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耳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湖广 《食用菌》2005,27(5):25-26
银耳栽培技术相对而言比其他食用菌难度都大,因为银耳突出的特性是菌丝体由银耳菌丝和伴生菌的香灰菌丝组成,两种菌丝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又有差异;生长周期短,仅有35~40d;且春季湿度大,气温忽高忽低;加上老菇区空间杂菌孢子多,病虫害易发;管理上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失败,栽培老手一年也会出现一、二批失利。因此,就有“银耳生产无常胜将军”之说。笔者根据菇农反映的银耳栽培中所出现的病虫害,进行综合分析,并按照无公害生产的要求提出防治措施,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汉文 《食用菌》1999,21(1):13-14
长期以来,我国银耳制种分离方法上强调“专一性”,也就是银耳菌丝和羽毛状耳友菌丝(又称香灰菌丝)的专一性。分离时,必须在同一耳木或同一袋木屑培养基上,分别获得银耳纯菌丝(包括酵母状分生孢子)和耳友菌丝进行合交。而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耳木或不同木屑培养基获得的两种菌丝,不能随意交合,否则就有失败的可能。因此,这种“专一性”的分离制种方法成了传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食用菌,例如:香菇、猴头、银耳和黑木耳等的菌种,只长2/3瓶,甚至1/2瓶就出现子实体了。于是有一些厂家到处贴广告:出售“早熟丰产菌种”。结果呢?菇农吃尽这些广告的苦头。姑且不论这些厂家是否有意欺骗菇农,但发生这类问题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例如,菌种中出现子实体快慢是什么原因?容易或很快形成子实体是一种好现象还是坏现象?现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从食用菌的生活史来看,双核菌丝渡过漫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银耳制种分离方法上,强调“专一性”。也就是:银耳菌丝和羽毛状耳友菌丝(又称香灰菌丝)的专一性。分离时,必须在同一耳木或同一袋木屑培养基上,分别获得银耳纯菌丝(包括酵母状分生孢子)和耳友菌丝进行合交,而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耳木或不同木屑...  相似文献   

5.
1银耳纯菌丝分离操作技术 单独分离银耳纯菌丝和香灰菌丝,然后进行交合培养的母种,具有适应性好、抗逆力强、朵形美、产量高而稳的优点。可以利用两种菌丝的不同耐旱力,制定银耳纯菌丝分离方法:将新鲜银耳分离材料的基质,通过干燥器逼干,使不耐旱的香灰菌丝先行枯死,进而分离获得耐旱存活的银耳纯菌丝(图1)。  相似文献   

6.
1菌种搅拌由于银耳菌种瓶内银耳菌丝多在菌瓶上部,香灰菌丝多在菌瓶下部,而底部还有部分未长到菌的培养料,所以银耳菌种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拌种。混合均匀的菌种可提高菌袋出耳率,使出耳快。未混合均匀的菌种可能导致接入料袋内的种块没有菌丝(培养料),或只有一种菌丝,或两种菌丝的量不均衡。若接入的菌种块没有菌丝,则菌袋  相似文献   

7.
用孢子分离,基内分离的方法获得纤细的银耳次生菌丝、节饱子和原基银耳次生菌丝还以白毛团,白色谷粒、基内菌丝和绒毛的形成存在。银耳菌丝体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纤维的银耳次生菌丝、基内菌丝、菌龄短的原基组织和绒毛都能与伴生菌混合培养,配制成银耳母种。其中三种形态与伴生菌配制母种未见,只要正确辩识银耳菌丝体的不同形态和菌龄,掌握适宜的条件和技术,不仅简化了银耳的分离方法,而且提高了制作母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银耳菌种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病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汉文 《食用菌》2000,22(3):36-37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分析认为银耳栽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栽培者管理技术上的失误,以及菌种质量的优劣。为此,本所就银耳菌种除了杂菌污染和虫害侵袭之外,针对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的病害作了一些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1病态特征与病理剖析 银耳菌种是一个混合菌丝体结构。即由银耳菌丝和一种称为“耳友菌”或称“伴生菌”的香灰菌丝构成的一个组合体系。这两种菌丝在生理生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银耳菌丝是白色,耳友菌丝前期白色逐渐转为黑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银耳菌丝能直接利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但对纤维素、半纤维素…  相似文献   

9.
银耳在栽培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杨梅霜菌污染,该菌属一种放线菌,其分类未详,菌丝形态见图1。被污染的银耳菌棒接种穴处不产生白毛团或少生白毛团,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为银耳的伴生菌,隶属炭角菌目,炭角菌科,  相似文献   

10.
银耳菌种在培养过程极易衰退,会给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怎样防治银耳菌种早衰?我们的经验是:①菌种在移接过程中要尽量少接一些纯白菌丝,以免过多过早地消耗培养基养分。②培养基中要多加5~10%的麸皮或1~2%的黄豆粉,促使菌丝生长强壮。③选择适合银耳生长的木屑,或适当加入甘蔗渣、花生秆粉等,以满足菌丝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利用同一自然野生银耳耳木上各真菌菌丝之间不同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来逐步淘汰有害菌,获得有益纯净野生香灰菌丝的方法。并与不同银耳菌丝作亲合试验,而获得好的混合银耳菌种,为野生香灰菌丝的驯化及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用征集的野生银耳种源,通过耳木分离获得银耳纯菌丝和伴生菌香灰菌丝进行4组交合,发现其中a5香灰菌丝长势良好,B5银耳菌丝强壮有力,把a5×B5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表现亲和力强、白毛团和香灰菌丝表现良好;而B5×b4同样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而表现不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利用不同野生银耳品种进行非专一性交合,可以选育得到优良银耳菌株。  相似文献   

13.
银耳生产已普及千家万户,是快速致富的好门路,想栽银耳致富,就需要有高产稳产的优质菌种和灵活掌握的科学管理方法。为了使大家栽培银耳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技术作以下介绍: 一、菌种制备银耳菌种的分离方法有:孢子弹射法,迫干提取纯银耳菌丝法,基内混合菌丝分离法等。由于孢子弹射和迫干提取纯菌丝需要与香灰菌丝适量混合培养  相似文献   

14.
目前,研究银耳菌丝的生理特性,大多是用银耳和香灰菌的混合菌丝,很少用单一的纯银耳菌丝。1980~1981年,我们用露地银耳组织分离菌丝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种耳来源:菌种于1979年从上海农科院食菌所引进,次年4月接种在段木上,取采收的银耳做种耳,进行无菌处理后分离。 (二)培养基:①分离培养基,松针汁800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的幼耳发育不良菌棒和同批次棉籽壳为材料,通过棉籽壳的质量检测、菌棒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不同处理的重栽试验,从原料棉籽壳角度探索幼耳停止生长的原因。棉籽壳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棉籽壳营养成分含量均符合《食用菌栽培原料用棉籽壳》标准要求,但通过浮力试验和显微镜观察显示棉籽壳中掺杂泥、沙、石、灰等小颗粒物质和一些蜡状物质,棉绒短而少。通过对菌棒内菌丝分离培养,菌糠浸提液观察,含水量、酶活力等理化指标检测结果均表明幼耳发育不良的菌棒内的菌丝代谢活动受到抑制,这可能是由于棉籽壳质量问题导致菌棒孔隙度降低,造成缺氧,从而抑制了菌丝代谢活动。重栽试验表明幼耳发育不良的菌棒内存在某种有害物质抑制了银耳的生长发育。因此,棉籽壳作为银耳栽培主要原料,质量检测至关重要,其将直接影响银耳的出耳,造成菇农损失,因此原料质量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使银耳优质高产,除在培养条件方面加以充分满足外,应对银耳菌种是否已开始衰弱钝化,加以早期鉴别,这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表明,一株优质高产的银耳菌株,经沿用七年,其银耳菌丝生活力约降低三分之一,羽状菌丝生活力约降低六分之一,生物学效率大约降低五分之一。这说明防止银耳菌种衰弱钝化非常重要。一、银耳菌种衰弱钝化的表现:银耳菌种衰弱钝化的主要表现是羽状菌丝发生生理性萎缩,生长速度明显变慢,银耳菌丝萌发时间明显延迟,菌丝发黄且生长稀疏,银耳  相似文献   

17.
银耳及香灰菌为互生菌。香灰菌将木材中不易被银耳利用的物质分解,为银耳的生育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一般银耳菌丝的分离是采用耳木分离法,分离到的菌种难以确保为纯银耳菌丝,是非银耳及耳友的混合菌丝。我们采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进一步分离,得到由单个银耳及香灰菌原生质体萌发形成的纯菌丝。  相似文献   

18.
古田县是银耳之乡,在银耳生产中因遭螨的为害,每年损失达200多万元,其中银耳菌种带螨是造成损失的一个重要方面。银耳菌种带螨除直接取食银耳菌丝,破坏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的比例之外,还传播霉菌。由于银耳栽培是密闭式的,一旦害螨侵入菌种,带螨的菌种接入栽培袋,害螨与银耳菌丝混合生长,给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摸清银耳菌种中螨的来源及其种类,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无螨银耳菌种方法非常必要。笔者在古田县一些制菌专业户的配合下,进行了无螨银耳菌种制作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所用的材料及器具有:小型吸尘器,塔式分离器,手提扩大镜,灭螨剂4号,以及常规制作银耳菌种所需材料  相似文献   

19.
伊建东  黄茂富 《食用菌》2009,31(4):65-66
银耳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祖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良药之一。在银耳栽培过程中,困扰广大菇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银耳的病虫害,且常是多种因素共同所致。因此,分析银耳病虫害发生的各种因素对于生产中指导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银耳一旦出现畸形,如变色、僵耳、小耳等,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所以,防止银耳出现畸形,是银耳人工栽培的重要课题。现就银耳发生畸形的原因及防治办法谈点浅见。(一)菌种衰退银耳菌种对条件要求比较苛刻,极易在培养过程中衰退并出现畸形或不出耳现象。防治的办法主要有:①银耳菌几乎不能自行制造养料,一定要借助香灰菌(羽毛状菌丝)分解作用。但香灰菌接种量宜少,以免过早地消耗培养基养料。②在培养基中,除适当加入甘蔗渣外,最好比常规配料多加5~10%的麸皮或1~2%的黄豆粉,以确保充足的营养。另外如能添加一定量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则效果更好。③选择适合银耳生长的木屑。据上海农科院试验,除含有松脂、醚等杀菌物质的针叶树(如松、柏、杉)和有芳香油的樟科植物外,其它树木均可,但以青杠、枫树、角杨等为好。④菌种培养10天后,要及时放在18~20℃的干燥环境中保存,抑制菌丝继续旺盛生长,以保持活力。⑤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45~50%,培养基要装紧,以减少通气量,使菌丝缓慢健壮生长。⑥菌种应每隔2~3个月复壮一次。银耳一旦出现畸形,如变色、僵耳、小耳等,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所以,防止银耳出现畸形,是银耳人工栽培的重要课题。现就银耳发生畸形的原因及防治办法谈点浅见。(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