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蚕桑产业取得了实现规模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绿色生产等成效。但当前仍存在蚕桑生产水平低、蚕种市场不规范、鲜茧质量下降、蚕桑生产风险增大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云南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改善蚕桑生产条件,全面提升专业养蚕水平;强化蚕种管理,保障蚕农用种安全;提高鲜茧质量,规范鲜茧收购市场秩序;发展绿色高效模式,提高蚕桑生产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2.
冬闲桑园间作榨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营  仝斌 《四川蚕业》2009,37(1):41-42
2006年茧丝市场大幅波动以来,茧丝价格逐步走低,茧丝市场进入低谷期。尤其是2008年9月份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厂丝、干茧市场价格急剧下跌,鲜茧收购价格接近10年来最低水平,蚕农经济收入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地区出现毁桑和桑园弃管现象,蚕桑产业发展面l临严峻挑战。为保持我县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睢宁县一方面积极引导蚕农理性对待茧丝市场波动,积极宣传“毁桑容易栽桑难”;另一方面加强桑园综合利用,组织桑园合理间作、复合经营和蚕桑、茧丝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蚕桑综合生产力,促进蚕农增收。  相似文献   

3.
杨学东 《四川蚕业》2011,39(4):7-7,23
2011年以来,面对国际茧丝价格波动导致蚕茧收购价格的下滑和50a不遇的干旱天气,珙县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政策上给力,科学上助力,干群上聚力,力促蚕桑产业科学发展,高位奋进。截至目前,全县发种129710张,产茧4728.6t,蚕农售茧收入达到1.47亿元,加上桑园套种、小蚕共育、桑枝食用菌、蚕沙等收入,蚕农...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以前,我市鲜茧收购采取"眼看、手摸、心定级、口喊价"方法定价,收购矛盾多,蚕茧质量提升慢。从2014年夏蚕茧收购开始,率先在兴文县蚕桑重点乡镇五星茧站推行仪评收茧试点,当年就取得了良好效果。鲜茧均价比普茧高4.41元,蚕农张种增收160~200元;正茧烘折同比下降9kg,毛折266kg。2015年,仪评收茧定级技术在兴文县、珙县所有蚕茧收购站点全面推  相似文献   

5.
正珙县地处四川宜宾南缘,全县幅员面积1149. 5km~2,辖11镇6乡、262个村。全县桑园面积1. 23万hm~2(18. 5万亩),年产鲜茧7650t,蚕业综合产值达12. 5亿元。近年来,珙县以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为主线,以资源多元开发为突破,将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产业抓手,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取  相似文献   

6.
《四川蚕业》2017,(2):7-8
<正>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把现代蚕业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夯实扶贫支撑产业基础,稳定脱贫致富经济来源。通过两年来的努力,现代蚕桑产业为贫困户增收致富发挥了极其明显的作用,让贫困户找准了方向,看到了希望,明确了路子,坚定了目标。1珙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珙县栽桑养蚕的乡镇有14个,占全县17个乡镇的82.3%,栽桑养蚕村有158个,占全  相似文献   

7.
2004年,我省蚕桑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稳面、提质、高产、增效”的总体思路,大力普及先进实用技术,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提高蚕农素质,努力实现今年全省蚕桑面积达到20万亩,发种20万张,鲜茧总量确保13万担,力争15万担,增幅确保30%,力争50%的目标。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目标,一是满足巩固我省蚕桑产业地位的需要。我省气候条件优  相似文献   

8.
邹晓强  庄英 《江苏蚕业》2010,32(1):56-58
通过实施"省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实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推动丹阳蚕桑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经营,形成蚕桑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格局,促进蚕桑产业在丹阳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调查磐安县蚕桑产业现状和分析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实施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技术、健全服务体系、开展综合利用等稳定磐安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促进磐安县蚕农增收和蚕桑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蚕桑产业是平利县的传统产业,截止目前,已有桑园5060mh^2,其中密植丰产桑园1400hm^2,投产桑树3500万株。2005年养蚕发种44256张,产鲜茧1300t。由于农民鲜茧收入低,从而导致产量、质量、效益“三低”的蚕业局面。加之养蚕劳动强度大,蚕室、蚕具建设投资较大,传统上蔟营茧方法茧质得不到提高和外出打工人员猛增,已严重制约着蚕农增收和蚕桑产业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推行“桑园管理规范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饲养省力化、营茧蔟具优良化”综合技术体系建设,提高单位面积桑产茧量,提升蚕茧质量,增加养蚕效益,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转变蚕业发展方式 提高蚕桑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冈市是大别山区重要蚕桑产区,长期以来,蚕桑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经济效益有待提高。通过转变蚕桑产业发展方式,实行桑园、蚕桑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和调整茧丝绸产业结构,落实配套措施,大幅度增加蚕农收入,促进茧丝绸企业节本增效,实现蚕桑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宜都市蚕桑产业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提高对宜都市贫困山区发展蚕桑产业的重要性认识;并针对宜都市蚕桑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产业规模小、劳动力明显不足、技术人员缺乏、科技推广难度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鼓励适度发展、科技推广培养专业农民、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等稳定宜都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1996年我市蚕桑生产面临茧丝绸市场疲软,蚕茧价格下跌,蚕农养蚕收入大幅度减少的严峻形势,在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各级干部和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为稳定蚕桑基础,增加蚕农收入,促进蚕桑生产发展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6年全市(含万县、涪陵、黔江,下同)生产一代杂交合格种1188784张,发放蚕种1206298张,同比减少50.4%,产鲜茧20514477公斤.同比减少53.9%,蚕农茧款收入1.75亿元,同比减少161.4%,新栽桑5800万株,改造桑树19995万  相似文献   

14.
孙锋 《江苏蚕业》2010,32(2):41-43
蚕桑产业是如皋市农村传统的特色产业,市委、市政府把她定位为高效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而蚕种是一种特殊的种子,是蚕桑生产的关键,其质量的好差直接关系到蚕农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产业的安全生产、关系到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多年来为稳定发展如皋市蚕桑产业,打造好“十亿元”蚕桑产业,按照《畜牧法》、《蚕种管理办法》赋予的职能,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以来,珙县继续弘扬“争抢拼”的兴珙精神,围绕宜宾市6666.7hm2循环经济蚕桑产业带建设,坚持以工业理念抢抓现代蚕业发展,全力推进蚕业生产多元化、经营集约化、质量标准化、产业现代化发展,蚕业发展再次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截至目前,全县春夏蚕两季发种4批次67160张,同比增发8070张,增长13.7%,收购鲜茧...  相似文献   

16.
程锦发 《中国蚕业》2006,27(4):35-36
桐乡市蚕桑产业具有历史悠久、面广量大及比较效益较高之特点,是浙江省的重点蚕桑产区,全市共有蚕农12万户,专用桑园面积10667hm2,年产鲜茧1.25万t,占全省蚕茧年产量的16%。蚕桑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农业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市农民蚕桑收入占总收入的15.56%。蚕桑收入占农业收入的49.8%。桐乡市生产的蚕种除了供本地区蚕农使用外,还销往云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省(市)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年销售蚕种量30多万张。所以,提高蚕种质量,生产优质蚕茧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们主要在提高蚕种无毒批…  相似文献   

17.
李要君 《四川蚕业》2009,37(2):56-57
<正>珙县蚕业产业发展同全国其它行业一样,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极大冲击和挑战。为了有效地抗击金融风暴,保护蚕农利益,保护产业基础,保护龙头企业在危机之中顺利渡过难关,使确定的产业目标稳定推进,县委、县政府调整工作思路,强化发展理  相似文献   

18.
黔江区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成绩显著,但在当前新形势下面临诸多挑战。在介绍黔江区蚕桑产业发展历程,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黔江区发展蚕桑产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黔江区新形势下持续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措施: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养蚕收益;打破鲜茧独家垄断收购,实行市场竞争经营;明确各方职能职责,完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蚕桑产业是夷陵区三大农业特色经济产业之一, 2018年夷陵区精准扶贫产业扶持政策资金85万元用于发展桑蚕产业,对三斗坪镇和分乡镇57hm~2桑园进行扶持,提高了蚕农经济收入,促进了夷陵区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蚕桑是我市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全市有近6.0万户蚕农,经营着62000多亩桑田,年产蚕茧5000吨,蚕茧质量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果蚕桑生产正常、收烘秩序稳定,那么基本能满足全市四个缫丝厂(1200台立缫车、200台自动缫车)年加工5150吨鲜茧的需求。这样,不仅对稳定蚕桑生产,确保蚕茧优质高产具有重要作用,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