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分生孢子接种在含有50ppm 的苯并咪唑琼脂培养基培养的试管幼苗上,放在1~5℃,不加光照的冰箱中保存,通常可以保存150天左右,最高保存时间达180天。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保存时间相应缩短。增加培养基中苯并咪唑的浓度,保存时间略有增加。培养基灭菌与否,与保存时间的长短关系不大,但种子表面消毒处理的比不消毒处理的保存时间显著延长。砂培试管幼苗、土培试管幼苗,在同样条件下,保存时间仅30天左右。在100ppm 苯并咪唑、琼脂培养基中,加入营养液,并不能使保存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将根腐病菌分生孢子定量直接接种在筛选出的小麦抗根腐病菌培养滤液的植株上进行连续抗病性鉴定,并在根腐病严重发病地区进行多年多点的抗病性鉴定,并在愈伤组织阶段和再生植株的幼苗阶段进行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对接种6个不同浓度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幼苗离体叶段?一叶一心期幼苗和二叶一心期幼苗以及接种后不同时期进行叶绿素荧光成像测定, 并对导出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接种不同浓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离体叶段或幼苗的Fv/Fm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麦白粉病菌的侵染程度?接种小麦白粉菌后第3天, Fv/Fm值随接种浓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但从接种后第5天开始, Fv/Fm值随接种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且未接种的小麦幼苗或离体叶段的Fv/Fm值显著高于接种处理, 接种浓度最高(5 mg/mL)的处理其Fv/Fm值显著低于同时期其他接菌处理?小麦白粉病严重度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Fv/Fm和Chlidx与病害严重度均极显著负相关, 在此基础上, 分别建立了小麦离体叶段?一叶一心幼苗及二叶一心幼苗的基于参数Fv/Fm或Chlidx的病害严重度估计模型?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发现, 基于Fv/Fm或Chlidx的病害估计模型其RMSE或R2比较接近, 因此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或Chlidx用来估计苗期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是可行的?本研究为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小麦白粉病纯化菌种保存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经初选确定的5种具有较好保鲜能力的配方,采用离体叶段滤纸保存法、离体叶段琼脂保存法和试管苗保存法对小麦白粉病菌纯化菌系保存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小麦幼苗第一叶叶段保鲜效果最好的配方是沈保6号,当使用40~60μg/mL最适浓度时,第25天叶段绿色仍可达到90%以上.保存菌种的最适环境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4℃冰箱中,以离体叶片沈保6号琼脂保存和离体叶沈保6号浸润滤纸保存效果最佳,在第40天叶片绿色仍分别达到78.0%和68.0%,孢子萌发率可达26.7%和26.8%.  相似文献   

5.
小麦根腐病的病原物主要是麦根腐长蠕孢Helminthosporinm sativum),分生孢子对温度要求不严,适应范围为6—39℃;对湿度要求较高。根据1981—1984年在黑龙江观察,除82年干旱叶片发病轻微外,其余三年病害都比较严重。小麦从幼苗到成熟随时都可受到病菌的侵染,先侵染地下根颈,然后从下部叶发展到剑叶、穗和籽粒,我们主要对种子和叶片受病菌侵染后的为害性进行试验并提出药剂防治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秆病是在青藏高原上为害小麦的一种新病害,在受害的叶、叶鞘及茎秆上产生草黄色条斑和椭圆形至长方形斑点两种症状。经鉴定病害由壳月孢属(Selenophoma)真菌引起。病菌在15℃黑暗条件下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上培养,形成粘质状菌落,生长缓慢,不形成分生孢子器,而在菌丝上芽殖分生孢子;在15℃黑光灯照射下的燕麦琼脂等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7.9-26×2.6-3.6μ;而芽殖分生孢子的大小及形态变异较大。病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0—20℃,以15℃为最适宜。其寄主有小麦、黑麦及冰草等。种子和幼苗经接种后,均产生系统性条斑症状。根据病菌的形态和寄主范围,小麦白秆病菌即Selenophoma donacis(pass)sprague efA.G.Johnson,由于S.donacis 只产生斑点症状,而小麦白秆病菌产生特有的系统性条斑症状,且发生温度偏低,所以认为小麦白秆病菌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的一个Selenophoma donacis(pass)sprague et A.G.Johnson的“白秆(albo-culmo)生态型。  相似文献   

7.
小麦白粉病菌31号小种迅速上升我们自1983年开始鉴定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1990年采用全国统一的9个鉴别寄主品种,以幼苗离体叶片接种鉴定法,系统监测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生理小种组成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当前白粉病菌群体中31号小种的频率在迅...  相似文献   

8.
向日葵霜霉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日葵霜霉病菌Plasmopara halstedii (Farl.) Berl.&de Toni在5-25℃条件下均可侵染寄主,以10-15℃为侵染适温。对不向苗龄幼苗进行人工接种,3-14天的幼苗均被侵染,3天幼苗为最感病,发病率随植株苗龄增大而递减。病菌侵入寄主后,在恒温15℃、20℃、25℃ 4组及变温8℃和15℃、13℃和20℃、18℃和25℃、23℃和30℃条件下均可发病,恒温20℃及变温13℃和20℃发病率最高,恒温30℃及变温28℃和35℃不发病。  相似文献   

9.
2018—2022年利用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利用室内分层接种技术,明确了小麦播种层及以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胚芽、地中茎、根茎结合处、芽鞘或叶鞘,但不侵染根系,病菌在种子5 cm以下不侵染小麦,为深翻有效压低菌源基数提供了依据。采用田间接种发现,苗期感病严重的可造成死苗,或分蘖减少;成株期茎秆枯死或白穗,分蘖更易发病,白穗呈零散分布,分散在小麦的不同高度。小麦收获后贴茬播种玉米,麦茬上携带的病菌能在玉米田生态环境中继续繁衍;玉米收获后,病菌随麦茬与玉米秸秆同时粉碎并旋耕,使病菌在田间得到扩散,进而再次侵染下茬小麦。据此揭示了黄淮海小麦秸秆还田、玉米(谷子等夏播作物)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是当地菌源,经逐年优选和积累成为了优势病原,提出了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病菌侵染信号传递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后钙调素含量的变化发现其存在差异。如抗病品种钙调素含量高峰出现在接种后4 h,即寄主与白粉病菌接触阶段。而感病品种接种后24 h出现钙调素含量高峰。比较测定了不同的钙调素抑制剂对小麦品种抗白粉性的影响,发现10mmol/L TFP和5 mmol/L CPZ处理使抗病品种变为高度感病,50 mmol/L CPZ处理使小麦感染白粉菌后反应型下降,表明钙调素与小麦抗白粉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对采自河北省的3个市6个县和北京地区的67份小麦多年生近缘植物种子(包括4个属,14个种),繁种后,温室育苗至1-2叶期接种小麦白粉病菌,结果有4个属11个种的54份材料发病,占参试份数的80.6%,用其中4个属10个种的43个已发病材料的白粉病菌,回接小麦感病品种京双16号后,隔离培养,全部发病回接成功。  相似文献   

12.
以小麦条锈病感病品种"铭贤169"幼苗为材料,在接种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CYR32前后不同时间点对小麦叶面进行不同浓度的纳米银(AgNPs)药剂处理,以接种13d后的产孢率和产孢抑制率考查纳米银对小麦条锈菌的抗菌效应。结果表明,纳米银可显著抑制小麦条锈菌CYR32在小麦幼苗叶片上产孢。在0.5~4μg/mL的4个浓度水平中,0.5μg/mL AgNPs对小麦条锈菌的抑制率最高;在接种前1 d,接种后4 d、8 d和12 d的4个喷药时间中,接种后第4 d喷药对小麦条锈菌的抑制作用整体上最好。总的来说,纳米银试剂有良好的抑菌防病效果,具有开发成新型杀菌剂的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13.
小麦假黑胚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假黑胚病近年在全疆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20%,严重者达35%。受害病粒胚部变成黑褐色,经分离发现,主要由Alternaria造成。该菌分生孢子梗橄褐色,1—8个横隔膜,大小为25—80.5×4.5—6.1微米。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倒棍棒形。孢身具2—8个横隔膜,0—3个纵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9—38×6—18微米,多具喙,喙不分枝,具0—4个隔膜。在人工培养下,病菌形态变化较大。在乳熟至蜡熟期接种,25℃下保湿36小时,潜育期3天。鉴定该病原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种子带菌与田间发病无直接相关性。药剂拌种无效。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小麦白粉病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山西省小麦近缘植物的4个属、15个种的63份材料进行接种,除3份免疫外,其余均接种成功。用其中3个属,11个种的39份小麦近缘植物产生的小麦白粉病菌,对小麦回接亦全部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感病小麦近缘植物的94.7%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感病性,随生育期增长而急剧下降。文中也初步讨论了小麦白粉病中间寄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将烟草立枯病病菌菌株TRs-5接种于烟草云烟87的不同部位,观察其发病效果。研究了菌株接种体在不同接种温度和培养时间对发病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了其与稻纹枯病病菌菌株RRs08-22-2接种于水稻品种中优679的致病效果。结果表明,菌株TRs-5既能侵染烟草幼苗近地表的茎基部,导致其发病,也能侵染烟草成株苗叶面形成坏死病斑。在温度28℃环境下接种比在20℃的导致发病更严重。用培养2 d的菌丝体接种比培养4 d的导致更大的病斑。在寄主烟草上,菌株TRs-5比菌株RRs08-22-2的致病力强,但在寄主水稻上,菌株TRs-5比菌株RRs08-22-2的致病力弱。初步发现这2个病菌与2个寄主之间存在致病专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BION诱导小麦幼苗抗叶锈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BION(有效成分为苯并噻二唑,BTH)对小麦幼苗叶锈病的诱导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BION诱导麦苗抗叶锈病的最佳浓度为200 mg/L;在诱导处理和接种之间至少需要2天才能诱导抗性表达,间隔4天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这种抗性的持久期至少14天.BION处理麦苗第1叶,可使未处理的第2叶也表现出抗性,但处理后至少需要48h这种抗性才能表达.以浓度为200mg/L的BION处理小麦叶片4天后接种,PAL、PPO、P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在接种2天后产生一个峰值,BION水溶液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的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由此认为,BION可诱导小麦幼苗产生对叶锈病的系统获得抗性.  相似文献   

17.
在福州平原麦区,影响稻桩上赤霉菌子囊壳形成的关键因子是湿度;冬、春10℃以下的低温是阻碍子囊孢子发育的主要因子,小麦花期(2月/下旬~3月/上旬)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发病重;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发病轻。无论子囊孢子或是分生孢子,均以在小麦花期最易侵入,抽穗期次之,至灌浆期病菌的侵染力则显著减弱。接种于土中的赤霉菌在当地不能越夏,也不能侵染早稻桩和晚稻苗。  相似文献   

18.
抗坏血酸与小麦抗赤霉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程度抗感赤霉病的4个冬小麦品种用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JF-12菌株的分生孢子悬浮液进行接种,并于接种后2~22天测定寄主组织内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量、AsA氧化酶及AsA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同时观察AsA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的感病或中感品种穗组织内较不接种的对照有明显的AsA积累,AsA氧化酶及AsA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低,而抗病品种接种前后AsA量无明显差异,AsA氧化酶及AsA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强。另外,适当浓度的AsA对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伸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对病菌菌丝的生长及病菌体内的AsA水平无明显影响。作者对AsA与小麦抗/感赤霉病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认为AsA与植物的感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条锈病侵染对小麦抗氰呼吸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不同抗病性的小麦为材料,观察了条锈病菌侵染小麦幼苗叶片时活性氧代谢和抗氰呼吸发生、运行的变化。讨论了二者在长期病程下的平衡关系。实验显示:接种8d后,感病小麦中H2O2含量开始高于抗病小麦,O2-·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SOD、CAT和POD活性整体上表现为接种后的前4d有所上升,接种4d之后呈下降的趋势;感病小麦中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高于抗病小麦。条锈菌侵染下小麦幼苗抗氰呼吸容量和运行活性的变化在两类小麦中与H2O2的变化一致,在侵染初期上升缓慢,以后迅速上升;aoxl的mRNA水平仅在侵染后4d的幼苗叶片中略有上升,在以后的侵染过程中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我们推测,活性氧可以在多种水平上参与条锈病菌侵染下抗氰呼吸的诱导,而抗氰呼吸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小麦在条锈病菌侵染下活性氧的清除与机体的生理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小麦全蚀病菌不同致病力菌株的致病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麦种子根接种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研究了不同致病力菌株的致病特点。结果表明,弱致病菌株可侵染小麦,但罹病过程缓慢,接种第5天仅在皮层观察到少量菌丝体,13天有少量菌丝进入中柱,中柱组织在菌丝侵入前褐变,未出现导管堵塞现象,也不能导致典型的黑根症状。强致病菌株接种第2天可侵入皮层,8天即进入中柱,并在寄主组织内产生大量菌丝体,致使寄主皮层组织和中柱细胞大量褐变和坏死,以及导管堵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