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2×3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了在相同日龄屠宰及相同生长周期屠宰条件下适温自由采食、适温限饲和高温自由采食3种应激模式对AA肉鸡和北京油鸡肉色造成的差异。结果表明:按相同日龄屠宰时,2个品种肉鸡之间胸肌亮度、红度、黄度均差异极显著;3种应激模式之间的亮度、红度、黄度差异均不显著。按相同生长周期屠宰时,2个品种肉鸡之间的亮度、红度差异极显著,黄度差异不显著;3种应激模式下的亮度差异显著,红度、黄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引进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生产效率及肉质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食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进口猪种与地方猪种从生产效率、肉质特性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目前由于过分追求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使肉质风味严重下降,应该将地方猪肉肉质优良的得天独厚资源进行更好地保存和利用,才能生产出优质的肉品,为人民和社会造福。  相似文献   

3.
新浦东 AA肉鸡肉用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二因子有重复试验设计,对新浦东和AA肉鸡的肉用性能进行了屠宰测定;对其肉品品质的物理、化学、解剖、组织学、组织化学等性状进行了多学科的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新浦东鸡的活重、体尺、屠宰率、胸肌比、腿肌比小于或低于AA鸡,但其肉品品质的综合性状评定则优于AA鸡;由肌纤维类型所决定的胸、腿肌肉品品质各有所长;组织学性状分析表明,新浦东鸡活重较小,主要不是受限于品种的体躯类型小,而是与其生长发育速度慢有关。两品种公鸡的产肉能力高于母鸡,但肉品品质的性别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Pork cutting is a very important processing in promoting economic appreciation across the swine business chain.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and weight of meat cuts, as well a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arcass weight, sex and breed composition on meat cuts. Simultaneously, we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t cuts, carcass traits and meat quality traits. To assess 17 meat cut traits, 12 carcass traits and 6 meat quality traits, we sample 2 012 pigs from four b...  相似文献   

5.
塞北肉用型乌骨鸡早期生长发育规律及生长曲线拟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用型乌鸡是通过丝羽乌鸡、山地乌鸡、本地柴鸡杂交选育而成.生产性能显著提高,60日龄体重、90日龄体重和40周龄体重以及90日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腿肌率比丝羽乌鸡及本地柴鸡高,差异显著(p<0.05)或差异极显著(p<0.01),但和山地乌鸡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用logis-tic非线性动物生长模型拟合了塞北肉用型乌骨鸡1~14周龄的平均体重,进行生长曲线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塞北肉用型乌骨鸡的生长过程,拟合度均在0.99以上,其生长的拐点时间为8.80周龄,拐点体重为744.75 g,极限体重参数1 489.50 g.  相似文献   

6.
草·鲢·鳙和青鱼形态及其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产于安徽省无为县水产养殖场的草、鲢、鳙和青鱼品种的体征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显示,所测定4种鱼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体尺体重的种内差异较小,显示出种群比较整齐;4种鱼体尺生长满足方程y=alnx+b,体重生长满足方程y=axb,相关指数达0.9以上;鳙鱼在1~2龄和2龄~后备阶段体尺体重的生长强度比草鱼和鲢鱼在同阶段的大,鲢鱼体高在3个阶段均表现为生长弱势,但草鱼的这种弱势在后备~亲鱼阶段得到了弥补,成为生长强点;草鱼随着年龄的增长丰满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每个阶段大约下降0.8~1.0个单位,青鱼虽然下降但幅度较小,而鲢鱼(1.82~1.98个单位)和鳙鱼(1.93~2.10个单位)全期基本保持不变;体长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均表现下降的趋势,直到亲鱼草鱼和青鱼保持在1.147~1.148,而鲢鱼和鳙鱼保持在1.097~1.106,表明体长相对全长在不断增加;4种鱼的体指数以草鱼、青鱼、鳙鱼和鲢鱼的次序逐渐减小,其体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体宽指数和体深指数则较为稳定,鳙鱼的头长指数明显大于其他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肉兔品种断奶后的生长性能,并进行种质评估。【方法】分别分析了弗朗德巨兔、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青紫蓝兔和福建黄兔的5、6、7、8、9和10周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上市日龄。断奶后生长数据来自上述5个品种的173窝肉兔,共计909只。模型中的固定效应包括品种类型、出生月份、母兔胎次、性别。窝效应作为随机效应,断奶数量和称重时间作为线性协变量。【结果】①5、6、7、8、9和10周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及上市日龄的总平均数分别为619.46、791.57、941.51、1 107.51、1 309.51和1 445.52 g,23.64 g•d-1及103.14 d;②品种和断奶数量对个体断奶后生长性状影响显著(P<0.05);弗朗德巨兔的各周体重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福建黄兔的各周体重显著低于其它品种(P<0.05);③窝方差能解释生长性状大部分的总表型方差,为0.48-0.74。【结论】由于弗朗德巨兔具有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可将其作为杂交的终端父本;在肉兔选育时,选择指数应当同时兼顾断奶数量和生长性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3个品种鸭的生长及屠宰性能,为进一步选育优良鸭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樱桃谷鸭、白羽番鸭和荆江鸭为研究对象,相同条件下饲养至8周龄进行屠宰,测定体重与相关的肉用性能指标。[结果]在整个饲养期,3个品种鸭生长性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樱桃谷鸭生长发育最快,荆江鸭生长最慢,而白羽番鸭从4周龄开始生长迅速;樱桃谷鸭的屠体重、全净膛重、瘦肉率、腿肌率、皮脂率和腹脂率均高于白羽番鸭和荆江鸭,差异显著(P〈0.05),而荆江鸭腹脂率为0;樱桃谷鸭的全净膛率、胸肌率、屠宰率显著小于荆江鸭(P〈0.05);3个鸭品种不同性别的屠宰指标存在差异,且樱桃谷鸭和白羽番鸭均为公鸭显著高于母鸭(P〈0.05),荆江鸭公母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品种鸭的生长和屠宰性能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选择生长速度不同的高邮鸭和金定鸭为试验模型,比较2个不同品种鸭胚胎期和出雏早期骨骼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GF-I)、肌肉生长抑素A(myostatin A,MSTN-A)mRNA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胸浅肌和腓肠肌(简称为胸腿肌)发育模式的相关性。【方法】在鸭13、17、21、25、27胚龄和出雏后7日龄时,记录体重、胸浅肌(PM)和腓肠肌外侧头(LM)的重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骨骼肌中IGF-I和MSTN mRNA的表达规律。【结果】本试验证明鸭早期发育过程中,体重和骨骼肌重的变化呈现极显著的品种和时间特异性;鸭胚胎期胸/腿肌的IGF-I和MSTN-A mRNA的表达与体重、胸/腿肌重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各自与胸/腿体指数则呈反式的相关性(正/负),均在13胚龄有一个表达高峰,IGF-I和MSTN-A mRNA表达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鸭PM中IGF-I mRNA表达转折点的出现时间与胸肌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变化趋势是吻合的,而LM中IGF-I mRNA的表达与腿肌生长和肌纤维特性变化均不相符;鸭胚胎期MSTN-A mRNA的表达趋势与骨骼肌生长和肌纤维数量形成高峰同步;胸腿肌中IGF-I/MSTN-A mRNA表达比值的变化趋势和肌纤维特性变化吻合,PM中的IGF-I/MSTN-A mRNA表达比值的差异点和PM重量出现品种差异的时间点一致。【结论】在胚胎发育中后期和出雏后早期,鸭的胸腿肌呈现异步发育模式,骨骼肌中IGF-I和MSTN mRNA表达的相对水平参与骨骼肌生长速率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以白来航蛋鸡和爱拔益加肉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蛋鸡与肉鸡小肠早期生长发育规律的差异。在相同条件下以同一饲料饲喂两种鸡公雏,在出雏当天以及出雏后1、3、7、14和28日龄分批屠宰测定,测量小肠总长度及总重量,并保留空肠中段样本,制作小肠显微切片,对两个品种仔鸡的小肠早期发育的几个主要指标进行测量,并运用线形回归的方法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使用正大521蛋小鸡饲料饲喂的白来航蛋仔鸡和爱拔益加肉仔鸡,其肠道的各项指标均呈增长趋势,且爱拔益加肉仔鸡小肠的增重增长生长发育较白来航蛋鸡快。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比较莱茵鹅和朗德鹅的生产性能差异以及经过多个世代育种后各自生产性能的变化,测定了莱茵鹅和朗德鹅体质量和10周龄体尺,用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除初生体质量外,朗德鹅体质量显著高于莱茵鹅。在中后期,朗德鹅公、母鹅体质量差异不显著,莱茵鹅公鹅体质量显著高于母鹅。3种生长曲线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2个鹅品种早期生长发育规律,以Gompertz模型拟合生长曲线效果较佳,朗德鹅的极限体质量、拐点体质量大于莱茵鹅,2个鹅品种的拐点周龄几乎一致。大多数朗德鹅的体尺指标显著性高于莱茵鹅。朗德鹅的生产性能明显优于莱茵鹅,2个鹅品种经过多世代育种后仍保持了较高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2.
山东地方鸭与北方鸭的产肉性能及肉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将山东地方品种微山麻鸭(Ⅰ组)、文登黑鸭(Ⅱ组)以及北京鸭(Ⅲ组)分别饲养120d屠宰,测定各组胴体的产肉率和肉品品质。结果表明:鸭种是影响产肉力的主要因素,而胸肉、腿肉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肌纤维结构决定鸭肉的食用价值;Ⅰ、Ⅱ组与Ⅲ组肉鸭相比,胴体重较轻,胸腿肉比例低,肉嫩度较差,但胴体脂肪较少,肉色略深,系水力高,蛋白质和肌间脂肪丰富;胸肉与腿肉相比,胸肉较重,且二者在pH值、嫩度、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山东地方鸭种与肉用型北京鸭相比,其产肉性能较低,但肉质却较好,因此,地方鸭种用北京鸭进行杂交改良,将会优势互补,有助于肉用性能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公驹8 -11月龄体尺、体重测定,初步研究伊犁马不同品种父本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为伊犁马杂交改良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和理论数据.[方法]试验通过对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8~11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测定并分析,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对比和分析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后代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马驹与伊犁马8~11月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指标总体呈现纯血F1代>新吉F1代>吉乳F1代>奥尔洛夫F1代>伊犁马;管围总体呈现出纯血F1代>新吉F1代>吉乳F1代>伊犁马>奥尔洛夫F1.[结论]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马驹8~11月龄生长规律与伊犁马基本相同,但是生长发育水平优于伊犁马,不同品种杂交后代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均呈现出部分其父本品种生长发育的特点,说明引进优良品种马匹杂交改良伊犁马效果明显;并且以伊犁马作为母本,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杂交改良,有选育出伊犁马新品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根系发育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1978—1980年作者以杂交水稻汕优2号和四优2号为供试材料,常规品种缸410、大家伙和三磅70萝为对照。采用盆栽与大田相结合的试验方法,于2/0、4/0、6/0、8/0、10/0、12/0、16/0等叶期、乳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测定“浮根”的形成、茎伤流强度、根体积、根干重、发根力等。主要结果如下:1.杂交水稻汕优2号和四优2号的根粗、根系体积、根系干重和水层灌溉条件下的“浮根”量都大于常规品种红410、大家伙。但其根系干重和根粗小于三磅70萝。乳熟期观察汕优2号、四优2号和三磅70萝有五级根,而红410和大家伙只有三级根。2.杂交水稻汕优2号和四优2号的最大根干重、最大伤流强度和最大发根力分别出现于黄熟期和14/0叶期。然而,最大发根日增长量则出现于分蘖盛期,接着出现伤流强度日增长量第一高峰,一直延续至最高分蘖期。无效分蘖开始死亡至孕穗期为最大根干重日增长量,伤流强度日增长量第二高峰则出现于黄熟期。3.4/0、6/0、8/0叶期剪根,有效穗数显著减少。12/0叶期剪根则严重影响每穗粒数和穗实粒数,16/0叶期剪根,结实率明显降低。4.多叉秧的根系大于多本秧,前期水层灌溉、中期晒田、后期湿润的根系活力大。  相似文献   

15.
应用多性状动物模型DFREML方法,估计了中国大白猪SⅡ_1系生长和胴体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显示,生长性状中的平均日增重(ADG)、100 kg体重日龄(AGE)、达100 kg体重的背膘厚(BF)、饲料转化率(FCR)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26、0.21、0.45、0.39,各性状均存在明显的窝效应,变化范围为0.09~O.35.胴体性状中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瘦肉率、眼肌面积、肋膘厚、腿臀比、胴体直长、肋皮厚的遗传力分别为0.23、0.36、0.43、0.25、0.50、0.66、0.42、0.68、0.14.生长性状ADG/AGE、ADG/BF、ADG/FCR、AGE/BF、AGE/FCR、BF/FCR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73、0.24、-0.51、-0.11、0.62、-0.05.胴体性状的屠宰率和瘦肉率与胴体重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0.43和0.17;屠宰率与瘦肉率的遗传相关为0.65.腿臀比与瘦肉率的遗传相关为0.61.说明在选育猪的肉用性状时,应考虑后腿的丰满程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工驯化野猪历史悠久,各地区结合当地条件培育出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猪种,使我国成为 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我国大部分地方猪种具有肉质细嫩和肌内脂肪含量高等优良肉质性状,但存 在生长缓慢、瘦肉率低和饲料转化率低等缺点,而利用西方瘦肉型猪进行杂交育种可以弥补我国地方猪种的上 述缺点,可以促进地方猪种生长和提高瘦肉产量,但对肉质性状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瘦肉型猪种的引入也给 我国地方猪种的生存带来严重冲击,导致许多地方猪种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而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 和应用,为地方猪种的遗传改良带来了许多突破性进展。综述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猪 繁殖性能、产肉性能、抗病性能和性别控制等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以期加深人们对基因编辑技术在家猪遗 传育种中具有特殊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高寒牧区杂种羔羊生长及肉用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祁连山高寒牧区肉羊生产杂交模式,2008年-2010年连续3年以特克塞尔、白萨福克、邦德和澳洲美利奴4个引进品种为父本、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采用AI技术开展杂交试验。生长观测表明,特甘细羔羊断奶体重为27.71 kg,极显著高于其他组合;6月龄体重达到31.04 kg,比邦甘细、白萨甘细、澳甘细和对照组分别高出8.79%、14.15%、18.42%和33.97%。屠宰结果表明,特甘细的胴体重、屠宰率、胴体净肉率、骨重和眼肌面积均最大,骨肉比最小。同时,特克塞尔杂种羔羊肉的pH值、嫩度等肉品质指标较优。由此表明,"特克塞尔×甘肃高山细毛羊"是祁连山高寒牧区生产优质羔羊肉的最优杂交组合,特克塞尔是改良甘肃高山细毛羊的最优父本。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了优生素对草杂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00只1日龄草杂雏鸡,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50只/组.基础日粮相同,优生素按照500g/t添加到基础日粮中.结果表明,试验组鸡的日增重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采食量试验组鸡比对照组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料肉比试验组鸡比对照组低,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优生素可提高雏鸡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IGF1-PI3K-Akt信号通路是调控生长发育的关键通路,选择慢速型的广西麻鸡和中速型的花山麻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IGF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GF1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 IRS1)在骨骼肌和肝脏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为阐明黄羽肉鸡生长发育调控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PSS20.0比较广西麻鸡和花山麻鸡在胚胎期至出生后早期的生长发育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3个基因在两个品种鸡胚胎期(9、12、16胚龄)和出生后(0、7、21、35、49和63日龄)胸肌、腿肌和肝脏中的表达差异,并将其与体重和组织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鸡生长发育早期体重、骨骼肌重和肝脏重变化呈现显著的品种和时间特异性,经过选育的花山麻鸡体重和组织重的增长在胚胎发育后期已经远远超过广西麻鸡。IGF1、IGF1R和IRS1基因表达存在显著的品种、组织和发育时段特异性,总体上,在胚胎期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肝脏组织,出生后则为肝脏中的表达量高于肌肉组织,广西麻鸡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花山麻鸡,而花山麻鸡肝脏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广西麻鸡。IGF1基因在两个品种胸腿肌中均在9胚龄即可检测到表达,腿肌中表达量均是9胚龄时最高,除与12胚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表达量最低点出现在出雏0日龄时;胸肌中则是12胚龄时表达量最高,63日龄时最低;肝脏中则出现品种差异,广西麻鸡胚胎期未检测到表达,从出雏0日龄开始表达,表达高峰出现在21日龄时,而在花山麻鸡中虽然胚胎期检测到表达但表达量极低,49日龄时达到表达高峰。两品种鸡肌肉和肝脏各个阶段均检测到IGF1R mRNA的表达,在胸肌和腿肌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9胚龄最高,广西麻鸡9胚龄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花山麻鸡9胚龄除与12胚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阶段均差异显著;肝脏中,广西麻鸡表达高峰出现在21日龄,且与9、12、16胚龄和0日龄差异显著,花山麻鸡则是63日龄时最高,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两品种鸡肌肉和肝脏各个阶段均能检测到IRS1 mRNA的表达,在两品种肌肉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9胚龄或者12胚龄最高,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随后下降,并在出雏后维持在较低水平;肝脏中IRS1的表达模式与IGF1R一致。IGF1、IGF1R和IRS1基因的表达两两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肌肉中3个基因的表达与体重、胸(腿)肌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肝脏中3个基因的表达与体重、胸(腿)肌重、肝脏重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IGF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之间存在一致性趋势,品种间和组织间表达量的差异可能正是不同类型黄羽肉鸡生长发育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以通城猪为母本与瘦肉型大白猪杂交培育的新品种鄂通两头乌的培育效果,对鄂通两头乌和通城猪进行同期对比试验,测定生长性状、胴体性状(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肉质性状(肉色、滴水损失、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等)以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鄂通两头乌日增重((596.27±90.24)g/d)极显著高于通城猪((513.28±90.31) g/d,P0.01),瘦肉率(49.56%±2.21%)极显著高于通城猪(43.47%±1.39%,P0.01),背膘厚((34.73±0.94) mm)极显著低于通城猪((38.80±0.96) mm,P0.01);通城猪大理石纹评分与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3.47±1.16、3.45%±1.11%,与通城猪相比,鄂通两头乌肉质性状中除了肌内脂肪含量(2.72%±0.87%)有降低外,其他肉质性状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两品种仅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鄂通两头乌在保留通城猪优良肉质性状的同时其生长和胴体性状得到了有效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