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试验地区自然条件特点,设计以高羊茅、草地早熟禾和多年生黑麦草为不同比例的建群种+伴生种+保护种的组合,在成都青白江草坪建植基地进行建植试验,根据生长形状对比,筛选出最适宜当地的混播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以高羊茅建群种(70%)+草地早熟禾伴生种(20%)+多年生黑麦草保护种(10%)的组合生长状况最好,综合评判值为0.7021,以高羊茅建群种(60%)+草地早熟禾伴生种(40%)的组合次之,综合评判值分别为0.7005。 相似文献
2.
:2005~2006年对建植当年的混播草坪采用不同的停止修剪时期和修剪强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频繁修剪促进了秋季分蘖,但减少了主茎根和分蘖节中的物质积累,这是导致草坪越冬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海南州草坪建植当年修剪应在9月初停止,并遣当延长秋季修剪间隔期。 相似文献
3.
2005~2006年对建植当年的混播草坪采用不同的停止修剪时期和修剪强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频繁修剪促进了秋季分蘖,但减少了主茎根和分蘖节中的物质积累,这是导致草坪越冬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海南州草坪建植当年修剪应在9月初停止,并适当延长秋季修剪间隔期。 相似文献
4.
混播对草坪建植与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以我国草坪建植中常用的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为供试种,在兰州市建植了单播与混播草坪,观测了出苗速度、生长速度、成坪速度、盖度、越夏率、越冬率、枯黄率及主要病害。结果表明:黑麦草的出苗和生长速度明显大于高羊茅和早熟,而成坪速度则与高羊茅和混播草坪相当;建植后混播草坪中黑麦草的比例逐渐下降,早熟禾的比例逐渐上升,高羊茅的比例则变化不大,但黑麦草在建植后的一年半时间内始终占据优势。3种草坪草的主要病害为早熟禾溶失病、黑麦草叶斑病和高羊茅叶斑病,单播草坪的病蘖率均高于混播条件下各自的病蘖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天津市的主栽草种高羊茅、黑麦草、草地早熟禾的111个品种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及不同比例的混播试验研究,得出天津立地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混播组合8个。 相似文献
6.
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草地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种豆科牧草与3种禾本科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0年各混播处理的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了混播种类与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禾牧草混播后,土壤碱解氮较单播禾草增加,土壤有效磷则较所有单播草地都增加。随着豆科牧草比例的减少,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减少趋势。混播种类较少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全钾含量较高,而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低;混播种类较多时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高,而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较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混播种类及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的交互效应是影响土壤养分差异的主导因素,而混播比例仅对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造成了显著影响(P0.05)。因此,豆禾牧草混播有利于改善土壤速效氮、磷养分的供应,而增加豆科牧草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养分供给(P0.05)。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草坪建植中常用的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为供试种,在兰州市建植了单播与混播草坪,观测了出苗速度、生长速度、成坪速度、盖度、越夏率、越冬率、枯黄率及主要病害。结果表明:黑麦草的出苗和生长速度明显大于高羊茅和早熟禾,而成坪速度则与高羊茅和混播草坪相当;建植后混播草坪中黑麦草的比例逐渐下降,早熟禾的比例逐渐上升,高羊茅的比例则变化不大,但黑麦草在建植后的一年半时间内始终占据优势。3种草坪草的主要病害为早熟禾溶失病、黑麦草叶斑病和高羊茅叶斑病,单播草坪的病蘖率均高于混播条件下各自的病蘖率。 相似文献
8.
2 0 0 0~ 2 0 0 1年对建植当年的混播草坪采用不同的停止修剪时期和修剪强度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8月底以前与这之后的停止修剪处理间越冬率差异显著 (p <0 .0 5 ) ,并随着修剪时间的延迟 ,越冬率降低 ;处理间秋季分蘖随着修剪的延续呈现为增加趋势 ( 1 7.6%~ 33.8%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 ;延迟修剪明显降低了春季分蘖率 (p <0 .0 5 )。秋季修剪间隔期的长短对越冬率、秋季分蘖亦存在明显影响。 1 0d间隔修剪处理 ,秋季分蘖明显增加 ,平均单株分蘖数达到 0 .74个 (p <0 .0 5 ) ,越冬率降至 2 2 .2 %。表明频繁修剪促进了秋季分蘖 ,但减少了主茎根和分蘖节中的物质积累 ,这是导致草坪越冬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西宁地区草坪建植当年秋季修剪应在 9月初停止 ,并适当延长秋季修剪间隔期。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修剪频率(1次/周、1次/2周、1次/3周3个处理水平)和留茬高度3、5、7、9cm处理组合对草地早熟禾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草坪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修剪频率降低、留茬高度的增加草坪草密度减小,叶片宽度增加,质地变劣,叶片颜色加深,生长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地上植物量和地下植物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草坪综合质量评价显示,H5F1处理草坪综合质量最优,H5F2处理次之,H3F2处理最差,12种处理草坪的综合质量从优到劣依次为:H5F1〉H5F2〉H7F2〉H7F3〉H7F1〉H5F3〉H9F1〉H9F2〉H9F3〉H3F3〉H3F1〉H3F2。 相似文献
10.
以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组成的冷季型混播草坪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树冠遮荫41%和全光照下的草坪的土壤呼吸速率、叶绿素和地上生物量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遮荫下混播草坪在白天的土壤呼吸速率低于光照充足下的草坪,尤其在14∶00时有着显著差异(P〈0.05);(2)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日变化分析,遮荫降低了混播草坪的土壤温度,到14∶00以后与全光照处理趋于一致;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从8∶00~12∶00,遮荫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全光照混播草坪;(3)全光照下草坪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遮荫下二者的相关性不显著;(4)遮荫显著地提高了草坪草的叶绿素a、b及整个叶绿素含量,降低了地上部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刈割年限天然草地土壤呼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测定,研究4种不同刈割方式对天然草地土壤呼吸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草甸草原碳收支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刈割对天然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存在一定影响。4种不同刈割年限的天然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最高值均出现在12:00-14:00之间,对照区最高为4.874 mg·m-2·h-1,两年刈割区为4.603 mg·m-2·h-1,一年刈割区为4.230 mg·m-2·h-1,三年刈割区最低为4.154 mg·m-2·h-1;随着刈割年限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呈现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除脲酶)以及微生物数量在表层(0~10 cm)含量最高(活性最强、数量最多),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活性下降、数量减少)。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结果一致,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则是两年刈割区最高,除脲酶其他3种酶也是两年刈割区酶的活性最强,而脲酶各层酶活性变化不规律。土壤呼吸速率与微生物量碳、氮,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与脲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以中国北方退化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草地刈割耙除处理后土壤温度、含水量和土壤呼吸,探讨土壤温度、含水量和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及对刈割耙除的响应,并利用根空斑/根排除法测定了草地根空斑呼吸,为草地的恢复实践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刈割耙除处理后草地生长季节土壤温度升高,处理组地表、地下5 cm、地下10 cm、地下15 cm和地下20 cm平均温度达到21.39,18.55,18.29,17.94和17.44℃,高于对照组的19.85,17.20,16.95,16.59和16.43℃,其中地表及地下15 cm温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刈割耙除后草地土壤含水量降低,处理组土壤0~10 相似文献
14.
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刈割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草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不同刈割强度的响应,本试验以山西省右玉县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按照留茬高度设置4个刈割强度(不刈割、轻度刈割(留茬10 cm)、中度刈割(留茬5 cm)和重度刈割(留茬2 cm)),用浅环和深环区分草地土壤的总呼吸和异养呼吸,分别在2017和2018年的5—9月利用Li-840静态箱法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速率受土壤温度的调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峰值均出现在8月初;刈割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异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产生影响;轻度刈割有降低土壤呼吸及其组分速率的趋势,在中度刈割下,土壤异养呼吸速率有增加趋势,而土壤自养呼吸速率有降低的趋势,土壤总呼吸速率没有明显变化,在重度刈割下,土壤总呼吸和异养呼吸的速率均有增加的趋势,而土壤自养呼吸的速率呈降低趋势。因此,中度刈割对土壤CO2的排放影响较小,建议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地割草利用留茬5 cm。 相似文献
15.
刈割对苜蓿的生长、形态、生理特征及植被更新有显著影响。以根茎型、直根型、根蘖型苜蓿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距离上次刈割恢复生长为20、27、34、41d的4个刈割强度,研究了刈割强度对各根型苜蓿叶、茎、根器官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强度下各根型苜蓿叶、茎、根器官氮、磷、钾含量及氮磷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根部氮含量、氮磷比最高,叶片磷含量最高,茎部钾含量较高;叶、茎、根氮、磷、钾含量均9月份大于6月份。不同刈割强度、生长阶段和不同器官对各根型苜蓿氮、磷、钾含量及其氮磷比影响的交叉分析显示,各根型苜蓿氮、磷、钾含量受不同器官和生长阶段的影响,氮磷比主要受不同器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草甸草地土壤呼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0年,利用便携式CO2分析仪(Li-6400)对科尔沁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并根据同步观测的温度数据建立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最高值出现在下午14: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凌晨;季节变化为夏季最大,为6.70~15.29 μmol·m-2·s-1,冬季最小,为0.02~3.21 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5cm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土壤温度能反映该草甸草地土壤呼吸的78.7%,Q10值为2.88;根呼吸约占土壤总呼吸的6.6%~29.4%,平均值为18.9%. 相似文献
17.
主要综述了土壤呼吸发展过程中对土壤呼吸划分和认识方面的误区和分歧,介绍了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温度、土壤水分、底物供应和放牧。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荒漠灌丛草地土壤呼吸变化及其对土壤温、湿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通量测量系统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灌丛草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观测,分析了该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各层土壤温、湿度随着季节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垂直梯度明显。荒漠灌丛草地土壤呼吸白天呈"双峰型"曲线;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白天高于夜晚,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约为裸地的4倍;裸地夜间土壤表现为碳吸收过程。白天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夜间为正相关关系;生长季白天土壤水分条件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更大,而夜间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过程的影响均小于白天。该研究为明确干旱区碳收支过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翻耕短期内对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翻耕深度(10cm和20cm)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短期内明显加速土壤呼吸速率,且随着翻耕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翻耕后15d内,翻耕10cm和翻耕20cm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3.79μmol CO2/m2/s和4.78μmol CO2/m2/s,分别是天然草地的1.33和1.68倍,这种影响持续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在翻耕30d后,不同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间差距明显减小,天然草地、翻耕10cm和翻耕20cm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在翻耕后第30~47d内测定的平均值分别为2.23μmol CO2/m2/s、1.90μmol CO2/m2/s、2.14μmol CO2/m2/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