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是近年来研究成功的治螟新技术,杀虫效果好,残效长,配制方法容易掌握,已成为我国玉米螟防治上切实可行的措施,不少地方已大面积推广。有些地方反映:制造颗粒剂的颗粒截体必须通过两道筛,手续较费事,要求改进过筛工具。河北省交河县所创造的“双层颗粒剂筛”解决了这一问题。经我们仿造试用,证实性能确实  相似文献   

2.
杀螟灵1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邱国柱,邵柏华(辽宁新民市植保站,100300)新民市历年种植玉米100万亩左右,受玉米螟的危害较大,尤以第一代更为严重。我们曾在1990~1993年应用沈阳农业大学生产的杀螟灵1号颗粒剂防治一代玉米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适...  相似文献   

3.
经1979—1982年小区试验,用颗粒剂点施器将3%1605颗粒剂施入玉米、高粱心叶内防治玉米螟获得成功后,1983—1984年被正式列为辽宁省玉米螟综合防治开发试验研究项目之一。两年来累计开发面积16.19万亩。防治玉米螟效果平均为90.14%,兼治玉米蚜虫效果平均为97.81%。据1984年7月试验点调查,兼治二代粘虫效果平均为99.29%,取得了一次施药防治3种害虫的理想效果。 该剂型已于1985年1月在徐州由化工部召开的技术鉴定会上通过,认为是目前国内取代有机氯农药的一个较好剂型。  相似文献   

4.
湖州市是全国蚕桑重点产区。为控制近几年猖獗回升的水稻三化螟和保障蚕桑生产安全,1987年起引进5%杀虫双颗粒剂作治螟效果试验并已大面积示范推广。 1988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亩用5%杀虫双颗粒剂1kg,于卵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连晚秧田二代三化螟,保苗效果89.92%;而50%甲胺磷乳油100ml只有49.62%;杀虫双防治连晚大田三代三化螟的保苗效果93.75%,兼治稻纵卷叶螟效果100%。50%甲胺磷乳油100ml用药2次的保苗效果75%,用药1次的40.63%。大田示范每亩用5%杀虫双颗粒剂1kg,孵化高峰期防治对早稻一代三化螟的保苗效果98.13%,50%甲胺磷乳油100ml42.06%;5%杀虫双颗粒剂1.5kg,孵化高峰期防治连晚三代三化螟枯心效果96.79%,防治白穗效果95%,殘效期长达15天以上,而用50%甲胺磷乳油100ml 2次的防枯心效果58.57%,防白穗效果46%。  相似文献   

5.
会议简讯     
广东省生物防治实验站于九月10~12日在番禹县召开《广东省赤眼蜂应用座谈会》邀请省内主要生防站、省级有关生防科研单位及部份县、区应用部门代表共30人出席会议。一九八五年广东全省使用赤眼蜂防治蔗螟面积共16万亩(折112万亩次)。破历史记录,实践情况,基本良好,受到欢迎。由干部分生防站大规模繁蜂经验不足,以及受  相似文献   

6.
防治玉米螟最好在心叶末期,撒施残效期长的颗粒剂。在目前使用的颗粒剂中以呋喃丹颗粒剂和杀螟粒颗粒剂效果为最佳。呋喃丹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比较贵;而杀螟粒剂具有药效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杀螟粒”颗粒剂是用乙基对硫磷原油,以砂为载体,配添加粘结剂、湿润剂、吸附剂等,用包衣的方法加工而成。产品为灰褐色颗粒状,使用方便,残效期长。 使用方法:对春玉米或夏玉米均可采用心叶末期一次施药(螟卵孵化初期)。施药时,用手或点施器,将颗粒直接撒入心叶内(即喇叭口内)。施药量因地区及虫害轻重略有差别,每株1克左右,每亩5市斤左右。施药的时间和部位,对药效影响很大,应严格掌握,力求每株用药量均匀。  相似文献   

7.
《植物保护》1963,1(1):4-7
7、8、9三个月,正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广泛开展药剂治螟的季节,怎样在实践中具体掌握虫情、结合苗清,划分防治对象田,决定施药的适期和次数等,以便经济有效地使用农药,是防治稻螟的一项重要问题。现将农业部水稻螟虫防治技术训练班总结的各地药剂治螟经验,介绍在本期,希望稻区的读者们,因地制宜地研究和运用这些经验,狠抓治螟工作,夺取今年水稻的丰收。  相似文献   

8.
余乾能 《植物保护》1965,3(4):126-126
药剂治螟,是当前防治螟害的重要措施之一。药剂治螟应以毒杀蚁螟为主,结合苗情进行施药,并应“狠抓一、三代,挑治二、四代”的防治策略,抚州平原地区的资料表明:近年来由于狠抓了第三代的三化螟防治,不但大大减轻了当代的为害,而且使第四代的发生量直线下降(其下降的幅度与第三代防治好坏有关)。第四代发生量减少了,防治面积  相似文献   

9.
防治玉米螟的乳化沥青颗粒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玉米螟组,1973年在商丘地区基点期间,与虞城、商丘两县农业局协作,经过室内、田间试验,研制成功“四号A型0.6%666乳化沥青包衣颗粒剂”,为推广剂型。从1977年至今,由虞城县城郊、稍岗两公社土法生产138.5万斤,大面积防治达15万亩次。由于效果接近0.5%1605颗粒剂,药源充足,成本较低,深受欢迎。此项成果于1980年被评为商丘地区一等奖。现介绍主要方法,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0.
象山县二化螟对杀虫双的抗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出现 ,抗性程度逐年提高 ,至1999年抗性测定结果达到243倍 ,属高抗水平级 ,故治螟药剂杀虫双逐步被三唑磷所取代。由于单一药剂使用多年 ,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也已经产生 ,局部地区抗性严重 ,如地处象山县南部的高塘岛乡 ,抗性最为严重 ,经1999年抗性测定 ,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已达108倍 ,属高抗水平级。为了解决螟害问题 ,特在2000年春引进台州菲尔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25%万螟灵乳油防治1代二化螟 ,进行边试验边推广 ,凡应用万螟灵的田块均取得较理想的防治效…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加兴地区系我国毛竹重点产区之一。1970年突然暴发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为害毛竹。1972年以来,日趋严重。据1976年加兴地区的安吉、长兴、吴兴、德清四个县统计,被害毛竹达40万亩,当年新竹枯死250万株。竹织叶野螟,群众称为“竹螟”、“竹苞虫”。此外,本区尚有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相似文献   

12.
玉米田外防治玉米螟的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蕴生  张荣 《植物保护》1983,9(3):35-35
辽、吉、黑和内蒙等地区玉米螟一年1—2代,以第一代为害,对玉米产量损失最大。因此,控制第一代十分重要。一般的作法均在玉米田内进行治螟(处理越冬寄主除外)。近年来玉米的播种面积增大,如一些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占40%以上,这样给在玉米田内施用颗粒剂等措施带来了许多困难,用药量及耗资均增大。可考虑利用玉米螟成虫白天基本不在玉米田,而躲藏在附近麦田和田边高大杂草丛中的习性,消灭成虫,是值得研究的治螟途径。  相似文献   

13.
《植物保护学报》1966,5(1):35-40
湖北省黃崗专区四个县,由于掌握了稻螟的发生規律,重視防治策略,因此取得了治螟的主动权,在大面积上获得了成效,螟害率压到1%以下。在防治技术方面,也有所創造,有所前进,例如开展群众性的“两查、两定”测报方法,以虫情配合苗情,确定施苗时間和次数;在施药方法上,創造了“分廂小桶泼浇法”,不但节省用药量,提高工效,而且提高了防治质量。这些經驗值得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玉米螟对E—605抗药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在我国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常造成玉米的严重减产。河南商丘地区用我所玉米螟组1973年首倡的E—605颗粒剂治螟,已有12年之久,玉米螟对该药敏感水平的变动情况、有无抗药性产生、以及生产上可否继续使用等问题需明确。现将1985年初步测试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江西丰城、江苏南通等县病虫测报站,试验“六六六颗粒剂”防治水稻螟虫,取得一些结果,初步看出:颗粒剂防治枯心残效期较长,可以省药、省工。但是,它与毒土的作用比较如何,以及颗粒剂的大小、用量、施药时间等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螟卵啮小蜂中间寄主——莎草螟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螟卵啮小蜂是防治水稻三化螟的一种寄生蜂。多年来,由于中间寄主未解决,还没有应用到大田生产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于1973年进行了螟卵啮小蜂自然寄主的调查,6月份在玉林县发现硕大莎草(Scirpus qrossus L.f.)上的硕大莎草螟(暂定名,待鉴定)卵有螟卵啮小蜂寄生。1974年在室外小池栽种的莎草上接种饲养获得成功,为人工繁殖螟卵啮小蜂防治水稻三化螟,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现将研究初步  相似文献   

17.
詹金庭  李耀华 《植物保护》1965,3(4):129-131
六六六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已经肯定。对水稻三化螟的防治效果如何?目前资料还较少。1964年江西省农业厅拨给丰城县6%六六六颗粒剂(系北京农药厂产品)100市斤,在丰城县段潭公社红星大队排前一、二生产队和段潭一、二生产队,于第三、四代三化螟为害一、二季晚稻时,进行度验。  相似文献   

18.
《植物保护学报》1966,5(1):27-33
水稻螟虫为重庆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常年螟害率5%左右。随着双季稻的发展,各代稻螟的种类組成有显著变化,第一、二代以二化螟为主;第三代以三化螟占绝对优势,为三代多发型。近年来由于春季气温比常年高,越冬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越冬虫源多,耕作制改变,有利于发生量的积累,因此二化螟和大螟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本地螟害的新問題。越冬基数和以后各代的数量关系,受各稻型的面积比例和防治等情况的影响。各代发育进度不整齐主要受越冬場所、小气候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响,这些都是防治次数和时期的依据。防治本地区稻螟,宜采用“压低越冬基数,調整水稻布局,栽培防螟和药剂治螟相結合”的策略。药剂防治应因地制宜,挑治一、二代,狠治三代,少治或不治第四代。  相似文献   

19.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鉴定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抗螟品种是开展玉米螟综合防治研究的重要方面。这种利用玉米本身抗性治螟措施可减少农药的施用、降低成本、易于推广普及、有利于天敌繁衍。利用抗虫品种治虫,既可同化防配合,也可同生防等措施协调。在玉米面积大、劳力缺的地方、发生较轻的年度、种植抗螟品种,就能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20.
1990—1991年我们在盖县熊岳镇望儿山村进行了一次心叶施药,控制高粱生育期发生的二代粘虫、玉米螟、玉米蚜虫和高粱蚜虫4种害虫的防治研究,获得了可喜效果。其中亩施3%呋喃丹颗粒剂1公斤,防治二代粘虫效果达98.63%-100%;对后来相继发生的玉米螟兼治效果为83%-97%;玉米蚜虫兼治效果为96.95%;高粱蚜虫,在百株蚜量达50—70万头时,兼治效果为98.02%-99.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