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来自内蒙古的野生扁蓿豆种质资源32个居群成熟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制片法,应用光学显微技术测定了叶片上表皮厚度、叶片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维管束直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叶片栅栏组织结构紧密度和叶片海绵组织结构疏松度等与抗旱相关的解剖结构特征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指标均表现差异极显著;叶片上表皮厚度、叶片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关系;第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621,累计贡献率达86.67%,已超过85%,前3个主因子基本上能概括9个指标的主要信息;采用UPGMA法将32个居群分成五大类。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抗旱能力显示16和27号居群的抗旱性最强,22号居群抗旱性最差。 相似文献
2.
采用石蜡切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测定四种不同生态类型扁蓿豆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维管束直径、叶脉直径、海绵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维管束长轴和短轴长度、栅海比、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叶片组织结构疏松度等12个与抗旱性相关的解剖结构特征参数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扁蓿豆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关系,为扁蓿豆的抗旱选育及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栽培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12个叶片解剖性状中,栅栏组织厚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5.81%;维管束长轴和叶片组织结构疏松度变异系数最小,均为7.00%。(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6.352%,特征值总和为10.363,可概括12个指标的主要信息。(3)解剖性状相关分析显示,叶片厚度与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等组织结构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解剖性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显示,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等3个叶片解剖性状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4)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将48份材料分成8大类,其中,第Ⅰ类仅含材料M-5,第Ⅱ类仅含材料M-1,第Ⅲ类、第Ⅳ类、第Ⅴ类、第Ⅵ类、第Ⅶ类、第Ⅷ类分别包含11份、11... 相似文献
3.
扁蓿豆属植物在内蒙古的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扁蓿豆属植物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区,分布区年降水量为250~450mm,≥10℃的积温为1400~3000℃湿润度为0.2~0.8。该属的一个正种和三个变种各有其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4.
扁蓿豆生态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结果表明,细叶扁蓿豆种子的千粒重和发芽率均高于扁蓿豆和阴山扁蓿豆。用磨擦和酸浸的方法,可有效地降低硬实率提高发芽率。幼苗长出第二片真叶时根部出现根瘤。扁蓿豆叶片具有一定的旱生解剖结构,侧脉维管束外有多层厚壁组织构成的维管束鞘。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它们的外部形态(叶形,株形,根冠幅度等)有较大的差异,而其叶的内部解剖结构(如叶片栅栏组织厚度,侧脉维管束鞘厚度等)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沙地扁蓿豆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扁蓿豆在科尔沁沙地生长良好,播种当年即能形成种子,返青至成熟约需≥10℃积温2800℃,生育期约130d,生长第二年地上生物量鲜草可达14882.44kg/hm^2,干草达6101.80kg/hm^2,种子为516.26kg/hm^2。叶、细枝丰富,茎叶比为1:0.79。再生性较好,但早利用比晚利用总产减少约40.18%。地下生物量较多,播种当年根系入土深度达80cm,第二年可达120cm,并分化出明显的粗根、中根、细根。 相似文献
6.
7.
8.
9.
扁蓿豆光合生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研究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的光合-光,光合-温和光合-湿的关系,种群光合的日变化以及灌水对种群光合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一般天气条件下,扁蓿豆种群光合的日变化属于中午降低类型。下午的高峰值比上午低64%。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变化类型有所变化。在阴天或晴天灌水后,种群光合速率则无中午降低现象。2.在上午高峰值以前和下午高峰值以后,种群光合速率主受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影响,随着光强和温度的升降而增减。而在中午前后虽然光照强度和温度较高,但光合速率反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湿度减小所致。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种群光合速率的变化幅度有所区别,以阴天的斜率较大。3.扁蓿豆种群的光饱和点较低。阴天的比晴天高40%左右。上午的光合量比下午高105%。4.灌水可提高种群目光合量的56.52%,使光合日变化类型由双峰变为单峰曲线。根据以上光合生态特性,可以认为扁信是属于C3阴性植物,并为其作为优良的野生混植材料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野生扁蓿豆单株种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扁蓿豆(Med ica go ruthenica)的9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进行通径分析,明确农艺性状对种子产量影响的主要因子,为扁蓿豆种子高产及其产量因子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单株种子产量与各性状的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单枝花序数>花序种子数>种子宽>株高>千粒重>花序结荚数>花序花朵数>种子长>生育期;9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枝花序数>花序种子数>千粒重>种子长>株高>种子宽>花序花朵数>花序结荚数>生育期.单枝花序数对种子产量的贡献最大,花序种子数次之,其他性状的效应较小.因此,为提高扁蓿豆种子产量首先应着力增加单枝花序数,其次增加花序种子数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开发一种高效的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转化体系,本试验以‘中科1号’花苜蓿为材料,使用发根农杆菌作为介导进行毛状根转化,并分析毛状根发生率和转化率。试验表明:利用本研究开发的方法可使花苜蓿在一周左右产生毛状根,其发生率可达72%;经鉴定,毛状根中成功转入基因并超表达的占66.7%。花苜蓿毛状根转化体系的建立将为其功能基因研究提供有力的手段,进而为苜蓿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中东部野生扁蓿豆形态特征多变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内蒙古中东部5个地区野生扁蓿豆20个居群的形态特征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聚类分析获得了6个聚类群,各居群在地域间无明显差异,但类群Ⅰ以锡林郭勒盟地区的4个居群为主,类群Ⅵ仅由锡林郭勒盟的1个居群组成,具有一定的类似性.然而,赤峰市的6个居群和呼和浩特市的3个居群聚类到了3个类群中;乌兰察布市的5个居群也聚类到了3个类群中.20个居群中的12个居群在主成分分析中成为一个大的集团,包括了除通辽市居群以外的其它4个地区的居群,表明内蒙古中东部5个地区的居群除通辽市以外其它4个地区的居群在地区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锡林郭勒盟的1个居群在形态上表现为茎柔软且灰褐色,小叶细长且线形,与其它类群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因而这1居群被单独聚为一类,这也证明了此居群和其它居群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7个青藏扁蓿豆(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以及来自上述地区和内蒙古的3个扁蓿豆(M.ruthenica)野生群体,根据叶绿体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对161个个体的trnL-trnF序列的分析,共检测到1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了14种单倍型。对单倍型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分析显示,青藏扁蓿豆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可能存在避难所,同时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可能发生了青藏扁蓿豆向扁蓿豆群体的基因入侵。空间分子变异分析和基于K-2P遗传距离的群体聚类均支持将上述群体分为扁蓿豆和青藏扁蓿豆两组,组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大。分子变异分析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明显大于群体间的变异,但部分群体间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错配分布和中性检验表明,在采样范围内两种扁蓿豆都没有经历明显的近期种群扩张。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复杂的地形结构、冰期时的气候波动以及扁蓿豆本身的进化历史可能是造成其现今遗传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份扁蓿豆材料在甘肃武威地区的生产性能与品质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晰不同扁蓿豆材料在河西地区的产草量和品质特性,在甘肃省武威黄羊镇对20份扁蓿豆材料进行了株高、枝条长、茎叶比、产草量以及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采集于天水的扁蓿豆在播种当年的干草产量为13 978.6kg/hm2,其次为宁县(13996.9kg/hm2)和镇原扁蓿豆(10 349.5kg/hm2),产草量较低材料是临夏(4 003.8kg/hm2)和夏河扁蓿豆(3 875.7kg/hm2);镇原扁蓿豆植株自然高度最高,为63.7cm,其次为宁县扁蓿豆,为63.3cm、天水扁蓿豆为57.7cm,永昌2号扁蓿豆自然高度最低,为32.9cm。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永昌2号扁蓿豆,为12.49%,其次是CF021287和临夏,分别为11.79%和11.49%;最低的材料是CF021284(8.87%)。天水、宁县和镇原扁蓿豆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3 192.4,2 846.7和2 654.6kg/hm2;临夏为1 315.9kg/hm2,景泰扁蓿豆最低,为1 295.4kg/hm2;CF021289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为56.87%,其次是土默特为56.19%;CF021294最低,为47.71%;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的是土默特49.25%,最低的是夏河,为37.66%。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天水扁蓿豆综合性状表现最为优秀,宁县和镇原扁蓿豆次之,CF021284和CF009614扁蓿豆综合性状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中东部野生扁蓿豆种子硬实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蓿豆是抗逆性极强的优良牧草,但其种子发芽率低,具有65 %~75 %的硬实。在恒温25℃时发芽率较高,在变温20 ~30℃时发芽率最高,若温度超过30℃或低于15℃时发芽被抑制,但短时间高温处理有利于促进发芽。采用机械或浓硫酸处理,发芽率分别比对照高40.6 %和45.6 %。野生种子的硬实率与采集地气温,特别是与7月份温度有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不同产地的种子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以赤峰市北部采到的居群硬实率最高,比呼和浩特市采集的居群高9 %。随着储藏年限的推移,种子的硬实率不断下降,发芽率增加,储藏3.5年的种子发芽率达到了67.0 %,表明扁蓿豆种子采集后通过室温储藏可以达到提高发芽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豆科饲草资源,在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及生态修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扁蓿豆潜在适生区分布对其种植区划及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扁蓿豆的适宜性生境分布区域及影响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当前气候背景下我国扁蓿豆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吉林、陕西、云南、河北、青海中东部、山西、辽宁、山东东部、河南西北部、宁夏等地区;影响当代扁蓿豆适生区分布的主导因子是最干旱月降水量(bio14)、最冷季度降水量(bio19)、最湿润月降水量(bio13)、最热季度平均温度(bio10);间冰期我国扁蓿豆的适生区较大,分布范围较广,而最佳适生区较小,仅占4.79%,从末次冰期冰盛期开始到未来CCSM4-rps26-2070等5个气候情景下我国扁蓿豆的适生区总面积较间冰期变小,而最佳适生区面积增加,5个气候情景的适生区面积和范围变化较小,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