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副溶血弧菌对养殖大菱鲆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出血症的大菱鲆体内分离到5株菌,编号为L-0603314、L-0603442、L-0603431、L-0603121、L-0603241。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进行人工感染,每尾注射0.05 ml,菌浓度为108cfu/ml和109cfu/ml;采用K-B法用青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呋喃妥因、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7种药敏纸片对确定病原性的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同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显示,L-0603121菌株为3.0×108cell/ml时只引起个别试验个体轻微症状,1.0×109cell/ml可造成100%感染率,40%死亡率,可确定L-0603121菌株为引起大菱鲆出血症的致病菌株。药敏试验表明,L-0603121株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呋喃妥因敏感。根据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等试验结果,确定L-0603121株菌为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4.
乳酸菌胞外产物对副溶血弧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到对副溶血弧菌有抑制作用的3株乳酸菌,命名为A-1、A-2、A-3。对其胞外产物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胞外产物对副溶血弧菌有较强抑制作用,抑菌环直径分别可达18.6mm、20.3 mm1、9.5 mm;抑菌物质对热处理不敏感:在60℃、80℃抑菌活性基本不变,在121℃处理20min条件下抑菌效果分别是原液的67%,83%,74%,蛋白酶K处理对其活性有较大影响,抑菌成分可能是细菌素。进一步研究了细菌素抑菌活性与乳酸菌培养时间的关系。根据形态特征和常规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A-1、A-2鉴定为嗜热链球菌,A-3鉴定为嗜酸乳杆菌。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二次煎煮的石榴皮提取物(Pomegranate peel aqueous extract,PPAE)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抑制活性作用及其机理,为防治水产养殖弧菌病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石榴皮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电导率仪检测弧菌的相对电导率、分光光度法测定弧菌的核酸泄露及生物膜抑制率、蛋白质电泳检测弧菌的蛋白质合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弧菌的亚显微结构及碘化丙啶(PI)染色分析弧菌细胞膜完整性。结果表明:PPAE对副溶血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IC和MBC分别为1.563 mg·m L-1和3.125 mg·m L-1;PPAE能够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P<0.05);显著增加副溶血弧菌的核酸泄露和电导率(P<0.01),明显抑制副溶血弧菌蛋白合成;明显改变副溶血弧菌亚显微形态,破坏副溶血弧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7.
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的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为条件致病菌的弧菌,前人对其致病性已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果很不一致,有的甚至相互矛盾[1-4],其差异主要在于浸泡感染能否使健康对虾致病。因此,本实验以不同的感染方式以及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斑节对虾体内分离出的副溶血弧菌的致病力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对虾弧菌病的发病条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对虾:体长7~9 cm的健康斑节对虾(Penaeus monondon)和日本对虾(P.japonicus),直接购于养殖场。 菌株:对虾病原菌一副溶血弧菌(Vibrio pora-haemolyti… 相似文献
8.
9.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及其检验和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通常存在于海湾和海岸线区域以及海产品中,其致病性很强,常引起人类食物中毒,而且比例很高,目前主要侧重于预防。商检检验和测定采用的是SN0173-92标准,5d-6d才能出阳性结果,方法繁琐,费时费力,采用《北欧食品分析委员会方法》(NMKLNO156-1997,第二版),既可以快速定性定量,又可以同时检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溶藻性弧菌,使我国水产品及其它食品出口欧盟更具有方法上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常用抗菌渔药对副溶血弧菌的作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市场上8种常用抗菌渔药对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比较这8种常用抗菌渔药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副溶血弧菌的抑杀菌效果.采用2倍稀释法及抑菌圈法测定.8种常用抗菌渔药对副溶血弧菌的MIC分别为:甲砜霉素、氟哌酸为3.2 μg/mL,氟甲砜霉素6.4 μg/mL,土霉素12.8 μg/mL,庆大霉索、盐酸诺氟沙星和链霉素为25.6 μg/mL,而新诺明在25.6μg/mL时仍无抑杀菌效果;8种常用抗菌渔药在10倍MIC下,抑菌圈直径分别为氟甲砜霉素2.05 cm,氟哌酸1.75 cm,盐酸诺氟沙星1.35 cm,土霉素1.23 cm,甲砜霉素1.17 cm,链霉素1.10 cm,庆大霉素1.00 cm;联合用药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氟甲砜霉素与氟哌酸1.55 cm,氟甲砜霉素与土霉素1.43 cm,氟甲砜霉素与盐酸诺氟沙星1.42 cm,盐酸诺氟沙星与甲砜霉素1.30 cm,链霉素与庆大霉素1.23 cm,氟甲砜霉素与链霉素1.18 cm,土霉素与氟哌酸1.12 cm,链霉素与土霉素1.00 cm.通过对抗菌渔药筛选中最佳参数的探讨以及临床用药量与药物的负荷量的关系探讨,结论是抑杀副溶血弧菌氟哌酸为首选,其次为土霉素和甲砜霉素;3组联合用药效果与单独用药相比敏感度不变,5组联合用药则敏感度变低. 相似文献
14.
15.
水体使用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对虾体内宿主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在水体使用噬菌体对感染病原菌对虾的治疗效果。在水体使用浓度分别为1×106,1×105,1×104pfu/mL的噬菌体对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凡纳滨对虾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结果显示,施加噬菌体的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虾发病症状也较轻。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器官含菌量实验表明,噬菌体对水体宿主裂解的同时,对虾体内器官的副溶血弧菌也被明显清除。水体中加入噬菌体使感染副溶血弧菌对虾体内的血细胞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水体使用噬菌体对对虾副溶血弧菌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与副溶血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制备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与副溶血弧菌三联灭活疫苗,免疫蛋鸡。收集鸡蛋制备卵黄抗体并检测其效价、纯度和特异性。通过免疫荧光、扫描电镜和体外抑菌实验初步探究其制备的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三种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ELISA检测特异性卵黄抗体效价高达1:51200,并维持5周;SDS-PAGE对分离纯化的卵黄抗体分析显示,随着纯化步骤的进行,卵黄抗体中的蛋白杂带逐渐减少,纯度变高。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实验表明,特异性卵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扫描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相比非特异性卵黄抗体,特异性卵黄抗体处理过的弧菌,菌体互相黏附在一起,菌体细胞表面粗糙,细胞壁破损。在体外抑菌实验中,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且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的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能够与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卵黄抗体通过凝集和黏附,破坏菌体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及其抗原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13株不同来源的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及其抗原性进行了比较研究。13株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有相似的SDS-PAGE图谱。大多数菌株有五条主要的蛋白质,其大致分子量分别为:a、69kDa;b、63kDa;c、40kDa;d、30kDa;e、28kDa。其中蛋白质b是所有菌株共有的。与吸附后的兔抗副溶血弧菌血清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抗血清与多数副溶血弧菌菌株的外膜蛋白有一条共同的免疫反应带,其大致分子量为44kDa。 相似文献
18.
2株副溶血弧菌不同盐度下致病性和毒力基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和海水养殖动物致病菌,目前已知的毒力基因有tlh、tdh、trh、T3SS、pirA、pirB、toxR/S、orf8等。盐度是影响细菌基因表达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为进一步探求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理,对2株分别分离自海水和淡水养殖发病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的副溶血弧菌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速率、致病性进行检测,并用q-PCR方法对菌株毒力基因携带和表达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水菌株383生长速率快于淡水菌株V9,但菌株383在生长稳定期的细菌浓度明显低于菌株V9;菌株383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明显高于菌株V9,前者的48 h半致死浓度(LD_(50))低于后者2个数量级;2株副溶血弧菌皆携带毒力基因tlh、T3SS1和pirA/B,但未检测到tdh、trh、T3SS2、toxR/S和orf8。部分毒力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显示,菌株383和菌株V9均为vcrD1表达量最高,其次是pirA,vopD1表达量最低;4个毒力基因不仅在2菌株间的表达量差别较大,而且盐度对同一菌株不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也是不同的。2株副溶血弧菌的毒力与pirA和vcrD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探究环境因素与副溶血弧菌致病力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提示,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要防范副溶血弧菌输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致病力及黄酮抗菌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副溶血弧菌3种不同的感染方式对南美白对虾致病力影响,发现注射感染虾只在高密度菌液中有死亡,24 h的LD50为1.2×107/mL,95%的置信限为5.61×106~2.04×107/mL;而创伤感染虾在不同密度菌液中都有死亡,浸泡感染虾则都没有死亡。表明创伤程度及其导致的健康状况恶化是弧菌致病的关键。同时发现肌肉创伤处是弧菌致病的主要部位。初步探讨了黄酮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副溶血弧菌的抗菌作用,为养虾生产的防病治病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黏附因子在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定新的黏附因子是了解病原菌致病机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中首次发现游离肝素能够竞争性抑制副溶血弧菌与Hela细胞的黏附,表明细胞外基质中的肝素可能是细菌重要的细胞表面黏附受体。进一步利用肝素亲和层析技术垂钓到6种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并通过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技术成功获得重组的外膜蛋白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组蛋白IMPDH、EF-Tu和Opp A可黏附Hela细胞,并可以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与Hela细胞的黏附,说明这3种蛋白可能是其重要的潜在黏附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