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益农 《种业导刊》2009,(1):24-24
硼肥是影响油菜开花泌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油菜的定期缺硼试验(与全生育期供硼的正常产量相比)表明,苗期缺硼,减产9.3%,薹期缺硼,减产46.3%;花期缺硼,减产55.5%;结角期缺硼,减产46.3%。苗期影响较小,生殖生长期影响较大,尤以花期较明显。苗期和薹期喷施硼肥是两次关键时期,通过常规施用英国CMI有限公司生产的红A硼TM后,苗期、花期长势良好,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2.
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研究目的】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南方稻区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7-2008年在连续两年双季稻免耕抛栽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翻耕抛栽处理为对照,探讨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免耕两年以后,免耕水稻产量低于翻耕处理,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随着稻田免耕时间的延长,土壤物理性状变差,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免耕稻田的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提高翻耕处理土壤养分的效果更明显;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总量免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免耕土壤细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减少,施用有机肥后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均有所增加。【结论】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提高水稻产量,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缓解长期免耕导致的土壤板结,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改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3.
曾川 《中国种业》2018,(10):70-71
通过在稻田免耕条件下设置不同的种植方式和密度处理,探讨供试油菜品种万油27的主要产量性状差异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供试品种的单株荚果数、每果粒数和籽粒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万油27在免耕条件下适宜采用直播种植,最佳种植密度为20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4.
研究丘陵地区免耕条播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初步了解免耕油菜根系与产量之间关系,同时探讨秋旱季节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油菜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翻耕(CT)、免耕(NT)和免耕+稻草覆盖还田(NTR)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T处理相比,NT处理增加了土壤容重和紧实度,降低了饱和含水量和总孔隙度,抑制了油菜根系生长。油菜产量表现为NT>CT>NTR,NT处理产量比CT增加17.04%,NTR处理产量比CT降低5.83%。除根颈粗外,油菜苗期根系指标总体呈现NT>NTR>CT趋势;而角果期植株根体积、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颈粗和干物质重呈现CT>NT>NTR趋势。与CT处理相比,NT处理能有效降低干旱胁迫对油菜幼苗根系的损伤,保障了油菜产量;NTR处理油菜角果期单位面积分枝数和角果数及根系指标均显著降低,产量下降。因此,在干旱季节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可降低植株受到的胁迫损伤,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磷对甘蓝型油菜产量及矿质营养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金雄  李志玉  廖星  郭庆元 《作物学报》2006,32(8):1231-1235
选用湖北省大别山南麓的马肝泥稻田缺磷土壤,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6个油菜品种施磷肥的效果。结果显示,施磷条件下,苗期干物重较不施磷处理增加8.33~14.79倍,单株籽粒产量增加16.6~68.0倍;各品种增产率为中双6号>中油821>中油杂2号>中油杂1号>中双4号>中双7号,其中中双7号、中双4号和中油杂1号较耐低磷;施磷能增加油菜不同生长时期植株地上部和成熟期籽粒的P、K含量,以及成熟期籽粒Mo、Mg含量,降低油菜苗期植株地上部N、Mg、S、Fe含量,成熟期植株地上部N、Zn含量以及籽粒S含量,而Ca和大多数微量元素的苗期植株浓度、成熟期籽粒浓度不同品种变化不一;施磷使植株各种养分的积累量均较大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综合评价并推荐免耕山地油菜最优的氮肥施用量在低纬高原山区推广应用,【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模糊聚类等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13—2015三年4个不同海拔试点10个氮肥用量的免耕山地油菜产量及其农艺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随着油菜苗期氮肥用量的增加,生育期、倒伏程度和白粉病发生有增加的趋势,而冻害程度和鸟害发生呈现下降的态势;(2)不同氮肥用量间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单株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和单株生产力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和延长生育期有利于产量的提高;(3)不同氮肥用量间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综合分析丰产性和稳定性,低纬高原山区免耕山地油菜以苗期施用375~525kg/ hm2尿素为最优。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稻免耕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免耕作为一种新型的稻田耕作方法,目前已在我国南方稻区和其它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综述了免耕对稻田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和水稻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效应:免耕不翻动土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田表层土壤的质量性状;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免耕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更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近年来华北地区麦田因多年旋耕导致土壤耕层过浅、土壤质地变差、小麦根系发育不良以及小麦产量品质降低等问题,在平衡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Agri-star松土促根剂对土壤质地及小麦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松土促根剂和土壤深耕处理均可起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单位体积小麦根系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此外,施用松土促根剂能够提高冬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进而起到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效果,其中以1号松土促根剂+配方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平均达7 925 kg/hm2,较单施配方肥处理增产12.9%。研究还发现,施用配方肥、添加松土促根剂或者进行土壤深耕处理能够改善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同样也以1号松土促根剂+配方肥处理效果最好。综合比较分析,在当前华北地区免耕、旋耕麦田,应用Agri-star松土促根剂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对稻茬免耕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与稻茬免耕油菜栽培模式相配套的氮肥运筹技术,实现轻简高效栽培,于2006—2010年以华杂9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稻茬免耕栽培模式下分别设计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的氮肥追肥处理、氮肥基肥与追肥比例及不同氮肥用量对免耕直播和移栽油菜农艺性状及小区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底肥条件下,如采用一次追肥模式,免耕油菜均以薹肥的施用效果最好;(2)采用二次追肥模式,当底肥偏低时,免耕油菜以薹肥及花肥的配合施用效果较好,当底肥较高时,则以蜡肥及薹肥的配合施用效果较好;(3)在不同供氮条件下,免耕移栽及直播油菜基肥与追肥比例均以5∶5效果较好;(4)采用上述氮肥运筹模式,可显著降低免耕移栽及直播油菜的氮肥用量、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10.
稻田套播双低油菜苏油1号不同施肥量对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按比例增施氮、磷、钾肥明显地促进油菜生长,增加一次分枝数,增加各生育时期单株绿叶数、叶片开展度、叶面积指数;(2)增施肥料明显提高子粒产量,其主要原因是增加了一次分枝上的有效角果数;(3)本试验条件下,施用N 315kg/hm2、P2O5 120kg/hm2、K2O 180kg/hm2能获得较高产量和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喷施不同浓度的金福隆植物生态营养刑对优质杂交油菜油研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油菜的苗期、现蕾期、盛花期喷施金福隆植物生态营养剂能够显著提高油研7号的油菜籽产量、增加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有效分枝数等,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最佳喷施浓度为1:300(1g营养剂兑水100nd),油菜籽产量可达到183.33kg/667m^2,较对照ck(喷施清水)增产12.25%,在油菜生产上喷施金福隆植物生态营养剂提高油菜籽产量又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叶面喷施硼肥对食用葵籽实性状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了研究微量元素硼对食用葵籽实性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提高籽实产量及籽实综合性状的硼的最佳施用方法,以食用葵杂交组合LF0701为供试材料,设计了一个二因素(喷施总量、喷施时期及比例)硼肥喷施试验(不含对照共设9个处理)。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硼肥能有效提高籽实产量,提高幅度为0.6%~13.3%,平均提高7.3%;能有效提高籽实结实率,提高幅度为0.1%~8.1%,平均提高4.7%;叶面喷施硼肥对单盘粒数没有显著影响;叶面喷施硼肥施用不当会导致籽粒变窄、百粒重变轻。处理间比较表明,9个处理以W6效果最好,即:喷施总量(纯硼)为1000 g/hm2,喷施时期及比例为苗期25%+蕾期50%+花期25%。进一步分析表明,喷施时期及比例比喷施量对籽实性状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油菜苗期性状与其稻茬免耕直播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茬油菜免耕直播技术可减少用工,降低冬闲田面积,但其产量常低于翻耕栽培模式。为探讨免耕直播油菜产量制约因素,在盆栽试验条件下测定各品系苗期根冠比、抗旱性、耐渍性及氮肥利用率等生理指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15个油菜品系免耕产量损失率,并比较苗期各生理指标与免耕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同一油菜品种成熟期性状表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差异因品系而异;(2)与翻耕比,免耕栽培时地上部干重、经济系数或千粒重降幅小的品系产量损失率也小;(3)稻茬免耕直播油菜产量损失率与油菜苗期根冠比、抗旱性及耐渍性显著负相关,与苗期氮肥利用率显著正相关;(4)栽培管理上应选用苗期根冠比大,抗旱性、耐渍性强及苗期生长稳健的品种,抗旱防渍,平衡施肥可提高稻茬免耕直播油菜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4.
营养素对油研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喷施不同浓度的营养素对优质杂交油菜油研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油菜的苗期、现蕾期、盛花期喷施营养素能够显著提高油研7号的油菜籽产量、增加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有效分枝数等,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最佳喷施浓度为1∶300(1g营养素兑水300ml),油菜籽产量可达188.33kg/667m2较对照(喷清水)增产10.72%,在油菜生产上喷施营养素提高油菜籽的产量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喷施赤霉素对甜高粱控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喷施赤霉素溶液对甜高粱田间分蘖数和倒伏的影响,试验以‘晋甜杂3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6叶期5个时期叶面喷施浓度为50、100、150、200、250、300、400、500、750、1000 mg/L的赤霉素水溶液,喷施清水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喷施赤霉素后,甜高粱苗期分蘖数显著减少,不同处理时期间,6叶期分蘖数最少;在5个喷施时期内,处理间最少分蘖数分别较对照减少32.2%、30.6%、25.8%、43.5%、89.5%,最佳控蘖浓度均在250~300 mg/L范围内;相关性分析表明,苗期分蘖数与田间倒伏率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喷施赤霉素可以显著增加甜高粱生物产量,但是控蘖效果越明显增产效应越弱,且本试验各处理并未造成减产。因此,甜高粱6叶期喷施250~300 mg/L的赤霉素水溶液可以有效控制甜高粱苗期分蘖数,增加其抗倒伏性,并且较对照产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产量高低与其籽粒灌浆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 而籽粒灌浆能力的强弱受源和库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 油菜素甾醇类化合物(brassinosteroids, BRs)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为进一步阐明BRs调控水稻源强、库容和库活性的生理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 以粳稻日本晴为试验材料, 在穗分化期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 EBR), 分析其相关影响。首先, 两种不同浓度的EBR处理通过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及其在灌浆过程中的转运提高了水稻的源强。其次, 两种浓度EBR处理均增大了水稻的库容, 但两种处理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 低浓度处理(T1) 显著提高水稻籽粒的千粒重, 对穗粒数的影响较小; 高浓度处理(T2)则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和穗粒数, 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再次, 两处理同时提高了水稻强、弱势粒的蔗糖裂解酶活性, 尤其对弱势粒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 AI)活性的影响较大, 有助于光合产物向弱势粒分配, 进而促进弱势粒淀粉合成和籽粒灌浆, 提高其充实度和结实率。最后, 两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水稻的产量, T1和T2分别平均增加5.6%和15.2%, T2比T1平均增产9.1%。因此, 与低浓度EBR处理下的千粒重增大相比, 高浓度处理下穗粒数的增加对产量影响更大。综上所述, 穗分化期进行EBR处理能够增大水稻的源强、库容和库活性, 进而促进光合物质的积累和分配, 有利于籽粒灌浆; 在光合物质供应充足和库活性显著提高的基础上, 库容的增大有助于产量的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黔油17号稻田免耕栽培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7号在贵州8个不同油菜生态区域进行的稻田免耕移栽和稻田翻犁移栽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得出:在稻田免耕移栽种植方式下,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7号的产量水平与传统的稻田翻犁移栽相当或约高于稻田免耕移栽,其稻田免耕移栽和稻田翻犁移栽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66.74kg/667m2、158.95kg/667m2,单位面积上的纯收益分别为192.52元/667m2、42.27元/667m2,稻田免耕移栽明显地高于传统的稻田翻犁移栽种植方式;同时稻田免耕移栽种植方式可降低黔油17号的植株高度、有效分枝高度,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缩短生育期,使黔油17号在相同的条件下提早成熟5d  相似文献   

18.
黔油19号不同时期喷施稀效唑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喷施稀效唑对优质杂交油菜黔油19号产量及其经济性状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油菜的蕾苔期、初花期喷施稀效唑能够有效提高油菜黔油19号的油菜籽产量、增加单株产量、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等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其增产效果较明显,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最佳喷施时期为初花期喷施200mg/kg的稀效唑处理效果最好,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增加最多,油菜籽单产达273.47kg/667m^2,比ck(喷施清水)增产42.6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黔油17号不同免耕栽培密度单因子试验的研究,主要探索黔油17号在贵州油菜主产区遵义推广稻田免耕种植的最佳适宜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在遵义稻田免耕移栽条件下,黔油17号移栽密度在6000-8000株/667m^2范围内,个体发育与群体生长协调统一,综合性状良好,有效分枝数及有效角果数较多,可获得230kg/667m^2以上的较高产量水平;其中,黔油17号在遵义稻田免耕移栽的最佳密度为7000株/667m^2左右,在该密度下可获得278.29kg/667m^2的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免耕1~10年稻田和免耕3~6年后复耕1次、复耕2次、复耕3次稻田为对象,探索不同免耕年限与复耕次数对稻田土壤容重和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因地制宜推广免耕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无论土壤表层还是下层,免耕土壤容重总是大于翻耕土壤,且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其土壤容重逐渐加重,免耕3年及以后处理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翻耕处理(P<0.05),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连续免耕1~5年的田块,免耕栽培处理水稻最高苗和有效穗以及产量均表现为比翻耕栽培处理高,免耕6年处理表现相对平缓稳定,免耕7年及以后分蘖能力和产量明显下降。免耕3~5年后进行复耕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总是低于对应的免耕4~6年处理,且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差距逐渐扩大,免耕7年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与免耕6年后进行复耕1次处理基本持平。结论为稻田免耕应以6年内为宜,当稻田连续免耕超过最适年限后,需要进行复耕作业,复耕1次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