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草地中,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有很大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在一年内,二者生物量的动态均呈双峰曲线,峰期分别位于完熟期以及果后营养中后期.地上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到成熟期,地下生物量增长最快在分蘖期到拔节期.  相似文献   

2.
对河南省黄河滩区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和羊茅二种禾草的混播草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时空间动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混播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双峰曲线,地上生物量峰期分别在完熟期以及果后营养中期;地下生物量的峰期分别在种子完熟期和果后营养后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期(现蕾期)到完熟期期间,紫...  相似文献   

3.
黄蒿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1999年在长岭种马场村对黄蒿的生物学特性、生长节律、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根系季节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5.5%的生物量集中分布在地上,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14.5%,其中茎的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50%;地上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呈指数生长,7~9月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3.8%;黄蒿相对生物速度(RGR)在5~6月最高;果实数量呈直线增长,果实数量高峰值在9月(可达11905个/株);黄蒿枯黄期在10月。  相似文献   

4.
1998~1999年在长岭种马场村对黄蒿的生物学特性、生长节律、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根系季节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5.5%的生物量集中分布在地上,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14.5%,其中茎的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50%;地上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呈指数生长,7~9月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3.8%;黄蒿相对生长速率(RGR)在5~6月最高;果实数量呈直线增长,果实数量高峰值在9月(可达11905个/株);黄蒿枯黄期在10月.  相似文献   

5.
羊草+杂类草群落生物量动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肇州县羊草+杂类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地下生物量的分布以及地上生物量与降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群落地上生物量动态模式呈单峰型,符合四次多项式模型增长,最大地上生物量出现在8月5日,其值为197.3m2而后下降;群落地下生物量分布由上至下呈负幂函数变化,其模型为:Bu=Y·(D+10)-x.其中在0-30cm土层中,群落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77%~82%.  相似文献   

6.
以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为资料,对矮嵩草草甸2002年的地面热源强度和地面热量平衡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此观测期内,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的地面均为热源,热源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地面热源强度的平均值为88.5W·m^2;地上、地下生物量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地上生物量与热源强度有正相关关系,而地下生物量与热源强度则出现较复杂的关系,在生长季前期和后期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生长季中期则呈现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江河源区2龄和3龄混播草地(垂穗披碱草+星星草)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在两个放牧季内,不同处理组的地上生物量开始阶段逐渐增加。之后逐渐下降。且随放牧率的增加同一时期地上生物量减小;2003年从7月20日开始、2004年从8月5日开始至9月20日,不同放牧率下同一时期的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区2003年同一时期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2004年。且牧草生长季节地上平均生物量及其年度变化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此外,不同放牧率下同一时期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相同放牧强度下不同时期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均没有明显的趋向性变化;牧草生长季节地上平均生物量与放牧强度之间呈线性回归关系。0~30cm的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与放牧强度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牧草生长季节地上与地下平均生物量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说明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能刺激牧草的生长,具有补偿或超补偿生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矮嵩草草甸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测定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分析生物量季节动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建立了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的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历经萌动期、返青期、旺盛生长期、稳定期和折损减少期等5个阶段;地下生物量自5-9月表现出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且变化幅度较高;2003年地下净生产量633.46g/m2,周转率0.3193;利用海北高寒草甸多年观测资料,建立了气象因子影响植被年生产量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9.
采用品种(青燕1号、青海444、青海甜燕麦、林纳)、施肥水平(不施肥、尿素+磷酸二铵、尿素+磷酸二铵+有机肥、有机肥)和混播水平(0 kg/hm~2、45 kg/hm~2、60 kg/hm~2、75 kg/hm~2)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探讨3个因素影响下燕麦人工草地生物量季节动态。结果表明:3个因素显著影响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人工草地各器官的生物量。品种在整个生育期影响燕麦茎和穗生物量的积累,并对燕麦生长前期地下和生长后期地上生物量的积累有影响;施肥水平在整个生育期影响叶生物量的积累,并对燕麦生长前期地上和后期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有影响;混播水平在整个生育期主要影响箭筈豌豆地上生物量、茎和叶生物量的积累。燕麦和地上总生物量积累的关键时期在抽穗—开花期,箭筈豌豆地上生物量积累的关键时期在开花—乳熟期。燕麦茎在整个生育期生物量持续显著增加,而叶和穗生物量增加较平缓;箭筈豌豆茎和叶生物量在生长前期(燕麦开花期前)增长比较平缓,而开花—乳熟期增长迅速。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到开花期后基本趋于稳定。3个因素影响下,燕麦人工草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以青海甜燕麦、尿素+磷酸二铵+有机肥施肥处理、75 kg/hm~2混播水平下最高,平均分别为697.71,662.27、630.54 g/m~2和82.27,82.08和81.25 g/m~2。  相似文献   

10.
冬闲期,在云南省晋宁县对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按不同比例混播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混播(1.7g/6m^2+10.3g/6m^2)草地地上生物量可以达到13534.28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粗蛋白产量达到2589.27kg/hm^2,显著高于单播黑麦草(D〈0.05)。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生长时间呈指数曲线变化,地下生物量随生长时间呈对数或幂函数曲线变化,并且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地上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间表现出线性正相关,地下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曲线为指数或幂函数型,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也呈现出指数函数或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黄河源区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禁牧4年后的地上、地下植物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上、地下总植物量未退化草地的禁牧地低于放牧地(P〉0.05),中度退化草地的禁牧地显著高于放牧地(P〈0.05),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的禁牧地有增加趋势(P〉0.05);禁牧使各样地禾草、莎草类地上植物量均有增加趋势,其中中度退化草地差异显著(P〈0.05),其它样地差异不显著(P〉0.05),各样地禁牧地杂类草均有降低趋势(P〉0.05)。禁牧使未退化草地根冠比降低(P〉0.05),其它样地根冠比增高(P〉0.05)。  相似文献   

12.
在河南省黄河滩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连续4年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混播牧草的物侯特点、生物学指标及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单播和混播牧草生物量的时空间动态进行定量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混播牧草的生长与生产特点,为滩区畜牧业生产服务。结果表明:混播牧草在河南适宜秋季播种,翌年3月中旬进入返青期,6月中旬种子成熟。混播牧草地上生物量动态呈现S型曲线变化,生物量增长最快在禾草的抽穗扬花期,生物量最大值在成熟期,其中蜡熟期是牧草利用最佳时期。牧草混播的生产水平高于各自单播的,但混播草地利用多年后,生产水平下降,需要通过土壤作业和加强管理来恢复其生产力。因此,在河南省黄河滩区,通过苜蓿与高羊茅混播建立人工草地是可行而有效的,只要加强后期管理,可以取得比单播更高更稳定的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放牧时间对荒漠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建模的方法对荒漠草原地下生物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放牧时间(早期、中期和晚期放牧)、根层(0-100 cm层)以及放牧时间和根层的交互作用对群落地下生物量均产生极显著影响,中期放牧时各根层平均地下生物量达到最大;无论哪一时期放牧,第一根层的地下生物量均为最高,且随土层加深呈递减变化趋势;构建统一的拟合预测模型显示,早、中、晚放牧小区拟合度均接近或达到90%;中期放牧有利于维持较大的地下生物量,对地上种群自身的生长发育及其抵抗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有利。  相似文献   

14.
刈割次数对紫穗槐生长和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刈割是草地植物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适度的刈割能促进植物的分蘖和再生,从而提高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氮磷钾含量,以获取单位面积营养物质的最大产量.本研究根据紫穗槐的生长特点,探讨不同刈割次数对紫穗槐生长高度、生物量及其植株茎、叶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9月紫穗槐快速生长期内,不同处理的植株地上生物量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典型草原草地根冠比的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旭东  张春平  傅华 《草业学报》2012,21(4):307-312
生物量的地上-地下分配受到植物种类、年龄、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会影响植物向土壤碳的输入,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然而,由于根系采样的困难使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中重要参数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根冠比,R/S)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通过2007, 2008和2009年连续3年对黄土高原围封草地和放牧草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并结合降水和气温资料,试图揭示围封与放牧草地根冠比的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地下生物量的预测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围封与放牧样地根冠比的季节变化呈现反抛物线型,最低值都出现在9月下旬;3年放牧样地的根冠比在不同生长季都显著高于围封样地(P<0.05),其平均值放牧样地分别为3.13,3.36和3.77,围封样地为2.55,2.56和3.13。相对于围封草地,放牧草地根冠比的变异更大;2个样地的根冠比年际间差异都不显著;根冠比与上月降水量、当月气温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利用降水量和气温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可以很好地预测根冠比。  相似文献   

16.
天然羊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讨天然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草地合理利用途径,对坝上羊草草地2005年和2006年地上生物量动态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表明:草地群落和羊草种群生长前期地上生物量呈由慢到快增长的季节性变化,且均在8月10日左右达到最大值;羊草绝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增长期都集中在生长季初期;群落和羊草地上生物量增长动态均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2005年群落地上生物量保护指标为85.20 g/m2,羊草地上生物量保护指标为75.62 g/m2;2006年群落地上生物量保护指标为126.94 g/m2,羊草地上生物量保护指标为103.56 g/m2。  相似文献   

17.
围封年限对典型草原植被与土壤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单贵莲  徐柱  宁发  焦燕 《草业学报》2009,18(2):3-10
针对典型草原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4-9月)围封收获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进行不同围封年限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自由放牧草地相比,重度退化草地采用生长季围封恢复措施后群落地上现存量、盖度、密度、根系生物量、地表凋落物现存量及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容重、紧实度及>0.25 mm的粗颗粒含量显著降低,群落结构优化,土壤环境改善, 植被与土壤间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系统,退化草地正向演替。2)草地在围封恢复过程中若连续多年刈割利用,容易导致生产性能降低,群落盖度与密度下降,草群矮化,土壤养分含量下降,草地发生2次逆行演替。3)季节性围封的管理方式既可保证退化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也能达到充分利用草地资源的目的。季节性围封在我国牧区是可行方法之一,但适宜的围封季节及围封后的合理利用问题(如合理的割草制度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及单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不同苜蓿品种 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结果表明:苜蓿在孕蕾~盛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初花期单播草地产草量增长最快,以后增长缓慢,到成熟期产草量达到最大.混播延长了种群产草量积累时间,混播草地最高产草量出现时期晚于单播草地.种群产草量的净积累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苜蓿开花前).混播群落中3个杂花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的绝对生长率高于敖汉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产草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不同种群产草量快速积累期有所差异.不同草地产草量的最大相对生长率出现时期相同,均出现在苜蓿孕蕾至开花期(无芒雀麦孕穗至抽穗期).播种当年混播草地产草量高于单播草地,以后二年混播草地产草量明显低于单播草地.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刈割对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和合理的留茬高度,以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利用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2个因素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其中,刈割时间设3个水平,留茬高度设4个水平。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群落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羊草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8月1日刈割(P〈0.05);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和羊草cP含量逐渐下降,群落ADF和NDF含量逐渐增加,且8月1日刈割与9月1日刈割间差异显著(P〈0.05),但与8月15日刈割无显著差异(P〉0.05);羊草ADF和NDF含量呈增加趋势,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群落地下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羊草根茎生物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留茬高度2cm处理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cm处理(P〈0.05).与留茬高度5cm间无显著差异(P〉0.05),留茬高度2cm、5cm和8cm处理间的群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cm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