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究人工养殖环境条件下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的生理状况,采集了8尾(雌、雄各4尾)长江鲟后备亲本的血液,检测了血清激素、血清抗氧化指标、血清免疫力指标、血清离子和血清能量代谢酶等22项血清生化指标,分析其变异水平,并对比评估了雌、雄个体之间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皮质醇等6项指标的变异系数<20%,生长激素等9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在20%~50%,促甲状腺素等4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在50%~100%;另外,睾酮、泌乳素、甲状腺素等3项指标检测出其浓度范围,其中睾酮浓度最小值小于0.03 ng/mL,最大值大于15.00 ng/mL,泌乳素浓度小于1.00μIU/mL,甲状腺素浓度最小值0.01 nmol/L,最大值10.65 nmol/L;雌、雄个体血清K+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指标则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人工养殖长江鲟不同个体间大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变异较大,可考虑将K+作为养殖长江鲟性别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子二代中华鲟分枝杆菌感染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分枝杆菌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的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长期性感染疾病。本研究发现,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子二代可感染该病,典型病理特征是腹水、腹膜肉芽肿、肾脏水肿、肝脏呈灰白色等。采集腹水,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一株缓慢生长型的抗酸杆菌,进一步通过16S r DNA和IS2404重复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该菌与Mycobacterium liflandii相似性最高。将10尾健康子二代中华鲟3次体检的血液参数与4尾分枝杆菌感染子二代中华鲟12次检查的血液参数进行比较,发现在26项生理生化指标中,有9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钠、氯、钙、总蛋白、球蛋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TWBC)和谷丙转氨酶(ALT),其中TWBC、中性粒细胞和ALT这3项指标显著升高,其他指标显著下降,说明分枝杆菌感染对鱼体肝脏和肾脏的损伤较大。采用盐酸卡纳霉素、红霉素和利福平三种抗生素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给药时间75 d,治疗后腹水明显减少,RBC、血红蛋白、PCV、MCV和球蛋白这5项血液理化指标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说明药物治疗初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病程的加剧,该尾鱼最终未能治愈。以上结果表明,分枝杆菌在中华鲟广泛流行,对中华鲟的危害较大,目前尚未见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肝胆病变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了肝胆病变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52.6±5.1) cm,体质量(1299.5±385.2) g]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患病中华鲟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EA)、胆汁酸(TBA)、钾(K~+)、钙(Ca~(2+))等指标明显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肌酸激酶(CK)、α-淀粉酶(α-AMY)、总胆红素(TBIL)等的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葡萄糖(GLU)、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钠(Na~+)、氯(Cl~-)等指标明显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2尾雌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背部肌肉注射不同浓度(0、0.1、0.2、0.4 mg/kg·BW)17-β雌二醇(estradiol),并在0、60、120和180 d尾部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钙(Ca2+)、雌二醇(E2)、睾酮(T)、白蛋白(ALB)、卵黄蛋白原(VTG)、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胆碱酯酶(CHE)的含量。结果显示,注射雌二醇后,Ca2+和VTG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E2和ALP含量不断上升,T和CHE则含量不断下降。ALT和ALB含量上下波动。此结果表明,雌二醇对养殖中华鲟卵巢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会对其肝脏造成损伤,0.1 mg/kg·BW是较为适宜的浓度。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成鱼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设置低、 中、高 3 个密度梯度, 初始密度分别为(6.12 ± 0.04) kg/m3 、(8.92 ± 0.19) kg/m3 和(11.75 ± 0.29) kg/m3 , 密度养殖实验周期 12 个月,实验结束后将鱼转入恢复池进行低密度[(4.11 ± 0.03) kg/m3 ]恢复实验(6 个月), 分别在 0、12 个月和 18 个月时测定实验鱼的生长、血液生化和性激素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 密度养殖实验结束后, 低、中、高密度组分别达到(10.99 ± 0.21) kg/m3 、(13.59 ± 0.10) kg/m3 和(17.78 ± 0.28) kg/m3 ; 随着设计密度的增加, 实验鱼体重、 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日增重率(DWGR)显著降低(P < 0.05), 体重变异系数和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 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总蛋白(TP)浓度随设计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高密度组血糖(GLU)浓度高于中、低密度组, 各密度组间白蛋白(ALB)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17α,20β-双羟孕酮(17α, 20β-DHP)和睾酮(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但其浓度比实验开始时略有升高; 高密度组雌二醇(E2)、卵黄蛋白原(VTG) 和孕酮(P)浓度水平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 < 0.05), 低、中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恢复实验结束后, 各密度组实验鱼体重、肥满度(CF)、体重变异系数的组间差距较恢复期开始时要明显缩小, SGR 和 DWGR 随设计密度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 各密度组血清 GLU、ALB、TG、TC 和 TP 浓度基本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浓度水平,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E2、VTG 和 P 浓度基本恢复至同一浓度水平, 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 高密度养殖对中华鲟成鱼的生长和性激素水平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而中、低密度组实验鱼未受到显著影响。因此, 在保障中华鲟成鱼性腺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为了尽可能实现养殖设施的最大化利用, 可以适当舍弃一些生长性能, 建议中华鲟成鱼的实时养殖密度不宜超过 13.59 kg/m3 。  相似文献   

6.
“狂游症”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了"狂游症"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27.2±3.1)cm,体重(152.3±41.2)g)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患病中华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EA)、肌酐(CREA)等指标较健康中华鲟显著升高(P<0.05),其中ALT、AST、ALP、LDH、UREA差异极显著(P<0.01),患病鱼胆汁酸(TBA)、总胆固醇(CHOL)有所升高,但不显著;患病中华鲟α-淀粉酶(α-AMY)、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等指标较健康中华鲟显著降低(P<0.05),其中TBIL、GLU、HDLCHOL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饥饿对养殖鲈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8,自引:9,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定不同饥饿时间研究养殖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进行4周,每周取样,结果表明,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分别在饥饿2周,2周和4周开始显著下降,而红细胞脆性和沉降率则分别在饥饿1周和3周显著上升,血糖浓度在饥饿第1周显著下降,以后几周则较为恒定,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在饥饿1周和2周时均有上升,3周后开始下降,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均在饥饿3周开始显著下降;Na^ 和Cl^-浓度在饥饿3周显著上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分别在饥饿2周和1周时显著下降,饥饿对K^ ,Ca^2 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没有影响,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和饥饿时间的回归分析表明,均以3次多项式的R2值为最大,其中又以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R2值最大,分别为0.922和0.902,建议血红蛋白含量可作为鲈鱼饥饿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中华鲟的网箱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海青 《内陆水产》2002,27(4):19-19
中华鲟又名鳇鱼,鲟龙,近年来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中华鲟的养殖作为一种产业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中华鲟的种群也正在迅速恢复和发展,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水泥池循环水精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开展中华鲟的网箱养殖势在必行。现将笔者2001年间在松滋危水水库进行网箱养殖时的一些情况及经验简单介绍如下。1场地设施的选建1.1水域环境养殖地点在危水水库库内的一个汊湾里,四周水面开阔,水质良好,无任何工业污染,水深10米以上,透明度为5~6米,水体每年有一定的交换量。1.2网箱设置网箱有两种,一种框架为…  相似文献   

9.
养殖密度对宝石鲈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宝石鲈(50,100,150,220尾/m3)的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50尾/m3组宝石鲈的生长较有优势,其特定生长率(1.61%/d)和存活率(89%)均较高,饲料系数较低(1.70);密度对血液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影响显著(P<0.05),随养殖密度增加其浓度呈上升趋势,均在220尾/m3密度组上升最多;密度对血清无机离子(钾、钠、氯、镁、磷)也有影响.综合认为循环水养殖条件下,150尾/m3养殖密度组宝石鲈生长效果较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湿体质量为(132.75±0.51)g的豹纹鳃棘鲈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低(9.34kg/m3)、中(19.23kg/m3)、高(37.22kg/m3)3个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连续饱食投喂56d后取样,测定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37.22kg/m3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9.34kg/m3、19.23kg/m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饲料系数、摄食率、瞬时生长率和热量单位生长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在37.22kg/m3组最高,19.23kg/m3组最低,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19.23kg/m3组高于9.34kg/m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丙二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随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37.22kg/m3组的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血浆葡萄糖、胆固醇、C反应蛋白、总蛋白、乳酸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加州鲈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40尾加州鲈为材料,测定了血液中红细胞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值、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脆性等生理指标和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钠、钾、钙、氯等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总体均数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2.
分析长江下游原良种场鳙(Aristichthys nobilis)亲本和后备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评估鳙育种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可为鳙的种质资源管理和活体资源库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已发表的10对SSR荧光引物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对7个亲本群体和1个后备亲本群体共638份DNA进行基因分型。主要应用GenAlEx 6.501、Cervus 3.0和Structure 2.3.4等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参数计算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8个群体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风险。其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14.83±1.45,观测杂合度(H_o)和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76±0.05、0.82±0.02,Shannon's信息指数(I)为2.08±0.09,近交系数(F)为0.08±0.05。各亲本群体之间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后备亲本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鳙的贝叶斯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图(Structure)与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具有一致性,将所有样本划分为两个类群,大部分亲本群体之间并无明显的遗传分化,而后备亲本和亲本之间则表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11%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处于中等水平,而89%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本研究探究了鳙亲本和后备亲本的遗传差异性,对野生原种引进和保护提供了建议,以期为构建健康负责的增殖放流种苗繁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实验测定了黄金鲫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 -Bil)、直接胆红素(D-Bil)。结果显示:黄金鲫血清中丙二醛含量为(4.68±1.20)nmol/mL ,血清碱性磷酸酶(24.54±0.485)nmol/L ,血清酸性磷酸酶(1.40±0.138)U/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36±1.51)U/L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5.39±29.29)U/L ,血清总胆红素(7.19±3.54)nmol/L ,血清直接胆红素(3.23±1.90) nmol/L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82.57±1.69)U/L ,血清过氧化氢酶(10.28±3.62)U/mL。  相似文献   

14.
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池塘和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每种养殖条件下分别选取两种不同体重规格的牙鲆,即池塘小规格牙鲆(PSJF)、池塘大规格牙鲆(PBJF)、室内小规格牙鲆(ISJF)和室内大规格牙鲆(IBJF)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试验鱼5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3项血清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PSJF和PBJF的红细胞数量(RBC)均显著低于ISJF和IBJF(P<0.05),且前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脆性(EOF)、白细胞数量(WBC)及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PSJF和PBJF的血清葡萄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肌酐(CREA)、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浓度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ISJF和IBJF(P<0.05),仅PSJF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低于ISJF和IBJF(P<0.05).血清氯离子(Cl-)、钙离子(Ca2+)浓度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各个试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差异表明,池塘养殖牙鲆可能在呼吸代谢要求上低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而在免疫水平和营养物质代谢水平上高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  相似文献   

15.
选择健康的体质量约为336g的褐鳟Salmo trutta 20尾,雌雄各半,在常规环境中暂养观察10d,禁食12h后,尾静脉采血,利用BT-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16项血液生理值,利用DXC800型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31项血清生化值,以建立2龄褐鳟的血液正常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雌雄褐鳟血液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但血液中Mg、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和直接胆红素(DBIL)含量及白球比(A/G)显著差异(P0.05),说明褐鳟生理指标不受性别影响,而某些生化指标却受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即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海水养殖手册》,是一本集海水养殖技术之大成的书籍。内容丰富、翔实,包罗了海洋环境概述、近海养殖海区的理化因子的测定方法、海带养殖、裙带茱养殖、紫菜养殖、石花菜养殖、江篱养殖、麒麟莱养殖,贝类人工育苗、增养殖的基本方法,还有贻贝、缢蛏、牡蛎、珍珠、泥蚶、文蛤、扇贝、鲍鱼、兰斑背肛海兔养殖以及其他贝类增殖,另外还登有港温养鱼、网箱养鱼、  相似文献   

17.
养殖中华鲟性腺发生与分化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细华 《水产学报》2004,28(6):633-639
用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性腺发生及两性分化过程。中华鲟出膜后3d,原始生殖细胞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于肾管区腹下方。出膜后11d,生殖褶形成,到2月龄和7月龄时,性腺中分别出现血管和脂肪组织,直到8月龄性腺均处于两性未分化状态,划分为0期。9月龄(体重0.6~1.1kg),性腺出现组织学水平上的两性分化,性腺划入I期。I期性腺中,精(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以初级精(卵)母细胞出现作为Ⅱ期开始的标志,精巢和卵巢分别于1.8~2.2年龄(1.55~5.6kg)和2.5~3.0年龄(3.1~8.2kg)进入Ⅱ期。3年龄以后,性腺发育分化陆续达到肉眼可分辨性别的程度,5~5.6年龄(18~35.5kg)时,所有的性腺能肉眼区分雌雄,但精巢和卵巢仍都处于Ⅱ期,其中卵母细胞的卵径为60~240μm。  相似文献   

18.
植酸酶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探讨了植酸酶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日龄的健康肉仔鸡270只,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肉仔鸡。分别为试验Ⅰ组(对照组)、试验Ⅱ组(植酸酶100 mg/kg)、试验Ⅲ组(植酸酶200 mg/kg)、试验Ⅳ组(植酸酶300 mg/kg)、试验Ⅴ组(植酸酶400 mg/kg)和试验Ⅵ组(植酸酶500 mg/kg)。采用阶梯式笼养,试验期6周。试验结果表明:肉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使肉鸡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对血钙、血氯、血钾含量影响较小,而血清中血磷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9.
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