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对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进行分析,并对鲐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机轮围网生产总体属于中等偏低水平.生产渔场主要为海礁渔场和北渔场,中南部渔场产量明显低于前4年.主要生产渔期有2个,分别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2007年东黄海的鲐鱼资源表现为:澳洲鲐资源处于较低水平,日本鲭处于高位的资源状态.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和水温遥感数据,对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以及与海水表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鲐鱼资源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机轮围网生产总体属于近年来最高水平。生产渔场主要为东海中南部渔场和北渔场(东海北部及黄海中南部),南渔场产量占总产量的43.53%,渔期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高产渔区主要是2252、2163、2431、2341、234等5个渔区,主要渔获种类是澳洲鲐及少量日本鲭和竹筴鱼。北渔场产量占总产量的55.29%,主要有2个渔获产量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是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第2个为12月上旬前后的小高峰期;高产渔区主要是1261、134、981、1081、135等5个渔区(图3、表1),主要渔获种类是日本鲭。海礁渔场仅在7月上中旬渔汛开始时和9月中下旬渔场转移时生产几天,占总产量比例仅为1.17%。2008年东黄海的鲐鱼资源表现为:南渔场澳洲鲐资源在2007年在近6年来处于较高水平,日本鲭渔获量延续2007年的高水平,仍处于高位的资源状态。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机轮灯光围网(下称灯围),是在60年代中期对东黄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进行探捕,于7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重视下,发展起来的。全国最多曾投产70组船,但由于当时的捕捞技术、船只装备、网具性能,渔场开发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生产能力很低,至1977年,每组船平均年产量一直维持在500吨左右,产量低,亏损严重,对企业经营压力很大,部分船组被迫改作了拖  相似文献   

4.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资源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资源量,并分析了该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利用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当年生幼鱼(31.87%)和1龄鱼(49.90%)为主,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3.68×109N和39.55×104t;该资源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低开发状态,最大持续产量(MSY)为24.08×104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禁止利用当年生的幼鱼,能使资源处于更佳状态。通过分析该资源的渔业利用时间和年龄结构,认为年产量即使超过MSY,该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70~2006年每年取样鲐鱼所得叉长体重组构成资料,重点分析了70、80、90年代的鲐鱼生物学表征;并结合我国围网捕捞的发展变化情况,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各个年代的鲐鱼捕捞死亡系数(F)做了分析对比,研究显示,东海区日本鲭F由70年代的0.68上升为90年代的1.60,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地加大中。根据1990年以来的日本鲭渔获量资料,估算了1990~2001年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结果表明,东海区日本鲭年平均资源量在(73.34~116.88)×104t之间波动。以LVPA法估算所得的90年代鲐鱼F值和最小开捕叉长的数据,利用B-H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渔业条件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的变化,结果显示,以目前的捕捞强度,日本鲭的开捕年龄从0.25龄提高为1.22龄,即最小开捕叉长由185 mm调整为247.61 mm,Y/R可提高15.1%,具有一定增产潜力。建议在实际渔业中,渔期适当推迟,禁止利用日本鲭幼鱼。  相似文献   

6.
2009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9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对2009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进行了分析,并对鲐鳕鱼资源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鲐鳕鱼总体资源状况在近7年来处于中等水平。2009年日本鲭资源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夏秋季南渔场澳洲鲐资源状况与历年同期相比明显较差,在渔获物中的比重仅有30%左右;夏秋季蓝圆鲶和竹英鱼在闽东渔场和浙江南部近海渔场生产的渔获物中比例相对较高。与2008年相比,2009年南渔场生产中心明显偏西,渔获产量主要来源于传统的230、240等渔区,南部外海鱼发差于2008年,浙江中部外海渔场产量也相对较高。2009年北渔场渔获产量主要来自东海北部的大沙渔场,而往年产量较高的黄海中南部海域在2009年产量相对较低。南渔场的渔获产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以7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的平均网次产量为高,高产渔区主要是230、240、221、225、2081、2161等6个渔区,主要渔获种类是日本鲭,澳洲鲐所占比例较低,有部分蓝圆鲣和竹荚鱼;北渔场生产主要有2个渔获产量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是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第2个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该渔场平均网次产量以12月上旬最高,12月中旬次之,高产渔区主要是1441、1521、1592等3个渔区,主要渔获种类是日本鲭。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资源状况,利用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统计的1995—2019年渔获量数据和生活史信息,基于Catch-MSY模型估算了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评价了渔业管理策略,同时对该模型开展了敏感性分析研究。根据不同模型参数先验分布、不同时间序列渔获量数据及过程误差设立了16个情景进行敏感性分析,考虑各因素对模型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准方案情景S1A中,日本鲭MSY估计值为49.62×104 t (38.72×104 t~60.52×104 t);情景S1B中,日本鲭MSY估计值为49.47×104 t (38.51×104 t~60.43×104 t); 2)与参数内禀增长率r相比,环境容纳量K具有相对较窄的后验分布,lnK随着lnr的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MSY的值与r先验分布的下限呈正相关关系;3) MSY值的估算结果对渔...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东、黄海围网鲐鲹鱼渔船,常年作业有54-65组,每组有网船1艘、灯船2艘、运输船3艘。1983-1987年在港新闻中公布丰产渔区如下:  相似文献   

9.
袁红楼 《海洋渔业》1986,8(5):217-220
<正> 一、围网捕捞概况目前我国机轮围网渔业因受渔船、渔机和网具结构等方面的限制,作业范围也受到了限制。近年来,虽然部分渔轮进入对马、五岛和澎钓渔场试捕,但是终因渔场水深流急,网具和操作上的困难,捕捞效果不甚理想。目前,我国围网作业船组的平均年组产量在2,000吨左右。而在东、黄海及外海作业的南朝鲜和我国台湾省渔轮的年组产量达5,000吨左右,日本的年组产量高达8,000吨,  相似文献   

10.
1992年12月14日海上大风过后,日本以西围网船分别在东黄海四个渔场(济州岛、五岛、对马、东海南部)作业。以济州岛附近渔场的鲐鱼生产为好。12月15~19日有10~15组以西围网船在济州岛渔场作业,在5日间共捕到鲐鱼14,550t,其中15日捕到鲐鱼3,  相似文献   

11.
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与表温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科  陈新军 《南方水产》2007,3(4):20-25
根据1998~2004年东黄海区鲐鱼灯光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海洋表层水温(SST)数据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表征指标(Elnio3·4A),以31°N线将东黄海区域划分为南部和北部2个作业渔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鲐鱼的资源丰度和作业渔场进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并探讨其与SST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北部作业渔场的平均单位努力渔获量(CPUE)高于南部作业渔场,且前者较为稳定。通过对产卵场SST与资源丰度的关系分析发现,产卵场在4~5月产卵期的SST与当年南部作业渔场的CPUE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每年3~4月Elnio3·4A指标与次年南部作业渔场CPUE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南海北部的眼镜鱼(Mene maculata)产量主要来自于灯光围网,占其总产量的93.38%。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围网作业功率在300 kW以上、功率在200~300 kW和功率在100~200 kW的CPUE数据进行了分析。模型计算出南海北部眼镜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151128.99~163139.34 t,平均为155298.09 t。依据处于优势地位的围网作业功率在200~300 kW的CPUE数据的模型评估认为,2019年发生了过度捕捞。该鱼种的总可捕量宜下调为3.6×104t。  相似文献   

13.
温台渔场日本鲭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2012年春季在温台渔场对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连续6批取样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340 mm以下群体中,雌雄比基本符合1∶1的性比关系;叉长340 mm以上群体中,雌鱼显著多于雄鱼(P0.05)。GSI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台渔场日本鲭的主要繁殖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不同时间段的雌鱼和雄鱼GSI均总体表现为雌鱼大于雄鱼(P0.05)。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平均摄食强度总体表现为雄鱼大于雌鱼。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雌性和雄性的肝指数均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0.05)。绝对繁殖力范围为44 017~734 684粒/尾,平均值为(173 867±15 719)粒/尾,优势组为(10~30)×104粒/尾,占70.37%;相对繁殖力范围为187~1 403粒/g,平均值为(538±31)粒/g,优势组为(390~700)粒/g,占66.67%。卵径范围为0.27~1.22 mm,平均值为(0.86±0.01)mm,优势组为0.7~1.1 mm。温台渔场日本鲭的绝对繁殖力低于黄海北部而高于台湾海峡,相对繁殖力高于历史水平,平均卵径小于20世纪80年代,雌雄鱼的最小性成熟叉长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以上结果都说明日本鲭为应对高强度捕捞和环境胁迫压力而采取增加相对繁殖力、减小卵径、提早性成熟等繁殖策略来维持种群数量和保证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捕捞的主要经济品种,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为全面了解其生物学特征,根据2016—2021年在该海域的渔业生产调查资料,对日本鲭叉长和体质量组成、叉长-体质量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叉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叉长和体质量呈双峰分布,叉长范围为102~400 mm,体质量范围为9.6~898.8 g。叉长-体质量关系式为W=1.303 84×10-6L3.381 56,呈正向异速生长,性别对叉长-体质量关系影响不显著(P>0.05)。雌雄比例为1.74∶1,与1∶1差异显著(P<0.05);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叉长对性腺成熟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雌性和雄性初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298.08±4.32) mm和(287.82±4.26) mm。摄食强度以1~3级为主,叉长显著影响摄食强度(P<0.05),性别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肥满度范围为0.64~2.45,随叉长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丰富了西北...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东、黄海渔业资源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一个渔业强国,1989年以前渔业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1990年后,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实施专属经济区以及远东拟沙丁鱼等资源的急剧衰退,年渔获量逐年下降。(表一)一、日本在东、黄海的渔获量变化 1.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 20世纪50年代渔获量开始上升,年均渔获量25万t。60年代是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的鼎盛时期,由于渔业资源比较好,所以,产量不仅高而且比较稳定,年均渔获量33.5万t,1961年高达37.5万t,1969年仍维持在30万t的水平。进入70年代,由于东黄海底层主要经济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8年渔港抽样调查数据,应用随机生产边界法和方差分析对中、西沙海域作业的灯光围网船和灯光罩网船的捕捞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灯光围网渔获物以颌圆鲹(Decapterus lajang)、蓝圆鲹(Decapterus mantadsi)、扁舵鲣(Auxis thazard)、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鲔(Euthynnus alleteratus)和大目金枪鱼(Thunnus obesus)为主,灯光罩网主要渔获种类为柔鱼(Ommastrephes spp.)、蓝圆鲹和颌圆鲹。灯光围网船每网次产量1.00~12.52t,平均4.72t,单位功率网次产量3.38~37.84kg&#183;kW^-1,平均16.96kg&#183;kW^-1。灯光罩网船单船网次产量49.40~451.49kg,平均179.87kg,单位功率网次产量0.22~2.05kg&#183;kW^-1,平均0.77kg&#183;kW^-1。灯光围网船技术效率34.7%-91.7%,平均69.4%。灯光罩网船技术效率50.4%~92.1%,平均78.2%。方差分析表明,影响灯光围网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网次数和作业渔区数;影响灯光罩网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网次数和网衣长度。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利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资源并深入了解其资源补充规律, 利用 2021 年 3—4 月在东海中部采集的日本鲭繁殖群体样本, 研究了其年龄与卵径和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日本鲭繁殖群体由 1+ ~5+ 龄构成, 1+ 和 2+ 龄占优势(68.54%)。根据 Logistic 方程拟合得到其 50% 性成熟叉长为 256.98 mm。独立 T 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的性腺发育程度与卵径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 高龄组(3+ ~5+ 龄)与低龄组(1+ ~2+ 龄)的卵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日本鲭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58202.06±185914.39)粒/ind; 平均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101.70±492.21) 粒/mm; 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881.13±311.46)粒/g。绝对繁殖力和叉长相对繁殖力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且均与年龄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 体重相对繁殖力与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7<0.05)。回归分析表明, 3 种繁殖力指标与年龄之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绝对繁殖力贡献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绝对繁殖力年增长量及增长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先持续降低其后至 5+ 龄又略有回升。虽然高龄日本鲭所产出的卵子质量更高, 繁殖力更强, 但高龄个体数量较少, 因此绝对繁殖力群体贡献率小于低龄鱼。在制定日本鲭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时, 对于高龄日本鲭的保护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是在阐明传统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单位表述多样性的基础上,分析传统CPUE存在的不确定性、单位不统一性以及解析与意义不完整等问题。对24个CPUE单位,首先通过通用性标准,筛选出各种捕捞方式均能适用的8个CPUE单位;再通过相似性标准,对CPUE单位聚类分成2组,并在每组中筛选出最佳单位为kg/(kW·d)和kg/d;最后通过稳定性筛选标准对其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值计算,最终得到CPUE的标准单位:kg/(kW·d),并确定CPUE的表达形式。本研究还基于CPUE单位标准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对2016年4个季度南海三省区的9种主要作业类型渔船的生产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捕捞能力大小依次为:围网双拖刺网罩网张网单拖拖虾笼壶钓具。CPUE经单位标准化后已具备进行捕捞产量统计、评估渔船捕捞能力、衡量资源相对丰度指数、评估渔业资源利用水平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为指导恩诺沙星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科学合理应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在海水(盐度33)水温为(28.0±1.0)℃下,斑节对虾口灌恩诺沙星(剂量30 mg·kg-1)后,体内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给药后斑节对虾血淋巴恩诺沙星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恩诺沙星在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 h、2 h和2 h,药物峰浓度(Cmax)分别为17.82 mg·L-1、5.02 mg·kg-1和96.75 mg·kg-1。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恩诺沙星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7.12 h、72.31 h和37.78 h,总体清除率(CLz)分别为0.11 L·(h·kg)-1、0.21 kg·(h·kg)-1和0.02 kg·(h·kg)-1  相似文献   

20.
厦门灯光围网网具的结构改进及其适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灯光围网自60年代初试验成功后,经历了推广—发展—顶峰阶段。然而,近来由于资源、市场等各种原因,其作业单位数量和产量却呈衰退趋势。据统计,东海区1987年有灯围作业658组,产量168,430吨,1994年仅剩下171个作业单位,产量84,771吨,然而,厦门市灯光围网经过几次改革,其产量却连上几个台阶,尤其是通过1991—1994年的网具改革试验,厦门市的灯围产量又出现了一个较大的飞跃,1995年试验船的年产量达1,710吨,居全国灯光围网之首,在厦门市推广的灯围10组,产量9,809.9吨,产值2,382.8万元,平均单产981吨,单位产值238.3万元,创历史最好纪录,平均单位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