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山坡地作为农业利用之面积甚为广大,为加强山坡地之保有与利用,促进坡地农业之发展,有关方面近二十多年来大力推展坡地农场机械化。推展坡地农场机械化所行之方法可分为三方面:一为推行坡地机械施工作业,改进施工技术,有效进行水土保持处理,兴建坡地农场基本设施,及改善坡地利用环境;二为改良及研发适于坡地作业之农业机械与机械设施,以节省劳力,增加农业生产,三为建立坡地农场之机械化作业体系,藉整合水土保持,土地利用,作物栽培,及机械作业,以求坡地农业之现代化与永续发展。经由有关单位与人员之协办参与,台湾坡地农场机械化已获致多方面之成效,其最显为:1.使政府各年度山坡地保育利用计划下之水土保持处理与公共设施之工作量得以顺利完成,并保持良好之工作品质。2.已完成改良及研发一系列之坡地农业机械与机械设施,使坡地重要作物之栽培管理作业均得以机械化。3.配合坡地保育利用方式与作物栽培方法,已建立多种坡地农场机械化作业体系,可供农民参考采行。  相似文献   

2.
针对三江平原农业用水、用地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系统最大效能问题,以农垦建三江分局2011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的思想,构建了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复杂适应性配置模型,并对不同地下水开采方案下的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演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农业产值和粮食产量都有所增加,生态面积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减少。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减少,其高效利用的土地面积会随之减少,造成大量的土地不能有效得到利用,严重阻碍了区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耦合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上述非线性关系以及各子系统对水量变化敏感程度的不同正是其适应性的表现。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江平原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水土资源,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山多平地少,山坡地农业自有其发展空间,但是山坡地农业之开发苟无水土保持处理之配合,则因坡地环境之特殊性,极易造成水土资源之流失,导致农业依存之土壤日趋贫瘠,国民赖以生存之水源日渐匮乏,至其极限农业将为之消失,国家经济为之衰退,是以山坡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保育具有唇齿相依之关系。农政单位在拟定农业政策时,已充分了解山坡地农业与保育政策配合之必要性,但因缺乏足够之诱因,致使水土资源保育工作未能充分落实,而水土保育工作亦非农政单位之专责工作,必须依赖整体之经济政策,财政动摇,社会认知及及教育宣导等政府各负责部门之配合,方能竟其功。因之当今在推动山坡地农业政策及执行水土保育工作之同时,亟须配合合理土地利用规划,农地重划,设置农业专业区,提为奖励补助,提升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之措施,以提高农民所得,激励农民从事水土事水土保持之意愿。并以管制农药肥料之手段,控制污染源之扩大,以补助设施农业[之方式,和物在山坡地之扩张,此外,工商业之回馈农业,使得农业能在充裕资金之支援下,导正其健全之发展,因之在农民有实质获利之诱因下,水土保持工作方得以落实,相对的,水土资源环境能获得维护下,方能维系山坡地农业之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景观是我国国土的基本面貌与存在,但这种普遍的存在,往往容易被忽视和轻慢。作为新兴的设计类型与意识形态,城市农业景观的发展必将极大地影响当下城市空间的肌理与结构。本研究利用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构建了一套能定量分析影响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的指标体系。在时间尺度上,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4个方面初步筛选驱动力原始指标,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从原始指标中筛选出15个子驱动力,再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各驱动力对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增加量的影响程度,建立驱动机制模型。结果表明:对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增加量正影响程度较大的因子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驱动指数分别为0.250 9、0.101 9、0.165 5、0.133 2,负影响程度较大的因子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驱动指数为-0.214 6。该研究为城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影响下的西藏农业产值空间化模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农业产值空间化模拟是客观评价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是科学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的依据。该文综合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根据海拔高度与农业产值不同的拟合关系将西藏划分为Ⅰ型和Ⅱ型地区,分析了两类区域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与农业产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土地利用为指示性因子,综合考虑地形因子对农业产值空间分布的影响,运用因子相乘的方法实现了多源数据的融合,建立了西藏农业产值空间化模拟模型。分析模拟结果:Ⅰ、Ⅱ型12个检验样本中共有8个县相对误差小于30%,模拟结果比较理想。同时,该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西藏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低,80%以上的农业用地每平方公里产值低于5400元, “一江两河”流域和昌都地区农业产值相对较高的实际情况。这有助于正确认识西藏的农业发展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环境与发展》今年已经29岁了。自创刊以来,在众多专家、学者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机构的支持帮助下,伴随着祖国改革的春风,一路走来,一路成长。29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农业环境保护和服务产业发展的宗旨,发挥好科技交流、信息传播的功能,在宣传我国农业环保政策、介绍农业环保技术、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传播农业环保信息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农业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业内重要的科技传播载体和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魏伟    唐林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2):369-377
为了科学认知江汉平原农业空间时空演化,并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空间、推动农业发展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热点分析等方法,以时空维度研究江汉平原农业空间演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农业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 2020年农业空间占江汉平原的82.62%,在2010—2020年期间面积不断降低,共降低447.41 km2,其中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而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则快速增长。(2)农业空间主要转化为城镇空间,共转化391.68 km2,占农业空间转出面积的67.23%。(3)转出空间热点主要在蔡甸、汉川、荆州、沙市等地区,而转入热点主要在京山、当阳、洪湖等地区。(4)驱动因子在各时期解释能力不同,政策因素、第一产业产值、乡村人口、高程是影响力较强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探测结果主要为非线性增强。综上,2010—2020年江汉平原农业空间在多种因素的驱动作用下面积不断降低,且集中在中心城区附近,应适度调整其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循环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中国农业领域的热点, 如何构建一套合理的循环农业评价体系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的概况, 重点分析了中国循环农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现有循环农业评价研究主要有两类: 一是宏观层面针对国家和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该区域循环农业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或循环农业的有效性, 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 另一类是针对工业园区和企业或具体产业模式、农场, 采用系统动力学、能值、生命周期评价等系统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模式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其对环境影响, 目前这类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深化。综合分析认为, 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在进一步明确循环农业的内涵和原理的基础上, 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不同的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其服务的对象及目标不同, 其构成也有所不同。针对评价对象, 在国家、区域层面和园区/企业层面的评价重点应该有所区别, 同时对于微观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技术层面, 其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也应该区别于宏观层面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构建适于不同层面的循环农业评价体系, 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湖北省耕地资源变化与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之间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机制,为合理利用与保护耕地资源,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利用湖北省1991—2014年24a来的耕地面积、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时间序列统计资料,采用协整检验方法验证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进一步分析湖北省耕地面积与各产业产值间相互关系。[结果]湖北省耕地面积与各产业产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做进一步分析;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耕地的保护,但影响力有限,第二产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耕地,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调整其结构以降低其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方差分解结果中,第二产业对其自身及第一、第三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耕地资源对各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则普遍较低,所消耗的耕地资源未被充分高效利用。[结论]湖北省应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率并优化产业结构,使两者间形成良性循环,以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对大陆休闲农业发展具有借鉴作用,通过考察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现状,了解其发展理念及管理模式,总结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特色,突出表现在定位精准、设计精细、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体验设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