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温差、日长差的出穗日数对比和高温短日下出穗日数为指标,鉴定水稻光温特性。结果表明:闽恢3301配制的Ⅱ优3301、特优3301、闽优3301、天优3301等4个杂交稻品种的感温性弱(2级)、感光性中偏低(4级)、基本营养生长期长(9级);其中,Ⅱ优3301和特优3301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略长,感光性略弱;闽优3301和天优3301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略短,感光性略强;Ⅱ优3301比特优3301,闽优3301比天优3301,感温性和感光性又略强。4个品种在福建省水稻安全生长季栽培,除在闽南作双季晚稻栽培外,光敏期日长13.0~13.8 h,自然日长不会引发显著提早抽穗或延迟抽穗,气温成为制约生育期的主要气候因素。当平均气温提高1℃,播种至幼穗分化期缩短4.6~5.3 d,播种至抽穗期缩短6.1~7.1 d,全生长期缩短8.7~9.7 d。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对水稻的感光性、基础营养生长期、感温性与出穗日数的关系用回归分析法作了研究。感光性愈强,出穗日数愈多,出穗日数的变异率愈大。基础营养生长期愈长,出穗日数愈多,但出穗日数的变异率愈小。感温性对出穗日数及其变异率的影响居中。在复杂的水稻生育期现象中遵循以下两条法则:1.两性一期的级别愈高,平均生育期愈长,品种的适应范围愈窄;2.基础营养生长期愈长,生育期愈稳定,感光性和感温性愈强,生育期愈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对日长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3个小麦品种于人工控光和广州自然光5级日长下,先后于1985年和1987年年份两年共7期播种,盆栽和田间试验结合,结果表明冬性品种有严生格的出穗临界日长,但日长变化对出穗迟早影响极微;春性和半冬性品种未发现有出穗临界日长,但长日出穗促进率大,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出穗的光温联应方程为y=a-b1x1-b2x2,即出穗日数随日长增长温度升高而缩短,但华南春性品种出穗受日长影响大于受温度影响,而四川、 宁夏春性及山东半冬性品种3受温度影响则甚于受日长的影响,冬性品种方程为y=a-b1x1 b2x2,即出穗日数随日长随长而缩短,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影响较日长影响大,文章还探讨了日长结合温度对小麦生育期、穗粒性状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琼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85-690
以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为材料,在大田中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天优330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显著.移栽密度主要影响穗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多,穗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在建阳及闽西北地区,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的适宜播期为5月20~30日,适宜栽插密度为25.0万丛·hm-2,在此条件下可形成足够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杂交稻天优3301再生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天优3301再生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调控途径,2007、2008年在福建省尤溪县设置分期播栽试验,调查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天优3301从头季播种至再生季抽穗的积温为4000℃;早播早栽田头季显著延长营养生长期,结实期与光温高值期重合,再生季在安全齐穗期前抽穗,有利于建成多穗大穗、高结实率的群体;早播早栽田决定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穗数和每穗粒数,二者对产量提升的贡献率合占95%以上,其中头季以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最高,再生季以穗数对增产的贡献率最高;迟栽迟播田头季结实期寡照,再生季花期和结实期遇冷害频繁,最终结实率低限制了高产。天优3301作再生稻栽培,宜早播早栽、适当密植;头季高产须在形成足额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再生季高产的关键是促进腋芽萌发,形成比头季多70%~100%的穗数。  相似文献   

6.
对早播迟栽中稻的穗数、生育期及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的播期、品种及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早播迟栽比迟播早栽大田生长期长24d,延长水稻的营养生长时间,故而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大豆品种山宁16号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宁16号为试材,研究播期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延迟其出苗至初花日数(生育前期日数)缩短,开花至生理成熟日数(生育后期日数)差异不大,生育期结构增大;晚播缩短大豆营养生长期,株高、底荚高和主茎节数均降低;随播期推迟该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虽有增加,但单株粒重、百粒重降低较多,其影响大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加的影响;晚播不利于大豆的鼓粒及产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穗增重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京分期播种分析了两系法杂交籼稻两优培九的穗增重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两优培九的穗终极质量为 5.17~5.64 g,为重穗型杂交稻;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穗增重速率由快变慢出现的时间较迟,穗重的快速增加期长达19.1~25.5 d,比其他播期长8.3~10.6 d.穗增重需要的总天数与生长期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穗生长期平均温度低,则总生长时间缩短.穗重周增量与平均温度及最低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以4月30日至5月10日播种对两优培九穗重较有利,穗增重速率下降时间较迟,能保持较长的活跃增重期,最终能达到较高的穗重.对于迟播的两优培九,在栽培管理上尤其要注意延迟后期的生理衰老,以延长活跃增重期.  相似文献   

9.
<正>在水稻上通常把种子萌发到水稻新的种子产生为水稻的一个生育周期,即生育期。生育期可分为幼苗期,返青期、分蘖期、长穗期(穗分化期),结实期。一般幼苗期在秧田已完成,移栽后缓苗成活的这段时间叫返青期,返青后就开始分蘖(有的在秧田已开始分蘖),就开始穗分化(拔节),在幼穗分化以前,是长根、茎、叶为主的为营养生长期,穗分化到成熟是长穗,花、籽粒等为主的生殖生长期。一、幼苗期:是种子萌发到三叶期这个阶段,一般又分  相似文献   

10.
以杂交粳稻春优84为材料,通过播种期(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6月9日、6月19日)、秧龄(20,25,30,35,40 d)和氮肥(1500,1875,2250,2625,3000 kg N·hm-2 5个氮素水平)多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移栽秧龄和氮素施用量对春优84各生育期干物质累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 春优84随着播种期的推迟生育进程相应推迟,生育期缩短,在5月10日播期产量最高,随着播种期推迟减产幅度加大;春优84在20 d秧龄产量最高,秧龄超过25 d产量显著下降,秧龄增加会降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导致产量降低。春优84的秧龄弹性较大,可作为连作晚稻种植的潜力;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春优84成熟期干物质在穗部的分配比例,施氮量过多导致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下降,产量降低。春优84在金华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10—20日,适期早播有利于产量提高,移栽秧龄以20~25 d为宜,超过25 d产量减产明显,最佳施氮量为2625 kg N·hm-2,过量施氮容易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11.
钮翠绿叶面肥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优1128、天优3301及Ⅱ优3301为材料,研究了钮翠绿叶面肥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能显著提高超级早稻产量,影响的效果与品种有关,两优1128、天优3301及Ⅱ优3301分别提高了12.16%、11.86%和11.66%,增产主要原因在于喷施叶面肥,提高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累积量、单茎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LAI)及协调库源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天优3301的特征特性及作烟后稻的产量表现,并总结其作烟后稻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种植再生稻可以省工、省种、省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鉴定筛选优良的再生稻新品种,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1个再生稻品种头季稻及再生季稻的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Ⅱ优航1号的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均最大,是目前最理想的再生稻品种;其次是天优3301和Ⅱ优明86;Ⅱ优1273、谷优明占和天优673这3个品种的加权关联度也较大,均超过对照品种汕优63,也适宜做再生稻种植;江优明62与两优航2号的关联度较小,说明与目标品种相差甚远,不是理想的再生稻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态区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区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品种及其适宜播期的科学区划布局提供初步理论依据。【方法】苏南太湖稻区常熟(N 31.4°)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为材料,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N 32.3°)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为材料,苏北淮北稻区东海(N 34.5°)以早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推迟,生育期明显缩短,总体表现为播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6 d左右。同一品种类型,随纬度的升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逐渐延迟,生育期依次变长。同一试验点,随播期的推迟一般晚粳品种较中粳品种生育期天数缩短略多。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期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变化范围为2-24 d,生殖生长阶段则相对稳定,变化范围仅为-2-1 d。各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表现出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其差异主要源于抽穗前积温与光照时数的不同,其中尤以拔节前的差异最为明显,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一试验点,各类型品种间生育期的积温与光照时数均表现为晚粳品种大于中粳品种;同一类型品种,随试验点纬度升高,积温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光照时数除杂交品种以外均呈依次增加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温光利用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播种至抽穗阶段和生育期的天数随积温的升高而线性增加,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而线性减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天数随积温的升高或日照时数的增加不同处理间表现不尽一致。【结论】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的利用有较大的影响。据此,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直播适宜布局范围进行了初步区划,并综合分析后给出其能够安全成熟的可能播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空气温度对水稻生长影响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96~2006年水稻生长发育资料和同期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借助一元非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建立了水稻播种至三叶期、移栽至分蘖期、分蘖至抽穗期的生长速度、有效分蘖及孕穗至抽穗所需日数与日平均气温关系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对水稻有关发育期生长所需的空气温度作了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陈林  王芬  费永成  亢继林  荣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48-18450
[目的]分析播期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成都市水稻进行不同播期试验,研究了播期气象条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水稻齐穗前的日照时数对实粒数影响显著,特别是齐穗前5 d的日照时数影响程度达极显著水平,齐穗后5d内的温度和降水量对实粒数影响显著。在作用于产量的各性状中,主要因子是有效穗数和空秕率。[结论]成都市水稻安全播种期可适当提前至3月27日前后,使水稻成熟收获期能够提前至8月下旬,从而使灌浆成熟期避开或少受秋绵雨天气危害。  相似文献   

17.
南宁市2009年早造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快广西南宁市水稻新品种引进和推广步伐,2009年早造以特优63为对照,对14个已通过国家或外省审定的水稻新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天优3301、Z优272、泸优5648、特优923、两优036等5个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比对照增产3.03%~9.99%;新香527、德香4103、Q优2号3个品种与对照相比增产幅度较小,为0.07%~1.00%,但米质和综合性状较对照品种好,这8个品种均可在南宁市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引种,其余品种可继续进行种植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