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六六六泥团塞根有治螟效果的报导[黄山等,1956],为改进施药方法,我所于1957年进行土壤施药的盆栽药效測定,效果良好;1958年,田間防治試驗因处理时間太早(4月28日施药),效果不显;1960及1961年又进行田間試驗,因当年螟害輕微,防治效果也不够显著。据文献报导,六六六土壤施药,每亩用丙体六六六180克(折合数),对第一代二化螟防治效果良好,残效期达20—30天,并指出药剂系通过稻根内吸和沿叶鞘間上升的作用,杀死蛀入的蚁螟。昆明地区一般早栽田,栽秧后15—25天,正是螟卵盛孵期。1963年在昆明市郊区早栽田内,进行六六六土壤施药試驗,观察防治第一代三化螟的效果。試驗方法  相似文献   

2.
1962年在北京夏玉米上用顆粒剂防治玉米钻心虫的結果表明:心叶末期施5%DDT顆粒剂,防治一次,每株2克,在一般年份,从产量上来看是很有利的。同时对药剂残效,幼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上的分布,以及顆粒剂在心叶期施药至抽雄后在植株上的分布测定,并結合顆粒剂小区防治試驗。分析結果说明:心叶末期施药,影响药效的主要原因,不是5%DDT残效的問題,而是抽雄后药剂在植株上部分布較少,尤其是包在雄穗节外的第一叶腋没有药,而此时期,幼虫在植株上部分布較多,同时DDT速效也不如666。  相似文献   

3.
两年来室内和試驗場試驗証实:有机磷杀虫剂如1605及敌百虫等能兼治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的卵和初龄幼虫;有机氯杀虫剂如DDT及666等对卵几乎无效,但对初龄幼虫效果頁好。两类药剂混用杀卵效果提高。大田試驗用50%敌百虫乳剂1份、25%DDT乳剂1份、水600份,在卵孵化率为28.6—95.0%时亩施混合液50公斤,防治效果良好;防治适期比药杀初龄幼虫可提早十天左右,大大緩和了时間紧张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粟杆蝇幼虫为害谷子常造成枯心或不实。此虫一年发生二代,部分一代。以老熟幼虫在5—10厘米土层中越冬。成虫于6月中旬出現,6月末达盛期,每雌产11—41卵,产卵于粟杆的基部。粟杆蝇的发生为害与湿度有密切关系,交尾、产卵、幼虫孵化、以及侵入粟茎均需高湿。田間枯心率与当年6月份降雨量的相关系数为0.71(P<0.01),相关显著。在晚播、高肥、密植的条件下,枯心发生严重。谷子品种、生育速度均与被害程度有关。在粟田雌蝇出現高峯期噴5%DDT与0.5%666等量混合粉剂,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苹果巢蛾(Hyponomeuta malinella Zeller)幼虫巢网孔隙約为0.28—2.25微米,平均0.53微米,一般噴雾液滴約100—400微米,无法喷入网內。利用烟剂毒杀幼虫药效测定結果証明:45%六六六烟剂不及45%滴滴涕烟剂和六六六-滴滴涕混合烟剂(45%等量六六六和滴滴涕)。每公頃用六六六-滴滴涕混合烟剂15—20斤,风速1—1.5米/秒,于越冬幼虫出鞘活动初期,日落后采用定点或定点与移动相結合的方法施烟一次,田間防治效果达77.9%—94.3%;平均示范防治效果为74.3%、73.3%。烟剂防治效果高于敌百虫,稍遜于对硫磷噴雾,且施药安全、防治費低,比噴液提高工效30倍,适于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释放带毒卵寄生蜂,实施玉米螟卵期接毒并加快寄生蜂世代繁殖,有效发挥卵寄生蜂直接寄生和病毒杀虫的双重作用。应用结果显示,带毒卵寄生蜂对2代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平均为81.1%,对3代玉米螟的防控效果平均为55.5%;草蛉、蜘蛛、瓢虫等天敌田间数量比单一化学防治田平均增加30%,百株玉米天敌数量平均增加63.8头。  相似文献   

7.
两年来試驗研究和大面积防治調查資料表明:在小地老虎一龄盛期时(4月25日左右),田間杂草(小薊)密度大、栖食的幼虫数量多,当幼虫尚未向玉米上迁移之前,充分发揮除草的作用,可以減少田间虫群密度,減輕玉米受害。小地老虎一龄盛期是除草防治的最适时期。适期除草防治的效果与撒6%六六六毒土和噴5%二二三粉剂的防治效果不相上下,4月下旬除草減少死苗(断茎),效果达到45.83—58.5%,除草結合噴药有增效作用,減少死苗效果达到73.9%。除草防治具有农业防治的优点,經济有效、簡单易行。  相似文献   

8.
东方粉蝶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在铜鼓县一年发生6—8代,以蛹越冬,卵期3—5天。幼虫期,第1代16—18天,第2~6代11—13天,第7~8代18—20天,11月为25天。蛹期5~10月中旬为7~10天,10月底~11月初为12~18天,越冬蛹128~174天,成虫寿命,雄为3—4天,雌为7—8天,产卵量150粒左右。文中对该虫的形态作了描述和绘图。防治时,给合人工捕采幼虫和卵粒,田间施药可用2.5%敌杀死剂2500—3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马拉硫磷或敌敌畏800—1000倍液,防治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9.
据1962—1963年两年的研究,桃小食心虫在乐陵棗区一年发生1—2代。第二代发生数量多少与当年整个发生期的早晚有密切的关系。桃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結“越冬茧”在土內越冬,其垂直分布深度限于离土表4寸范围內,平面分布愈近树干密度愈大。越冬幼虫自6月中旬开始出土,一直延續到8月上、中旬結束,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越冬幼虫出土与降雨有密切关系。在室內越冬幼虫出土及第一代老熟幼虫脫果后至成虫羽化历期,分别平均为10.4天及10.8天。成虫白天不活动,夜間11—1时之間交尾。产卵前期平均为2.5—2.7天,产卵期間平均为1.3—2.1天。雌虫平均产卵量为27.9粒(越冬代)和40.5粒(第一代),最多可产154粒。在田間,卵绝大多数产在叶片背面基部(72.6%),产在果实梗洼(27.4%)和胴部较少,其它部位尚未发现。田間卵自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至8月下旬或9月初結束。第一、二代卵期分別平均为6.8和8.4天,孵化率分別为92.3%和89.5%。幼虫扎果从7月末 (或8月初) 起至9月中、下旬棗采收,前后达50天左右。幼虫脫果从8月中旬起,至9月中、下旬棗采收后尚未結束。果內幼虫期最短9天,最长28天,平均16.8天左右。地面药剂处理应該在6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出土前,这是第一个防治关鍵时期;在第一、二代卵盛期(7月下旬及8月中旬左右),噴药两次是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第二个关鍵时期。地面药剂处理,3%666粉剂与3%666颗粒剂效果差不多。树上喷药可用25%DDT乳剂250倍液加用0.01%“拉开粉”或0.1%水胶,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植物保护学报》1966,5(1):41-49
在四川东部地区,中期测报以期距法较为实用。短期测报应按稻型、品种、移栽期、生育期以及田间蛾卵密度和卵块孵化进度进行。处于分蘗期的双季晚稻和分蘗末期的一季晚稻,亩卵块在100块以上,即可列为防治对象田,根据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确定防治次数和适期。較为簡化的防治标准是初見“新枯心”时施第一次药,以后根据卵块密度酌情再施一次,可将枯心率压低至1%以下。药剂治螟应掌握时間标准(即卵孵进度)及数量标准(卵块密度或侵入幼虫密度)职确定施药适期和次数。每亩用6%六六六1.5—2斤泼苗或撒毒土均可,但須有1—2寸的水层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