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艺措施对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加发  李泽福  唐光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16-1117,113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1 6 (4 4)研究移栽密度、追肥施氮总量、不同时期的追氮比例、中后期叶面喷施KH2 PO4 等农艺措施对早籼 15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追氮总量、追氮比和叶面追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移栽密度对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在移栽密度 3 0万穴 /hm2 下 ,采用追施纯氮 2 2 5kg/hm2 ,增加穗粒肥比例 ,即蘖肥∶穗肥∶粒肥 =3∶3∶1的追肥方式 ,并于齐穗期叶面喷施KH2 PO4 15kg/hm2 ,可使早籼 15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提高到 12 .68% ,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肥料不同配比对水稻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指导水稻生产合理施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钾、硅锰、有机肥配合施用对水稻养分迁移、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硅锰、有机肥配合施用能促进水稻氮、磷、钾的吸收、转运、累积,提高籽粒氮、磷、钾含量及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氮、磷、钾、硅锰、有机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有效穗、每穗实粒数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蛋白质含量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选用11个不育系、13个恢复系以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设计,进行杂交水稻组合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及配合力、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不育系、恢复系蛋白质含量的σgca和σsca均达极显著,且受加性和非加性的多基因控制,非加性基因效应大于加怀基因效应,育种值较小,即亲本的高蛋白质含量难于通过杂交遗传下去。杂交组合的SCA效应值绝大多数为负值、非加性基因效应小,难于显示杂种优势。参配的不育系中,091A、Ⅱ  相似文献   

4.
对免耕抛秧稻灌浆结实期间蛋白质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规格纸筒育苗的免耕抛秧水稻之间在灌浆前期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差异,齐穗后7-14d,大纸筒育苗的免耕抛秧水稻剑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小纸筒育苗者(P<0.05),叶鞘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大纸筒育苗者为高,且免耕抛秧水稻高于对照;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和叶鞘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处理,大纸筒育苗的免耕抛秧稻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5.
水稻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蛋白质含量的高低是衡量稻米营养价值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提高蛋白质含量是稻米营养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本文阐述了水稻蛋白质种类、氨基酸组成及其营养价值,并概括了水稻不同基因型和不同部位或组织间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及分子机理以及种质创新的研究现状,可为水稻蛋白质含量的深入研究和高蛋白种质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籼、粳、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所配制的5个组合的6世代群体为试材,分析了蛋白质含量的基因效应及效应平方和。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中,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重要,上位性效应也具有重要作用,而以加性与加性互作为主,加性类效应明显大于非加性类效应,亲本隐性基因较多。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改良可以累加选择  相似文献   

7.
选用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有差异的2个粳稻品种配制的杂交组合,以籽粒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为选择指标对杂种后代进行连续的定向选择,研究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选择对杂种后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杂种后代的食味值下降.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高的株系,其最高黏度和下降黏度值低...  相似文献   

8.
9.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氮代谢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栽培方法对稻米蛋白质产量的影响机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栽培方法对湘早籼29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糙米全氮、蛋白氮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栽培改良I与习惯栽培法相比,能够有效提高水稻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蛋白水解酶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提高糙米全氮、蛋白氮的含量与籽粒蛋白质产量,其中全氮含量提高了17.86%,蛋白氮提高了17.96%,籽粒蛋白质产量提高了29.62%.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方法对水稻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比较研究了3种栽培法对水稻植株生长,光合速率,植株及籽粒全N,P,K含量。糙米全N,蛋白N含量,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拟栽培法最优,“三壮三高”栽培法次之,常规栽培法最低.与常规栽培法相比.初拟栽培法、“三壮三高”栽培法的糙米蛋白质含量,早稻分别增加了11.36,8.63g/kg,晚稻分别增加了8.33,6.19g/kg,早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9.14%,9.57%,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22.49%,13.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