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中优早8号×丰锦籼粳交组合衍生的水稻重组自交系的167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种处理下对其每穗总粒数、穗长、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6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和相关QTL定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条件下每穗总粒数、穗长、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可作为水稻耐低氮材料的筛选指标;在2种氮处理下共定位到11个产量相关性状QTL,表型贡献率为3.84%~22.47%,其中2个QTL在2种氮水平下同时检测到。此外,还定位到2个氮肥农学利用效率QTL,表型贡献率分别为7.54%和6.67%。  相似文献   

2.
在优化栽培和常规栽培条件下,以硫包衣尿素(SCU)为供试氮肥,研究了节氮栽培对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氮20%(纯氮用量142.5 kg/hm^2)基本不影响水稻干物质生产,与不节氮对照(纯氮用量180.0kg/hm^2)产量差异不显著;节氮40%(纯氮用量105.0 kg/hm^2)在优化栽培条件下,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常规栽培条件下,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下降,减产显著。节氮栽培技术应主攻有效穗数,兼顾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盆栽方法,以超级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设置了4种光照条件和3种施氮水平,研究了光照条件和施氮水平及其互作对超级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的产量受到光、氮及其互作的影响,在不遮光条件下,随施氮量提高产量呈增加趋势;在遮光条件下,随施氮增加产量下降,且随着遮光程度的提高,产量呈持续下降趋势。遮光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延长,粒叶比降低,有效穗数及总粒数减少,枝梗及颖花退化率增大,物质生产量下降,产量降低,表明在弱光条件下应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理的氮肥用量和运筹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明确氮肥用量和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可为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119篇已发表的有关稻田氮肥管理的论文,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量化了不同施氮量、基肥+分蘖肥、穗肥、种植区域和土壤性质等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探究了我国各水稻主产区提高产量构成因子以获得高产的适宜措施。【结果】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实际产量(+42.2%)和理论产量(+43.1%),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了33.2%和13.5%,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下降了4.2%和1.6%。在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实际和理论产量在施氮量为150~200 kg/hm2时增幅最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在施氮量为250~300 kg/hm2时增幅最大。另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基肥+分蘖肥的氮比例(基肥+分蘖肥占总施氮量的比例)为30%~50%和穗肥氮比例为10%~30%时,水...  相似文献   

5.
以两系杂交水稻晶两优534为材料,研究了6个不同栽插株数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株数条件下,产量以栽插1~2株/穴的T1(8 507.25 kg/hm~2)和T2(8 577.15 kg/hm~2)处理为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和T2处理的单株分蘖能力较强,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较高,而每穴插3~6株的T3~T6处理,随着每穴栽插株数的增多,单株分蘖力降低,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数、结实率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产生的间接作用较大。说明不同栽插株数下,影响晶两优534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生产上机插苗数建议以每穴2苗为宜,有利于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同时协调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因子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对目前主推的高产杂交水稻氮利用率进行大田评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氮条件下杂交水稻协优52、Y两优2号表现出较高的产量与氮利用率;协优52、Y两优2号产量均较对照增加5%以上,氮利用率协优52增加10%以上、Y两优2号增加5%以上。高产杂交水稻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受氮肥影响较大。在中低氮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少、氮积累总量低而单株稻谷质量高的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氮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机插株行距和氮肥施用对杂交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机插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手插株行距处理相比,2个试验点(沙洋、荆州)机插株行距条件下各施氮处理水稻产量均有增加趋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每穗实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2个试验点水稻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显著增产。机插株行距下,沙洋(丰两优9号)、荆州(广两优476)2地水稻最佳氮肥用量分别为173.2和176.4 kg/hm2。与常规手插株行距处理相比,2个试验点机插株行距处理水稻氮素吸收量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适宜的氮肥用量条件下,机插株行距可以提高群体的有效穗数,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较常规手插株行距在减少氮肥投入的同时能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17,(6):50-54
为明确杂交籼稻Y两优886的需肥特征,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Y两优886的产量、稻米品质和氮肥吸收利用指标。结果发现,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产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垩白粒率、垩白度、氮素吸收总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以施氮量390 kg/hm~2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米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以杂交籼稻内5优5399为材料,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前中期秸秆离田处理的各器官的氮素积累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后期叶的氮素积累、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每穗总粒数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高于秸秆离田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各个时期的器官的氮素积累均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有降低趋势,氮素农学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及产量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秸秆还田和施氮量150kg/hm2条件下,杂交籼稻产量最高,达9758.02kg/hm2,较秸秆离田和不施氮组合增产18.9%,可为该地区水稻的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大穗型杂交中稻蓉18优1015和多穗型杂交中稻内6优103为材料,于2018年在四川泸县开展试验,研究稻鱼共生模式下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1,减氮66.6%;N2,减氮33.3%;CK,常规施氮,施氮量135 kg/hm^2)对杂交中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N2处理最高,较CK增加2.8%;多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CK最高,较N2、N1处理分别增加5.3%、20.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有效穗数、干物质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大穗型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N1处理较CK分别增加63.2%、45.6%,多穗型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较CK增加了27.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与CK相比,N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74.6%和48.2%。可见,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杂交中稻的适宜减氮量为3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