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旭梅  高旭东  何晶 《玉米科学》2012,20(3):107-110
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低。株高、穗位高、茎粗、叶片数、棒三叶长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在60 000株/hm2密度下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最大;丹3363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丹玉86和丹3363倒伏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肥和密度水平对京单28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密度水平对京单28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施氮225kg/hm2、种植密度75000株/hm2的处理下,京单28能够获得最高产量水平和经济效益。不同施氮量和不同密度对玉米结实性都有较明显的影响,密度的增产效应大于施氮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中等肥力旱地上,以影响玉米产量较大的肥料和密度两个因子为对象研究了晋单29玉米的增产潜力和肥密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该品种抗旱、耐瘠、耐肥、丰产、抗倒。公顷产11250kg左右的肥密优化组合为施氮磷纯养分225-450kg/hm2,氮磷比2:1,密度4.5~5.25万株/hm2。对肥密与产量的关系配置了二元二次效应方程,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肥料>肥×密>密度。  相似文献   

4.
糯玉米自交系、杂交种棒三叶与产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对15个稳定的糯玉米自交系和所组配的杂交组合棒三叶性状、叶面积及单株产量调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无论是自交系还是杂交种,棒三叶中下位叶最长、上位叶最宽,棒三叶叶面积大小差异不大.亲本与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988**r♂=0.990**;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与单株产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996**;6对正反交组合中,母本棒三叶叶面积大的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大,产量高;反交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偏小,产量偏低.在组配组合时,棒三叶叶面积大的作母本,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5.
种植方式、密度、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种植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宽窄行种植;种植密度60 000株/hm2的产量高于45 000株/hm2;施肥增产作用明显,但施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影响肥料效益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玉米黄改骨干系植株性状的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II设计,对玉米生产上常用的5个骨干黄改系的株型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雄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雄穗分枝数与雄穗长、穗位高和棒三叶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雄穗长、雄穗分枝数和穗位高的遗传力较高,适宜在早代选择;株高和棒三叶夹角的遗传力较低,适宜在高代进行选择。黄改系lx9801的株高和雄穗长一般配合力高,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在杂交组合的株高和雄穗长选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浚926和浚928的利用应注意改良其穗位偏高的缺点。自交系昌7-2在株高上的特殊配合力和总配合力效应都较好,雄穗分枝数多,适合作父本;自交系K17的株高特殊配合力方差大,穗位高的总配合力效应小,在降低穗位高方面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辽单系列玉米新杂交种优化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试验所选用的6个辽单系列新杂交种,在试验的适宜栽培密度上差异很大,辽单43、辽单526、辽单129的适宜栽培密度为67 500株/hm2,辽单527的适宜密度为60 000株/hm2;而辽单565、辽单136的适宜栽培密度为60 000株/hm25、2 500株/hm2。在肥料效应试验中,合理的施N肥量在450~600 kg/hm2,过多的施肥量达不到增产的目的,相反造成肥料的浪费,经济效益很低。  相似文献   

8.
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唐兴  屠乃美 《玉米科学》2006,14(4):070-073
在进行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中,利用关联分析法对糯玉米的鲜穗产量与其相关性状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糯玉米鲜穗产量与其相关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穗位高>株高>生育期>穗长>行粒数>棒三叶叶面积>穗粗>穗行数。明确了各相关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棒三叶叶面积与鲜穗产量的关联度大于穗粗、穗行数与鲜穗产量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江苏大丰进行棉花穴盘基质苗的不同密度与肥料运筹互作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密度以30 000株/hm2和一次性基施棉花专用缓控释肥1 650 kg/hm2互作增产效果显著,且节工省本,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0.
为给春小麦养分科学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材料,研究了肥料施用量对小麦不同密度群体籽粒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与群体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低施肥水平下,春小麦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高施肥水平下,产量随群体密度增加出现波动,但均高于低施肥水平的产量。群体密度的增加降低了收获穗数饱和度、穗粒数及籽粒面筋含量,但增加了籽粒容重;施肥量的增加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和面筋含量;群体密度和施肥量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较为复杂,且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调控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CK)为对照,研究南方丘陵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模式(CO:常规施肥+有机肥;CB,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CP:常规施肥+钾肥)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为CO>CP>CB>CK处理,全生育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抽雄期和成熟期CO和CP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CO和CP处理植株根系干重、茎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O处理植株叶干重显著高于对照。CO处理穗长显著高于对照;CP处理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CO、CB和CP处理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9.36%、13.08%和22.10%,增产原因主要是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滴施液体肥对甜玉米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滴灌施肥条件下研究液体肥料对甜玉米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施液体肥料处理甜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株高、茎粗、叶长、叶宽等生长指标明显高于常规灌溉施肥处理;与常规灌溉施肥相比,滴施液体肥可明显提高甜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滴施液体肥处理甜玉米的穗重、穗长、穗粗、百粒重、行粒数、产量、糖度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15.1%、2.1%、8.5%、12.3%、6.8%、10.0%、11.7%。滴灌施用液体肥可明显促进甜玉米的生长,提高养分的累积量,从而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3.
史新海  赵格 《玉米科学》2003,11(2):059-061
通过对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山东省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穗行数、穗长、千粒重、生育期和抗病性.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是,公顷产量、株高和千粒重呈上升趋势,小斑病和大斑病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和生育期的变化则无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4.
2016年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叶龄期刈割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响应。2017年以相对耐密品种郑单958为研究对象,研究增密刈割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叶龄期刈割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随刈割时间的延后对玉米影响越大,表现为抽雄、吐丝时间推迟,郑单958抽雄时间推迟2~8 d,吐丝期推迟3~6 d;先玉335抽雄时间推迟2~8 d,吐丝期推迟4~8 d。株高和穗位高降低,穗位高系数和茎秆长粗比降低。绿叶数目减少,叶面积下降。两个品种单穗重较对照分别降低4.6%~21.7%和1.4%~24.5%,穗粒数3叶龄期刈割最高,其他处理穗粒数较对照降低。产量降低,以3叶期刈割减产幅度最小,5叶期在1叶位刈割基本全部死亡,6叶以后刈割叶位提高至4叶以上但减产幅度较大,且较对照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着刈割密度的增加,产量性状呈下降趋势,产量较对照先降低后增加,密度达到1.08万株/hm~2时,产量与对照相当;密度达到1.2万株/hm~2时,产量较对照提高7.3%,增加密度可弥补刈割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2008~2012年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中,分别抽取晚熟组、中晚熟组、中熟组各一组玉米杂交种对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熟、中晚熟品种产量普遍高于晚熟品种;中熟、中晚熟品种的叶片数普遍低于晚熟品种;玉米产量与行粒数、生育期、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秃尖长显著负相关,与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期、行粒数、株高对产量直接作用达极显著正向作用,穗长对产量达显著正向作用;秃尖长、叶片数、穗位高对产量直接作用达极显著负向作用,雄穗分枝达显著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1,他引:29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不断提高,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子粒长、百粒重和茎粗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出籽率和产量先增加后减小;容重先减小后增加。因此,选择适宜品种并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才能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不同密度下苗期分蘖处理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妍妍  张喆  丰光  王亮  景希强 《玉米科学》2015,23(5):107-111
试验选取当前主栽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丹玉801和丹玉336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密度下分蘖处理对品种根系、株高、穗位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分蘖数量逐渐减少,苗期分蘖对根系的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掰除分蘖能够提升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特别是对玉米苗期株高提升明显,同密度下是否掰除分蘖产量差异不显著。苗期保留分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不同时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我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产量构成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着年代推进逐渐提高,亲本产量与品种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穗粗、单株穗干重、单株粒干重、穗轴粗、子粒长、株高、叶片宽、生育期、百粒重、行数和出籽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穗上叶夹角、雄穗分枝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出籽率、百粒重、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行数等对产量增加直接作用最大;穗粗、密度、穗干重、百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子。种植密度的提高、株型的改善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遮光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遮光和穗期遮光均使玉米叶面积指数L(AI)降低,但粒期遮光则使玉米生育后期LAI下降减缓。遮光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叶片SOD酶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不同时期遮光处理均可导致玉米减产,减产程度为粒遮>穗遮>苗遮。除千粒重和穗粗外,遮光处理对其它穗部性状指标的效应值均达极显著水平。遮光对玉米叶片衰老和产量的效应在不同基因型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选用1950~2010年具有代表性的11个品种,设置4个种植密度,测定株高、穗位高、果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指标的整齐度。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的整齐度明显提高,株高整齐度的提升最为突出。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玉米的群体整齐度下降,现代品种对增密响应更加明显;同等密度条件下,现代品种的群体整齐度均高于早期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性状的整齐度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玉米产量提升过程与品种的群体整齐度同步,株高、穗位高整齐度是最为直观的评价指标,通过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改进提高群体的整齐度是进一步提升产量的技术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