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RFLP区分中国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及致病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PstⅠ和HindⅢ),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型21C3CTR(p11),普通致病型的小种21C3,34,34C2和致病型21C3CKH,34MKH,34MKG,34C2MKR的限制性酶谱。结果表明:供试秆锈菌的基因组DNA经过同一酶切后,不同小种或致病型都出现了相同限制酶谱带,而特定酶/小种(或致病型)组合又都有特异酶谱带。计算了小种间或致病型间的共有DNA片段的比率。初步说明了RFLP可以作为深入探讨小麦秆锈菌种内不同小种、致病型间以及新致病型DNA差异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普通小麦品种Rulofen是我国小麦秆锈菌的鉴别寄主。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对Rulofen无毒性的小麦秆锈菌的三个生理小种21C3、34、34C2对Rulofen进行了抗秆锈病基因的单体分析,并将Rulofen所含的抗秆锈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Sr基因进行了异同比较。结果表明:Rul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三个供试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6,其抗性效应为;-;1#+(+)或;1X#+(=)—X#+(-),因环境条件的影响,Sr6的抗性反应型不稳定;在5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21C3、34、34C2三个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30,其抗性效应为2#+(=)。抗秆锈病基因Sr6和Sr30对我国的小麦秆锈菌小种34类群都具有进一步的区分作用。  相似文献   

3.
普通小麦品种Rulofen是我国小麦杆锈菌的鉴別寄主。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对Rulofen无毒性的小麦秆锈菌的三个生理小种21C3、34、34C2对Rulofen进行了抗秆锈病基因的单体分析,并将Rulofen所含的抗秆锈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Sr基因进行了异同比较。结果表明;Rul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三个供试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6.其抗性效应为;-;1~ 或1X~=-x~- ,因环境条件的影响,Sr6的抗性反应型不稳定;在5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21C3、34和34C2三个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30,其抗性效应为2=、抗秆锈病基因Sr6和Sr30对我国的小麦秆锈菌小种34类群都具有进一步的区分作用。  相似文献   

4.
1973年在辽宁、江苏两处共收集到小麦秆锈菌夏胞子堆标样1,144份,经繁殖存活和鉴定的标样共402份,分离出21、21C_1、21C_2、21C_3、34、34C_1和34C_2 7个小种区系。在7个区系中,它们的出现率:21C_3占75.8%,21C_2占15.7%,21占32%,34占25%,34C_1占1.7%,21C_1和34C_2各占0.5%。21C_3是当前小麦秆锈菌优势区系。根据标样上秆锈菌小种区系的鉴定结果,近年来生产上所用的品种大多是不抗当前流行的21C_3和21C_2两个区系的,为使小麦生产获得相对稳定性起见,加强这些品种的抗秆锈病的性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1959~1965、1973~1985年的二十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共鉴定10068份小麦秆锈菌的夏孢子堆标样,鉴定出我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17、19、21、21C1、21C2、21C3、34、34C1、34C2、34C3、34C4、40、116、194、207和柯太1型等十六个小种。除了17、21、34、40和116五个小种之外,其余十一个小种都是近二十年当中发现的。在这十六个在锈菌小种中,21号和34号两个小种群是主要流行小种群。21号小种群是优势小种群、其次为34号小种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87.1F、11.8%、其它各小种只占1.1%。从1963~1965、1973~1985年间,21号小种的出现次数明显地在递减;而21C3小种自1963年发现以来,直到1985年,一直处于逐年增加的状况;21C2、21C1则呈下降的趋势或出现频率始终不高。在流行的年份或地区里34号小种群有明显上升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在抗病品种上所分离到的小种,多为34号小种群内的各小种。40号小种出现的频率很低,七十年代以来只有1983年于云南省红河州农科所发现一次。116号小种自1982年发现以来,出现频率一直很低。生理小种34C2、34C4、40和 116虽各年出现频率很低,但对我国大多数生产品种或抗源材料有很强的致病力,所以对这四个小种的消长动态,尤其是北方春麦区和云南的德宏、红河和文山各州,特别需要注意。当前作为鉴别我国秆锈菌小种有效鉴别寄主有十个品种,其中包括国际鉴别寄主中的马阔斯(Marquis)、履浪斯(Reliance)、库班卡(Kubanka)、浮纳尔(Vernal)、爱因亢(Einkorn)等五个品种和五个辅助鉴别寄主:免字52、华东六号、明尼2761、欧柔(Orofen)、和如罗(Rulofen),以及应用对我国现行各小种都具有抗性的品种和Sr单基因系来侦察新致病类型的出现。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流行小种对Sr单基因品系:Sr7a、7b、8、9a、12、14、17、23和29是有毒的;而对Sr11、15、21、22、24、26、27 TmP和Tt—2是无毒的。本文还对当前抗源的布局和如何控制在锈病的流行,作了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6.
欧柔(Orofen)和如罗(Rulofen)是七十年代抗小麦秆锈病、叶锈病的抗源材料。以后发现欧柔丧失抗性,经分离鉴定出一个小种,能侵染欧柔,但不能侵染如罗,定名为34C 3。至1977年又发现一个秆锈菌株对如罗和欧柔均有毒性,暂命为34 CR,由于这个菌株散见和混生于其它标样之中。近年来经过如罗幼苗筛选出夏孢子的单孢子堆菌株,重复进行回接,繁殖和鉴定,获得纯化的菌株,这个菌株不同于其它34号的菌株,现命名为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34C4,它的毒性鉴定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7.
用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Z1C3,34,34C2及35C5中9个不同菌系推导了来自秆锈菌不同传播区间里有代表性的41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抗秆锈基因,综合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稳定的原因.基因推导表明:来自秆锈菌次要越冬及冬后北传桥梁区内的品种除鄂恩1号外,其余均未含有效抗性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偶发区内的品种含有Sr5,22,25等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易发区(主要东北春麦区)内的品种主要含有Sr13,14,22,32,35,36,37,Gt等单个或结合基因.结果也表明:中国小麦品种对秆锈菌,尤其是对优势小种ZIC3的抗性水平明显地由南向北呈梯度增强局势.  相似文献   

8.
1956—1965、1973—1976年的十四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共收集了8490份夏孢子堆时期的标样,经过在温室的苗期鉴定,共鉴定出我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有17、19、21、21C1、21C2、21C3、34、34C1、34C2、34C3、40、194、207和柯太1型等14个区系。除21、34、40等3个区系以外,其余11个区系都是新发现的. 在14个秆锈菌小种区系中,21号和34号小种群是主要的流行小种群。21号小种群是当前的优势小种群,出现频率为88.63%,其次为34号小种群,占8.56%,其它区系共占2.71%. 在1963—1965和1973—1976年间,21号小种的出现频率显著地在递减,而21C2和21C3两个区系的出现次数则在上升,尤其是21C3,自1962年以来有上升的趋势.21C1自1961年至现在,出现频率始终不高。在34号小种群内,以34和34C1的分布面较广,出现频率较高.1974年后,34C1似在逐步上升。34C2这个区系出现频率虽很低,但毒力很强,它不次于40号小种。在大流行年,34号小种群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近几年来,在抗病品种上所分离到的区系,34号小种群内的区系占有多数。40号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近几年来,没有分离到这个小种。但40号小种是毒力极强的区系,它和34C2一样,多数的生产良种和抗源,对它们都是感染的。所以对这两个区系的消长情况,特别需要提高警惕。当前作为鉴别我国秆锈菌小种区系的15个鉴别寄主.包括我国3个增加的辅助鉴别寄主在内,似还不能完全反映出我国秆锈菌生理小种区系的复杂性。今后需要在抗病品种、后备品种、抗源和Sr基因品种中筛选一套能适合我国的鉴别寄主。我们将历年来经过鉴定的标样,制成表8,即标样品种部分名录,共包括13个菌系,1578个品种。可供育种单位参考。最近由国外引入矮秆和半矮秆的抗源材料,已经在一些地区发生秆锈病,因此,应用时需要注意. 本文对避免南北抗源单一化作了讨论,希望地区抗源多样化和避免南北东西抗源的统一化,以控制秆锈菌优势的形成,避免和控制秆锈病的流行。小麦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var.tritici是小麦三大锈病之一。我国主要的常发地区为东北、内蒙和西北春麦区,其次为江淮和东南沿海各省的秋播麦区,此外还有云南德宏、文山和四川甘孜等自治州。根据不完全的记载,东北春麦区于四十二年(1923—1964)中,曾发生九次大流行和中流行,流行的年份为1923、1934、1937、1948、1951、1952、1956、]958、和1964等年份,1960年辽宁发生一次中流行。东北春麦区1923年小麦因秆锈病损失14.7亿斤,1948年减产11.2亿斤。江淮一带于1956和1958年两次大流行,仅江苏和安徽两省损失达20亿斤。福建自1949至1966年的17年中,曾发生6次大流行(1950、1952、1958、1959、1964、1966)。国外小麦生产国家的锈病流行情况,亦复如此。1950—1954年因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15B的突然袭击,连续三年,造成美国和加拿大小麦生产上很大的损失。仅美国于1953和1954年,普通小麦减产达25%,硬粒小麦减产为75%。再如澳大利亚西部的广大麦区,因品种过于单一化,1963—1964年因秆锈菌小种21—ANZ—1.2和21—ANZ—2出现数量上的优势,使当时该地区的当家良种,丧失抗性,造成极大的减产。国内外在锈病流行史上,由于生理小种区系的改变,使抗锈的生产良种丧失抗性而造成减产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我们分析锈菌生理小种的区系消长的动态是为了了解“敌情”,以便打一个有准备的仗。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广大麦区,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大力推广抗锈良种,改革栽培制度,抑制当前小种的流行区系在数量上形成优势,控制了锈病的流行。不过品种抗锈稳定性受锈菌生理小种区系变化的制约,小种区系的变化又因品种选择性而发生发展,所以品种的抗锈性只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没有永恒不变抗锈性的品种,。因此,凡是小麦主产的国家,都要分析研究本国的锈菌小种区系的类群、变异和消长动态,以便为抗源鉴定、育种、品种轮换和布局等做好先行和提供依据。本文总结我国1956—1965年和1973—1976年计十四年间,关于小麦秆锈菌小种区系的类群和消长动态的研究结果,以供有关单位的参考,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1984年于全国二十三个省(区)采得521份小麦秆锈菌夏孢子标样、成活鉴定了291份。其中只鉴定出21C3、34C1、34C2、34C4和116等五个生理小种。其所占频率分别为:70.5%、11.3%、16.4%、0.3%和1.4%;34号小种群较往年比,虽有上升的趋势.但仍以21C3为优势。生理小种鉴定除采用常规方法外,主要应用寄主叶片高体培养鉴定法。  相似文献   

10.
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小种21C3CTR致病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从国内16个小麦主产省收集的112个小麦主栽品种及抗源,分析测定秆锈菌新致病小种21C3CTR的致病谱,并与国内另7个致病小种21C3CKH,21C3CKR,34MKG,34MKH,34C2MKR,34C2MFG和34C2MFR的致病谱进行比较。21C3CTR的致病谱为43.8%,另7个致病小种的致病谱则分别为44.6%,48.3%,52.7%,52.7%,56.3%,45.5%,66.8%。21C3CTR的致病谱除比21C3CKH高外,比另6个致病小种都低,与34C2MFR的差异已达极显著水平。说明21C3CTR(Srll毒力)的出现引起抗病性丧失尚不十分严重。其原因是尽管21C3CTR对Srll有毒力,但对国内生产品种及抗源出现频率最高的抗秆锈病基因Sr5不具有毒力,制约了其致病谱。通过测定还明确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小麦品种抗秆锈病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具体阐明了各省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建议今后秆锈病测报重点应放在品种抗性差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Science (New York, N.Y.)》1942,95(2466):356-357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饲料粉碎机筛片的用材及熟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 ,用 1 6Mn钢低碳马氏体强韧化处理的筛片比目前生产上通用的低碳钢筛片强韧性和抗磨损性能都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