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杉木地理种源矿质分析及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杉木地理种源间矿质元素(杉木种源针叶灰分中氮、钾、铁、磷、钙、钩等元素百分含量)代谢的差异,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作为选择优良种源的科学依据。试验测定结果:生长快的种源钾含量高于生长慢的种源,钾、铁两元素百分含量高值区和杉木生长好的中心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为后期特用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对所收集保存的8个种源辣木嫩叶的钙、钾、铁、硒、维生素C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参试辣木种源的嫩叶营养成分含量变幅比较大,钙、钾、铁等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变幅分别为403~1 120 mg/kg、249~280 mg/kg、12.3~36.1 mg/kg,其中201502LAO钙元素含量最高,201504ALG钾元素含量最高、201508CHN铁元素含量最高;参试种源的硒元素含量在0.026~0.32 mg/kg之间,达到广西地方标准富硒蔬菜水平;201503MYA维生素C含量最高(220 mg/100g),201508CHN蛋白质含量最高(8.23%)。8个不同辣木种源的嫩叶营养成分含量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江西林业科技》1994,(3):53-60
介绍了1977年和1980年在湖北省13个试验点进行的杉木地理种源选择试验结果,通过9年生和6年生两次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侧枝、冠幅、结实与抗寒性等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种源生长与环境与作明显,杉木种源生长幼龄阶段的失次相关性强,采用多变量座标综合评定法,为湖北省五大杉木造林区分别选出了相应的优良种源,其中绵屏,邻水,江华、那坡四个种源在湖北大多数地区表现优良,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1976及1979年在杉木全分布区内分别收集杉木代表性种源21个及58个,在杉木造林不同生态区的2及5个试点上进行田间试验。根据6-9年生的试验观测得出杉木存在广泛的地理变异,种源间生长差异非常显著。优、劣种源类群间生长差异达2倍以上。为云南各杉木造林区选出了2-3个较佳种源,选择增益达14%-55%。  相似文献   

5.
麻楝地理种源苗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从国内外收集的13个麻楝地理种源的苗期生长研究和苗期主要养分元素氮(N)、磷(P)、钾(K)和硼(B)的含量分析,揭示了13个麻楝地理种源在澄迈林场的苗期生长特点:来自马来西亚的20124号种源高生长最快,泰国的20121号种源次之,第三是老挝的20086号种源,且这三个种源的地径生长速度也较快。从苗期生长情况看,这三个种源可以作为今后麻楝引种的主要对象。麻楝苗期树高生长速度与其叶片中P、K、B的含量关系显著,且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1977年和1980年在湖北省13个试验点进行的杉木地理种源选择试验结果。通过9年生和6年生两次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侧枝、冠幅、结实与抗寒性等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种源生长与环境互作明显,杉木种源生长幼龄阶段与速生阶段的秩次相关性强。采用多变量痤标综合评定法,为湖北省五大杉木造林区分别选出了相应的优良种源,其中锦屏、邻水、江华、那坡四个种源在湖北大多数地区表现优良,适应性较宽。优良种源材积的选择效益为39.7%-134.5%。  相似文献   

7.
《江西林业科技》1994,(3):83-91,127
1976及1979年在杉木全分布区内分别收集杉木代表性种源21个及58个,在杉木造林不同生态区的2及5个试点上进行田间试验,根据6-9年生的试验观测得出杉木存在广泛的地理变异,种源间生长差异非常显著,优,劣种源类群间生长差异达2倍以上,为云南各杉木造林区选出了2-3个较佳种源,选择增益达14-55%。  相似文献   

8.
对49个杉木地理种源进行了生长发育及种源选择的研究。初步摸清了杉木在河南的变异规律。通过统计分析,用综合评定法评选出6个适宜河南生长的优良种源,优良种源的树高、材积分别比本省对照种源大11.3%和30%,增产效果明显。同时为河南杉木造林区提出调种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句容林场杉木连作障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养分角度对江苏句容林场二荏杉木林生长退化作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二在杉木叶中叶绿素、氮、钾含量仅分别约为头茬的50%,78%,60%,连作障碍明显。二荏杉木林退化直接原因可能是体内缺氮、钾所致。同龄不同茬数杉木林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江西林业科技》1994,(3):69-74
两次全分布区种源试验证明,杉木种源千粒重,发芽率、苗期及幼林期生长差异显著;生长性状与产地纬度呈现纬向渐变的趋势,根据种源主要性状变异,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把广西参试的29个种源划成桂东北、桂北、桂西北和桂东南三个地理种群和种源区,以生长指标为主,选出广西各杉木造林区优良种源,如融水,融安,三江,那坡,金秀,隆林,贺县,锦屏,三都,从江、大田等,平均材积实际增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两次全分布区种源试验证明,杉木种源千粒重、发芽率、苗期及幼林期生长差异显著;生长性状与产地纬度呈现纬向渐变的趋势。根据种源主要性状变异,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把广西参试的29个种源划成桂东源、桂北、桂西北和桂东南三个地理种群和种源区。以生长指标为主,选出广西各杉木造林区优良种源,如融水、融安、三江、那坡、金秀、隆林、贺县、锦屏、三都、从江、大田等,平均材积实际增益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的杉木地理种源生长状况的差异,筛选适宜于试验区发展的杉木优良种源,促进杉木种源水平的长期遗传改良。[方法]利用1981年营造的杉木种源试验林在5、10、31年生时的测定材料,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参数变异规律,利用早晚相关和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林龄的杉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31年生时最大种源的各性状值较最小种源的各性状分别高75.86%,48.55%,263.76%;杉木在种源间的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以纬向变异为主,由南向北,杉木的生长量先增大后减小,即我国西南和东南部种源生长较好。参试杉木种源不同林龄时各性状的遗传力为0.750~0.875,说明各性状受较高水平的遗传控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不同林龄间表型相关和秩相关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认为杉木早期选择宜在10年生左右;从16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29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大部分种源来自福建省,还包含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的种源,其中,生长最好的是福建崇安、顺昌、尤溪等福建北部种源,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23.21%~31.45%、15.60%~20.19%、59.94%~89.97%。[结论]早期选择的年龄对缩短杉木育种周期影响明显,在10年生选择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从31年生杉木成熟林中选择出的29个优良种源较当地种源有较大增幅,适宜在江西省及周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江西林业科技》1994,(3):18-22
对49个杉木地理种源进行了生长发育及种源选择的研究。初步摸清了杉木在河南的变异规律,通过统计分析,用综合评定法评选出6个适宜河南生长的优良种源,优良源的树高,材积分别比本省对照种源大11.3%和30%,增产效果明显,同时为河南杉木造林区提出调种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33年生杉木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杉木种源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对早期选择的效果进行检验,确定杉木种源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并为试验区选择适生的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在广西柳州营造的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参试种源为199个,在5、6、8、12和33年生时测定每木胸径和树高,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趋势面技术分析杉木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早晚相关确定早期选择的林龄范围,利用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生长时期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 01);参试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力达到0. 35~0. 76,随着林龄的增长,各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杉木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胸径和树高生长地理变异模式均表现为双向渐变,经度方向呈现不显著的正向变异,纬度方向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变幅较大;种源早期选择的研究表明在6~12年生时选择能包含决选69%~74%的种源;从19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42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24. 04cm、15. 31 m和0. 31 m3,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增加15. 70%、11. 13%、40. 17%,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0. 36%、8. 66%和31. 65%。【结论】杉木种源在不同林龄生长差异极显著,且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早期选择在6~12年生时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42个生长优良的杉木种源被选择出来,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有较大生长增幅,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造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杉木种源胸径生长地理变异的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陈伯望  洪菊生 《林业科学》1995,31(2):110-115
运用趋势面分析的方法,对全国杉木种源试验55个试点的43个共同种源的生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次傅里叶趋势面比多项式趋势面更能反映种源的地理变异,清晰地区划出了以湘黔桂交界地区、闽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为中心的三个杉木高产种源地区和以江浙皖沿海地区、陕豫鄂交界地区和滇西地区为代表的杉木低产区域,减少人为影响,为种源区划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为对比杉木不同种源在瘠薄土壤生长状况,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福建省光泽华侨国有林场、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福建省邵武卫闽国有林场6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1 a生杉木第3代种子园实生裸根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方法,土壤来自杉木林分40~60cm深的土壤,在盆栽1年分别测定不同种源苗高和地径,结果表明:洋口种源、尤溪种源和官庄种源,相对6个种源苗高生长总数平均值分别增长了5.7%、5.6%和4.1%;官庄种源和洋口种源,相对6个种源地径生长总数平均值分别增长了11.0%和0.8%。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个杉木不同种源分为3个类群,A类群是尤溪种源、洋口种源和官庄种源具有较高的苗高和较粗的地径,在低养分土壤生长较快;B类群是华侨种源和卫闽种源在低养分土壤生长中等;C类群是将乐种源在低养分土壤中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17.
包容林场杉木连作障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养分角度对江苏句容林场二荏杉木林生长退化作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二荏杉木叶中叶绿素,氮,钾含量仅分别约为头荏的505,78%,60%,连作障碍明显。二荏杉木林退化直接原因可能是体内缺氮,钾所致。同龄不同荏数杉木林土壤养量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在生产实践中可发现到,不同种源营造的杉木林分,生长差别悬殊;一些小规模的杉木种源试验结果也显示出进行杉木种源选择的增产潜力。我县在1973年冬便开始进行了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初步确定了几个适于本县生长的优良杉木种源,乐昌杉种是其中之一。1976年以来,我县杉种又作为试验种之一,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该试验经过几年较系统的试验比较,已于1985年底初步综合评选出了一批我国南岭山地的杉木优良种源,其中我县的杉种也是有较明显增产效益的优良种源之一。一、九省杉木种源在乐昌的生长评定(一)试验情况1973年冬,搜集了湖南江华、会同,广东乐昌(大源茅坪),贵州天柱,浙江丽水,广西融水,福建莱州,江苏宜兴、江西赣州,四川德昌等九省十个产地的杉木种子,在乐昌县大源区进行了地理种源试验。试验点位于北纬25°,东经113°,海拔高700m,最低气温-2—5℃,最高气温30—  相似文献   

19.
矿质肥料对杉木苗生理和根际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施用矿质肥料后杉木苗的生理指标及根际土壤化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①明显增加了杉木苗的生物量,其中氮磷钾混施效果最好,单施氮肥茎叶生物量增加明显,但根/冠下降;磷钾混施根/冠增大,但对茎叶生长作用不明显。②氮磷钾混施和单施氮极大地提高了叶子叶绿素含量。③明显降低了苗木根际土壤的pH,还造成了水解氮、交换性钾和速效磷的根际亏缺,同时提高了根际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吴悬太湖孤山丘陵进行的55个产地杉木种源造林试验表明,种源间生长性状、抗性、适应状的显著的差异。种源选择增产效果显著。11年生时,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福建南平,四川洪雅、荣径,广乐昌、广西那坡、浦化、信宜等种源丰产性好,适应性、抗性较强,小径材材积比本对照杉木增加41.16~31.3%,可发地营造杉木短轮伐(12-15年)小径材建材林造用。广西融水种源丰产性最佳,适应性强,是应推广应用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