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基因资源持续保存的重要意义与我国的任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代方银  鲁成 《中国蚕业》2001,22(3):8-12
1家蚕基因资源是蚕丝产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1庞大而重要的蚕丝业归根到底以家蚕生物基因资源为支撑生物基因资源是农业及相关产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家蚕基因资源是其中极其重要而颇富特色的部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具有5000年以上悠久历史,对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中国传统文明的传播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具有杰出贡献,故蚕丝业有"功勋产业"之誉.中国作为蚕的故乡,自1970年蚕茧产量超过日本而跃居世界首位以来,又一直是蚕业生产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其起源最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四川号称“蚕丛古国”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川滇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开辟了一条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南方丝绸之路。这一古代通道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蜀地西部无声地进行着文化方面的交流,这是中国通往外界的最早一条通道,她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又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四川省是我国最古老的蚕区之一,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生产技术在古代已达到了相当成就。民问有关蚕的故事传说,西周出土的蚕纹铜戈,嵌有采桑图画的战国铜壶,汉墓中的织锦机、桑园画象石,历代文人墨客描绘丝绸的诗、书、赋、画、歌舞以及织锦、刺绣艺术的发掘和发现,打开了四川丝绸历史文化的一页。本文就建国以后,在四川境内发现的丝绸历史文物,并对有关蚕桑、丝绸文化问题作了些初步探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南方丝绸之路及丝绸文化的开发、研究已走向深入,但目前还比较薄弱,为了重开南方丝绸之路,使丝绸文化发扬光大,抛出本文与丝绸行业的同仁和史学界交流,意在求教方家,为了打开中国丝绸历史文化宝库做点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织绸的国家,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丝绸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远古人类就留下了养蚕活动的踪迹,在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更积淀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文字符号、诗歌、神话、风俗、礼仪制度、服饰艺术、生产组织形式、贸易等等文化元素,形成蚕桑文化的丰富内容,并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礼治国的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是我国柞蚕的主要产地,产茧量占全国60% 以上,大连地区是辽宁省八大蚕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柞蚕种质资源.柞蚕丝素肽的应用研究,改变了过去养蚕 缫丝的单一生产模式为养蚕 缫丝 功能食品、化妆品、生物新材料等新型的生产模式,为稳定与拓展柞蚕产业提供了新的应用途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养蚕除要取得茧丝外,在种桑、养蚕、缫丝、织绸这一系列生产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产物可供利用。过去,用蚕沙作肥料和饲料,缫丝过程得到蚕蛹也是良好的饲料及榨油的原料,废丝可制成长吐及滞头,是绢纺的重要原料。此外,桑叶、桑枝及桑白皮;蚕沙,僵蚕可以入药。可见,我国劳动人民对于桑、蚕的副产物是能给予充分利用,积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十五年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蚕业由恢复生产、壮大而发展为蚕茧产量占世界首位的蚕业大国。丝绸工业的振兴,生丝、丝织物及服装的出口占国际市场60%以上。种桑养蚕及缫丝生产过程中大量副产物经过深加工综合利用,其产值堪与生丝媲美。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极大地促进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并取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论养蚕环境     
一养蚕环境及其层设想养蚕需要一定环境条件,这是众所知的事实。因为,蚕需要一定环境而生存、生长、发育、及生殖等;养蚕者需要一定工作环境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条件。这两方面可概括为养蚕环境。养蚕生产蚕茧,是蚕的自我再生产。这和农业一样,是以生物为对象的生产事业,即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养蚕业的对象,是蚕和蚕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以及人的劳动生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多层吊挂式循环大蚕饲养机械设备的结构和装置组成,进行了全年多品种多批次养蚕模式的大蚕机械育与大蚕地蚕育2种饲养方式的饲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多层吊挂式循环大蚕饲养机械育的养蚕劳动工效是常规大蚕地蚕育的4倍左右,且对蚕茧产量及蚕茧质量、缫丝成绩无明显不良影响,在家蚕规模化饲养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疆蚕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工  李京华 《中国蚕业》2002,23(1):76-78
1 新疆蚕业概况 新疆蚕桑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维吾尔族农民素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和穿戴丝织品的习惯,这里气候温和、水利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合栽桑养蚕,有着发展蚕桑的独特优势.在"八五"计划期间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蚕桑生产的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扩建了蚕种场、开劈建设了原蚕区,新建、改建了共育室并购置配备了养蚕用具,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养蚕基础设施,形成了蚕桑科研、教育、蚕种、缫丝、织绸、印染等完整的蚕丝产业体系,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柳州市2010—2014年5年间的桑园面积与养蚕、小蚕共育、养蚕农户数及规模养蚕、蚕农协会和缫丝企业发展情况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综合分析柳州市蚕桑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从生产过程中的政策引导、蚕桑人才培育、蚕农素质、缫丝企业的市场竞争、当下农村劳动力的匮乏等方面,深入剖析存在的不足和发展短板;提出了工业强柳、以工促农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大力引进蚕桑产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培育本土实战型人才队伍,并以土地流转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不断发挥和强化蚕农协会作用,因地适宜地开展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11.
家蚕登蔟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熟蚕上蔟在养蚕生产中,是劳动力最集中、劳动强度最大、时问性最强的一项工作,并直接影响着蚕茧质量、产量及缫丝生产的成绩。使用家蚕熟蚕登蔟剂自动上蔟,上蔟时间短,入孔率高,可有效地提高工效50%,减轻劳动强度,对茧质无不良影响,很受广大蚕农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蚕桑文化成为一种精神现象,其影响源远流长.蚕桑文化产品则是以蚕桑文化为基础建立的综合产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在概述蚕桑文化的意识形态载体和非意识形态载体的基础上,提出当代蚕桑文化产品的市场将向着高质量、绿色低碳、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并指出四川省当前蚕桑文化产品产业发展应以实现超大集群的产业规模、培育壮大具有文化属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养蚕生产中,熟蚕上蔟是劳动力最集中,劳动强度最大,时间性最强的一项工作,并直接影响着蚕茧质量、产量及缫丝成绩。使用家蚕熟蚕登蔟剂自动上蔟,上蔟快,入孔率高,可提高工效50%,减轻劳动强度,对茧质无不良影响,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1材料与应用1·1材料丰收乐登蔟剂,山东蚕研所  相似文献   

14.
养蚕为了生产蚕茧,用以缫丝、织绸,如果蚕养大了,不会做茧,岂不浪费了人力物力!可是在生产上这种不结茧蚕或多或少常有发生,象今年春蚕就有一些生产单位发生不结茧蚕。那末,为什么会发生不结茧蚕呢?实验证明,除了少数丝腺畸形蚕外,发生不结茧蚕的基本原因是熟蚕的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15.
蒋猷龙 《蚕桑通报》2021,52(2):60-63
日本于明治维新后,大力鼓励蚕丝生产,采用科学养蚕缫丝法,蚕丝的出口量于1910年超过中国,国人对于具有7000多年的辉煌蚕桑丝绸历史的中国丝绸生产落后于日本、欧洲国家感到非常忧愤,有识之士纷纷赴法国、日本等蚕丝生产先进国家学习,寻求科学拯救蚕业的道路,他们回国后,兴办蚕业学校,带回来许多先进的科学养蚕方法.由于茧丝绸类...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鲁山县,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养蚕,缫丝、织绸的蚕业重点县,驰名中外的“鲁山柞绸”就是鲁山的特产之一.该县西北距县城70公里的深山赵村乡,是鲁山的主产蚕区,年产柞蚕茧500余吨,也是具有一定缫丝、拉绵、织绸等加工能力的历史蚕乡。近几年来,由于“蚕茧大战”的影响,这里的桑蚕生产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全乡发展了成片桑园,并利用山上野生桑重新养起了桑蚕,群众养蚕卖茧或缫丝出售,收到可喜的经济效益。但是,自1988年茧丝统一管理后,多渠道卖丝、卖茧受到限制,而乡外贸平时也没收过桑蚕茧,再因数量不多,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蚕学会养蚕与蚕生理病理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0年 9月 2 3~ 2 4日在江苏省东台市召开。与会代表 55人 ,来自全国蚕业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等部门。大会共收到论文 52篇 ,其中有 1 9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 ,并评选出 1 2篇优秀论文。会议期间 ,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东台星云茧丝绸有限公司及东台市现代化蚕种催青室、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及富安国家级高效蚕桑示范园区、富安现代化蚕茧收烘站及自动化缫丝生产线、大丰市三圩镇等规模化养蚕基地。代表们认为 ,这些专业集团及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对推进我国蚕丝业的产业化建设有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蚕桑通报》2014,(3):4-4
《蚕桑萃编》是中国古代篇幅最大的一部蚕书。 清末卫杰综合多种蚕书中的材料于1894年编成,共15卷。其中叙述栽桑、养蚕、缫丝、拉丝绵、纺丝线、织绸、练染共10卷;蚕桑缫织图3卷;外记2卷。19世纪末,直隶(今河北省)兴办蚕业,设立官办蚕桑局于保定,由四川人卫杰负责技术工作。卫杰从四川引入蚕种并选工匠来保定创办蚕桑业和传授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之法,为此编成本书。  相似文献   

19.
广东种桑养蚕,缫丝历史悠久。目前,广东已有50多个县、市种桑养蚕。一年养蚕七造,可养蚕期九个月。在养蚕期中,蚕室(共育室)和蚕茧收购站等,均遭有老鼠对蚕和茧的不同程度的危害。经调查,广东蚕业生产中老鼠主要危害种类有四种’大家鼠(Rattus norvegicus norvegicus Berkenhout)、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e-Edwards)、小家鼠(Mus musculus homourus Hodgson)和骚鼠(Suncus murinus murinus Linnaeus)。上述四种老鼠对我省蚕业的危害,因各地的养蚕业和收茧场地建筑物结构、所处环境、管理技术以及防治老鼠害措施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据考古学家研究,我国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蚕事活动和丝织品,殷商时代(距今3100~3600年)养蚕已成为农业中的一项重要生产,蚕丝已被大量利用,待到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养蚕丝织业已遍及现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