力最高,LD50为60.0条/头,施用线虫剂量为200、400条/头时,其保苗和防治效果高低依次为SF-SN、All、NC116,其中施用SF-SN品系5 d,保苗效果达62.74%,防治效果达60.26%;黑色粘板诱集效果极显著高于其它色板,且下部(色板下缘离地面1 cm处)诱集成虫量最多,与中部(15 cm)、上部(30 cm)之间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SF-SN品系线虫主要用于防治幼虫,黑色粘板主要诱杀成虫,二者配合使用防治效果可达97.60%,能够极大地降低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扁蓿豆中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具有生物活性的挥发物,采用动态循环吸附法收集健康、机械损伤和虫害3种状态下扁蓿豆地上部分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挥发物鉴定及相对含量分析,并选用含量较高的9种挥发物组分对草地螟进行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测定。结果表明:在健康、机械损伤和虫害3种状态下,扁蓿豆释放的挥发物分别有41、43和38种,不同状态间其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扁蓿豆挥发物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酸类、酯类、萜类、烷烃类、炔烃类和芳香烃类,其中醇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酯类和芳香烃类的种类最多。草地螟对扁蓿豆9种挥发物有一定的EAG反应,反应强度表现为3-辛醇>4-乙基苯甲醛>3-辛酮>叶醇>芳樟醇>对异丙基苯甲醇>乙酸叶醇酯>对二乙酰基苯>3,4-二甲基苯乙酮,其中3-辛醇、4-乙基苯甲醛、3-辛酮和叶醇4种叶片挥发物可引起草地螟触角强烈的电生理反应,推测这些物质是对草地螟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为研制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的植物源引诱剂,选取7种植物挥发物单体,筛选各单体最佳引诱浓度并据此设计35个三元配方,通过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触角电位反应试验及进一步的趋势行为反应试验筛选出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成虫引诱作用较强的配方,并通过笼罩引诱试验测试所筛选配方对成虫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趋势行为反应试验中配方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芳樟醇+苯甲醇)、配方14(肉桂醛+苯甲醇+顺-3-己烯基乙酸酯)、配方27(1-己醇+肉桂醛+苯甲醇)和配方35(1-己醇+顺-3-己烯基乙酸酯+顺-3-己烯基异丁酸酯)对雌成虫引诱效果较好,选择反应率分别为62.09%、62.79%、60.22%和85.13%;配方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肉桂醛+顺-3-己烯基乙酸酯)、配方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芳樟醇+顺-3-己烯基乙酸酯)和配方35对雄成虫引诱效果较好,选择反应率分别为69.12%、64.22%和89.05%。笼罩引诱试验结果表明,成虫对配方3、配方6和配方35的选择反应率分别为68.16%、60.24%和70.59%,均高于其它配方;配方3、配方6和配方35引诱的成虫数量分别为61、61和72头,均显著高于其对照引诱的成虫数量(29、40和30头)。表明配方3、配方6和配方35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具有显著引诱效果,可作为其引诱剂备选配方应用于生态防控。  相似文献   

12.
在苹果园设置4种不同组分的糖醋液(Ⅰ 红糖∶食用醋〖DK1〗∶酒〖DK1〗∶水=2〖DK1〗∶3〖DK1〗∶1〖DK1〗∶11,Ⅱ 白砂糖〖DK1〗∶食用醋〖DK1〗∶酒〖DK1〗∶水=2〖DK1〗∶3〖DK1〗∶1〖DK1〗∶11,Ⅲ 红糖〖DK1〗∶乙酸〖DK1〗∶水=2〖DK1〗∶1〖DK1〗∶11,Ⅳ 白砂糖〖DK1〗∶乙酸〖DK1〗∶水=2〖DK1〗∶1〖DK1〗∶11),比较其对香梨优斑螟等果树害虫的诱捕效果,及对天敌草蛉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糖醋液中添加酒的组分(Ⅰ和Ⅱ)对香梨优斑螟的诱杀效果好,与不添加酒成分的效果差异极显著;对草蛉的诱杀也存在影响,但差异不显著。糖醋液中不同的糖(Ⅰ和Ⅲ,Ⅱ和Ⅳ)对于香梨优斑螟、苹果蠹蛾、其他蛾类及草蛉的诱杀效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期间发现诱杀的不同种类昆虫数量上存在补性,认为在诱捕器附近可能存在种间排挤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田间寄生效率,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1~5龄幼虫体表挥发物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 antenneal detection,GCEAD)技术确定引起中红侧沟茧蜂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的挥发性物质,同时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中红侧沟茧蜂对其的选择反应。结果显示,中红侧沟茧蜂雌成蜂对黏虫1~3龄幼虫体表粗提物有显著的选择反应,反应率分别为60%、68%和56%;中红侧沟茧蜂触角对黏虫体表粗提物中的2,4-二甲基庚烷、5-乙基-2-甲基辛烷、十二烷、1,3-二叔丁基苯、2,4-二甲基十一烷、十六烷、2,6,10,15-四甲基十七烷和抗坏血酸二棕榈酸酯10种物质均有电生理反应,EAG反应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中红侧沟茧蜂雌雄成蜂对这10种物质的选择反应存在性别差异;其中中红侧沟茧蜂对其中的8种物质及...  相似文献   

14.
白三叶草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培养皿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白三叶草花、叶挥发物对稗草、苘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对其挥发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以明确白三叶草挥发物对稗草和苘麻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花挥发物的抑制作用大于叶挥发物,其中,花挥发物处理苘麻萌发率和芽长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27和-0.29,稗草根长和鲜重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30和-0.28。花挥发物中共检测出23种化合物,4-甲基-1,3戊二烯、乙酸叶醇酯相对含量较大;叶挥发物中共检测出24种化合物,乙烯基乙醚、乙酸叶醇酯、丙酮相对含量较大。研究表明,白三叶草挥发物对稗草和苘麻均有化感作用,其挥发物的化学成分以烯和酯类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Bruchus rufimanus is a serious pest of field beans. The objective here was to develop a semiochemical‐baited trapping system to facilitate monitoring of the pest. RESULTS: Volatile compounds that were electrophysiologically active with the antennae of B. rufimanus females were identified from headspace samples of Vicia faba flowers and from male B. rufimanus. Selected headspace samples and synthetic compounds were tested in olfactometer bioassays. The semiochemicals were then formulated in lures for traps and evaluated in a field trapping experiment. Cone traps baited with a three‐component blend of floral volatiles, releasing (R)‐linalool (17.7 mg day?1), cinnamyl alcohol (0.4 mg day?1) and cinnamaldehyde (0.77 mg day?1), caught significantly more of both sexes of B. rufimanus than unbaited control traps. A male volatile, 1‐undecene, was EAG active with female antennae. It was attractive to females in an olfactometer, indicating that it is a sex pheromone. However, in the field it only enhanced trap catches if it was released together with the floral volatiles. CONCLUSION: The blends of semiochemicals identified were shown to be attractive in cone trap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prototype trapping system developed could be used as a monitoring tool to determine infestation levels of B. rufimanus in bean fields.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植物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组分, 本研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藜、甜菜和棉花植株的挥发物, 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鉴定寄主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反应的活性组分。结果表明, 藜挥发物中有6种活性组分, 甜菜和棉花挥发物中各有5种, 其中乙酸叶醇酯、1, 2-二乙苯、对二乙苯、壬醛、二乙二醇丁醚为3种植物共有的挥发物组分, 异佛尔酮仅在藜挥发物中发现。触角电位(EAG)测定结果显示, 以上6种组分都能引起旋幽夜蛾雌雄成虫的EAG反应, 且随浓度增加EAG相对反应值增大。雌雄成虫对壬醛和异佛尔酮的EAG反应最强烈, 其次是乙酸叶醇酯和1, 2-二乙苯。在相同浓度条件下, 雌雄成虫对同种化合物的EAG反应无性别特异性。本研究为探明旋幽夜蛾定位寄主机制及开发行为调控产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红螯蜂雌蜂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水稻挥发物在稻虱红螯蜂雌蜂寻找寄主过程中的作用,采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稻虱红螯蜂雌蜂对不同水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和行为反应。不同生育期水稻挥发物中,稻虱红螯蜂雌蜂对幼苗期挥发物的EAG反应最强烈,显著高于分蘖期及抽穗期。行为测定显示中优5617和湘优109幼苗期稻株挥发物对稻虱红螯蜂雌蜂具有显著引诱作用。稻虱红螯蜂雌蜂对虫害植株挥发物的EAG反应最强烈,与健康植株和机械损伤植株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稻虱红螯蜂雌蜂明显趋向于湘优109、黔香优302和宜香481三个品种的虫害处理植株。结果表明,幼苗和虫害稻株挥发物在稻虱红螯蜂雌蜂寻找寄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药方式下吡虫啉对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吡虫啉对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2011—2012年连续两年采用种子包衣、颗粒剂穴施和灌根处理棉花,并结合种植绿豆诱集带的方式,研究其对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在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1 500 g/hm2时,棉花颗粒剂穴施+绿豆诱集带颗粒剂穴施、灌根和颗粒剂穴施3种处理,对棉田绿盲蝽种群数量控制作用较好,自棉花苗期至8月中旬花铃期百株绿盲蝽数量分别为12、15、17、8、19头,均低于为害经济阈值,控制有效期接近110 d;在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900 g/hm2时的棉花颗粒剂穴施、灌根处理以及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675 g/hm2的棉花种子包衣+绿豆诱集带种子包衣处理,对棉田绿盲蝽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次之,控制期在100 d左右。单一棉花种子包衣处理控制效果低于上述处理,持效接近90 d。各处理对棉叶受害指数减退率的影响与其对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控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棉田吡虫啉颗粒剂穴施及液体制剂灌根施药是控制绿盲蝽为害的有效施药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桃园和苹果园中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成虫的发生动态,探讨糖醋酒液对桃蛀螟的诱捕效果,于2015—2016年利用糖醋酒液和性信息素对泰安市郊区桃园和苹果园中桃蛀螟成虫的全年发生动态进行监测,并比较糖醋酒液诱捕器在不同悬挂高度0、1.0、1.5、2.0和2.5 m下对桃蛀螟雌、雄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显示,2015—2016年,泰安市郊区桃园和苹果园中桃蛀螟成虫田间始发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发生末期均为10月上旬。糖醋酒液和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结果均显示,桃蛀螟成虫群体数量发生高峰期为9月上旬—10月上旬,且在此期间二者的诱捕量无显著差异。糖醋酒液能够同时诱捕桃蛀螟雌、雄成虫,且以雄成虫为主,在桃园和苹果园中,2016年的雄成虫诱捕量分别占总诱捕量的87.62%和88.29%。糖醋酒液诱捕器在地上0~2.5 m悬挂高度均能诱捕到桃蛀螟成虫,其中诱捕器悬挂于地上2.5 m高度时诱捕量最多,显著高于其它悬挂高度处理。表明糖醋酒液可以通过有效诱捕桃蛀螟成虫来准确监测其群体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