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产养殖》2013,(1):17
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一组子一代中华鲟亲鱼全人工繁殖条件下,成功产下受精卵21万粒,产卵规模已达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平,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基本成熟。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利用野生中华鲟亲鱼人工繁殖培育出子一代。2009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连续4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前3次繁殖获得受精卵数量分别为4万枚、5万枚和10万枚。产卵规模已经达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平。子一代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华鲟,这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2.
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产卵胚胎正常发育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 2 0 0 2年度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采捞到的中华鲟卵的发育情况。在中华鲟产卵场 ,中华鲟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产卵和胚胎发育 ,并孵出仔鱼。将采得的中华鲟卵在人工条件下孵育 ,也能完成胚胎发育和出膜。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2019,(1):13-13
<正>2018年11月底,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的湖北五合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鲟繁育基地成功实现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的人工繁育,获得一批子二代幼苗。这也是该物种首次在鄂西北实现人工繁育。此前,湖北省荆州、宜昌已实现人工繁育中华鲟。农业农村部调查数据显示,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已由20世纪70年代1万余尾,减至目前不足100尾。人工增殖放流可使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促进中华鲟的有效保护。湖北五合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鲟繁育基地,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规划设计,属于中华鲟的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2014,(12):33-33
<正>2014年10月27日,记者从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了解到,10月中旬启动的2014年度的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曾经参与过往年全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华鲟雌鱼再次成熟并产卵出苗,这在中华鲟人工繁殖历史上尚属首次。据介绍,自2009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6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而2014年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中华鲟对脂肪酸的选择利用,采用国标方法,对野生与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鱼卵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鲟卵细胞中C18:1和C22:6(DHA)脂肪酸的含量高于养殖的中华鲟成熟卵细胞;在相同的养殖环境和投饲策略下,野生中华鲟幼鱼合成或富集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高于养殖的中华鲟幼鱼。研究表明,中华鲟亲鱼在发育过程中对营养素的累积具有差异性,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DHA、EPA和ARA脂肪源,对中华鲟亲鱼性腺发育和幼鱼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继大熊猫之后,中央政府再次向香港赠送国宝级保护动物,选中的就是生长在福建厦门同安汀溪的2尾中华鲟。2008年5月中旬,这2尾幸运的中华鲟将“乘坐”汽车,与北京的3尾中华鲟会合,启程奔赴香港海洋公园的新家,香港将第1次拥有中华鲟!海洋专家介绍说,中华鲟是世界27种鲟鱼之冠,体形硕大威武,长可达4 m多,体重逾0.5 t,厦门海域是中华鲟天然分布区之一,靠近九龙江出海口,符合中华鲟洄游特性。此外,厦门湾海域中华鲟的天敌较少,天然饵料丰富且水温适宜,这些都是适合中华鲟生长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厦门海域出没的中华鲟也呈现增多现象。“不是随便什么中华鲟都能去香港的!”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挑选中华鲟方面也是颇费了一番脑筋。原本国家农业部选定了几尾中华鲟,个头都在2.3 m左右,后来香港渔农部门的官员和专家以及香港海洋公园负责人专程到厦门来看,发现中华鲟个头太大,超过园内的标准,就建议换成小一些的。最后入选的2尾中华鲟,体长都在2 m左右。中华鲟怎么运到香港去?这也是做了十分周密的安排。本来中华鲟是有机会乘飞机的,但是出于安全上的考虑,最后决定用汽车运输,启程时间初步定在5月12日,香港海洋公园方面大约在6月举...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产》2014,(1):29-29
<正>本刊讯2013年12月8日,上海市珍稀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举行。本次放流活动以"中华鲟梦长江口,美丽上海你我他"为主题,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办,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承办。活动共放流中华鲟129尾,胭脂鱼45220尾及松江鲈鱼37500尾。此次放流的中华鲟全为1.5米以上的大中型中华鲟,其中包括野生抢救的大型中华鲟2尾(全长分别为3.3米和2.5米)。为了提高放流物种的野外适应和生存能力,保障放流效果,本次放流活动的  相似文献   

8.
<正>郑跃平(奉献奖)2007年7月,郑跃平进入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工作,成为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的一员。工作6年多来,郑跃平一直驻守在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嘉定和崇明临时基地一线,从事中华鲟驯养和人工繁殖、中华鲟抢救、中华鲟及其它珍稀濒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全人工种群优化和繁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探究中华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B基因的部分遗传信息和遗传变异规律,利用特异性引物MHC IIf和MHC IIr,分别从30尾野生中华鲟个体、29尾中华鲟子一代个体和30尾中华鲟子二代个体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 IIB基因的多肽结合位点(PBR)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168 bp。结果表明,中华鲟野生群体30个样品的95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30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一代群体29个样品的96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38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二代群体30个样品的95个克隆中检测出36条特异序列(单倍型)。单倍型的分布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表明,中华鲟子一代群体的MHC IIB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高,子二代中华鲟群体的MHC IIB基因遗传多样性最低。中华鲟3个群体的非同义替代(dN)与同义替代(dS)比率为1.39、1.48和1.45,非同义替换率均大于同义替换率,表明正向选择可能是中华鲟MHC IIB多态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郝燎原 《中国水产》2016,(11):89-92
正本文通过对青岛水族馆二十多年间饲养中华鲟的经历和几次对中华鲟成体疾病治疗的回顾,总结了中华鲟的水族馆展示和饲养保育技术,中华鲟成体生长发育与盐化的关系,期望为中华鲟的长期大规模饲养管理提供基础研究资料。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dy)隶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有颌上纲、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下纲、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体披五行骨板,形态威猛,个体硕大,扫帚似的歪尾,四条须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标志放流信息的长江口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4—2014 年在长江口水域标志放流中华鲟 12570 尾, 标志回捕中华鲟 24 尾次, 接收 18 枚落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AT)信息。本研究根据标志放流信息, 分析研究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分布于经度跨度 7°, 纬度跨度 9°的长江口水域和东海及黄海海域, 主要聚集分布区为长江口水域和舟山群岛海域; (2)标志放流中华鲟具有显著的降海洄游趋势, 放流后短期滞留在长江口淡水环境, 7 d 后具有进入海洋的行为; (3)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进入海洋后, 其迁移方向会出现随机性, 在迁移过程中具有折返、转向、停滞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对长江口增殖放流的中华鲟标志回捕信息开展研究, 旨在揭示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为中华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溯河性珍稀名贵鱼类,是我国的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根据目前长江口中华鲟资源状况,提出保护中华鲟幼鱼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宣布,经过7年多时间的研究,试验,中华鲟活体产卵技术已趋成熟,这项科研成果对中华鲟种群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据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介绍,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中华鲟洄游产卵季节,经农业部批准,中华鲟研究所从长江里捕捉野生亲鱼进行人工取卵、授精,繁育出幼苗再放入长江。  相似文献   

14.
中华鲟、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鲟属于鲟形目、鲟科鱼类,1983年被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硬骨鱼类之一。为保护与延缓这一古老的自然资源,20世纪70年代重庆长寿湖水产研究所最早成功地进行了中华鲟的采卵孵化;1984年以来,湖北葛州坝中华鲟研究所每年都进行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近年来,中华鲟的商  相似文献   

15.
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在不同流量调度措施下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影响。通过考虑中华鲟生境需求特性建立了中华鲟产卵场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来量化不同的流量调度措施对其产卵场质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实测的中华鲟产卵量和资源量数据来验证和评价物理栖息地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流量决策。结果发现,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曲线与中华鲟的产卵量和资源量变化曲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适宜栖息地面积可以反映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质量;并通过不同流量工况的计算,进行最佳生态流量决策。利用该物理栖息地模型可以有效地量化流量改变对目标物种栖息地质量的影响,为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生态水利调度提供评估和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科技信息     
全人工繁殖"水中大熊猫"首次获成功10月1日上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发布消息,被誉为"水中熊猫"的古老物种——中华鲟全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从此,中华鲟人工繁殖可以不再  相似文献   

17.
中华鲟水族馆驯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1尾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尾中华鲟已全部开口进食,其中有15尾人工繁殖原进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鲟开口进食生鲜饲料,且摄食生鲜饲料的品种越来越多;2005年4~8月,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摄食的饲料数量稳步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中华鲟生长。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等来激动人心的消息:佩戴卫星标记编号为20U0560和20P2232的放流中华鲟,在历经17 d、约1 800 km的旅程后,已游到长江入海口,投入东海的怀抱。这2尾佩戴卫星标记的中华鲟作为"先头部队",已分别于4月22日和23日出现在江阴江段(距入海口200多公里)。"首批卫星标记放流中华鲟游入大海,对三峡集团首次开启的放流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说。4月10日,2021年长江三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举行。这是三峡集团第64次开展中华鲟放流,共放流"子二代"中华鲟1万尾,其中,有16尾不仅佩戴了常规的"身份证"——声呐标、PIT标和T型标,还首次打上了卫星标记。此次放  相似文献   

19.
吴铠 《中国水产》2010,(4):22-22
<正>本刊讯(特约记者吴铠)2010年3月6日08:12,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接到崇明渔民的中华鲟抢救热线,称在佘山岛附近水域进行鳗苗捕捞作业时,误捕到一尾巨型中华鲟,该中华鲟受伤严重,急需救援。鉴于崇明基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产》2017,(9):16-18
吴铠(科普奖) 吴铠,现任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宣教科科长.她十年如一日坚持驻守中华鲟保护第一线,从事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九年来,她爱岗敬业,为中华鲟保护事业做出了贡献.她曾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借助中华鲟抢救、增殖放流、湿地保护等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扩大宣传,上海市民对中华鲟的认知率已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