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木耳在吉林人工栽培已有多年,但在生产过程中,多习用大径木做耳材。在产量上,周期平均每立方米的单产仅有5kg左右。为了充分利用林区的小径木(枝丫梢头),达到节省、合理利用木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我们于1983~1987年在松花湖实验林场用小径木进行黑木耳栽培试验,取得了周期平均每立方米耳木产量达11.5kg的高产。经过近几年在吉林地区推广,获得了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短木段熟料栽培黑木耳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在吉林省林区栽培已有多年历史,但在生产中习惯用大径木做耳材。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目前大径级耳材已不多见,代用料栽培黑木耳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木段栽培黑木耳的品质较好,一直倍受人们青睐,加之我省林区每年木材采伐剩余物(小径木、枝丫、梢头)十分丰富,所以短木段栽培黑木耳在我省还有很大优势。现将我们通过实践摸索的短木段熟料栽培黑木耳高产技术(以下简称短木段技术)做一简要介绍。1耳本准备黑木耳在许多阔叶木上都能生长,但在多年大径木种植经验上,以千金榆做耳木效果最佳。所以过…  相似文献   

3.
前言本耳在辽东山区栽培历史较长,但生产中习惯用大径木(指长1.0m以上、小头直径10.0cm以上的木段)做木耳,平均每立方米产耳10斤左右。为了节省木材,充分利用林区资源(梢头枝丫),探讨利用小径木(即长为1.0—1.2m,小头直径为4—8cm的木段)取代大径本的培育技术,和提高单位  相似文献   

4.
1987年桓仁县黑木耳生产首次突破我省丰产11万公斤大关,创建国以来全省黑木耳产量的最高记录.今年新接种9500多立方米耳木,出耳率很好,预计产量可达26万多公斤.县林业局提出利用小径材接种黑木耳,1986年又被国家科委列入"星火计划"项目,经过两年时间,全县现有耳木28281立方米,三年来共产黑木耳19万多公斤,收入600多万元.涌现出一批发展黑木耳脱贫致富和高产典型的单位和个人.其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5.
段木黑木耳以其口感独特、耳片脆嫩、营养物质含量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几年,由于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采伐量减少,尤其是天然次生林采伐量极为有限,木段栽培黑木耳的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因此,合理、高效地利用山区有限的耳木资源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大幅度提高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经过几年的栽培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的段木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使辽宁东部山区每立方米耳木产量由原来的不足10kg提高到20kg多,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栽培黑木耳需要很多木材,耳木过粗,浪费木材严重。辽宁省丹东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辽宁东部山区林业资源的特点,从1980年开始先后开展了“利用小径木栽培黑木耳技术”和“黑木耳优良菌种的选育”的研究,为利用山区废弃的几厘米粗细的林木杈枝、梢头发展黑木耳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辽宁东部山区的丹东、本溪、抚顺3个市及宽甸等7个县的农民,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进行栽培实验,使木耳单产由开始的每立方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生产技术适于北方引种的食用菌1.黑木耳分利用木段栽培和袋料栽培两种,菌种不能通用。利用木段栽培黑木耳,管理粗放,经济效益高。适宜作耳材的树种有柞木、槭木(色木类)、楸子、桦木等,“二九”~“四九”天采伐的耳材最好。利用袋料栽培黑木耳,是以木屑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产量逐年增加。其中利用小径木栽培黑木耳在东北已形成生产基地,不仅开辟了小径木综合利用的新途径,也为山区农民提供了一条致富门路。从目前国内木段栽培黑木耳的技术工艺看,木段打孔植菌是个关键环节,不仅技术性强,劳动强度、作业量大,而且季节性较强,打孔植菌的质量直接影响黑木耳的产量。而目前  相似文献   

9.
枝丫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枝丫生产,是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环节。伊春林区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每年木材产量在400万立方米左右。据乌伊岭和新青林业局1978至1980年的统计资料计算,每立方米原木产生枝丫材0.5至0.6层积立方米(包括小头直径3厘米以上的小径木、倒木、摔断的梢头等,不包括小枝丫),伊春林区每年应产生枝丫材220万层积立方米。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伊春林区的枝丫材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这方面的生产潜力还很大,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是收集率  相似文献   

10.
黑木耳栽培以往一直采用木段式主产方法,随着木材资源的逐渐减少,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代用科大地栽培黑木耳已成为主要方式。为了促进黑木耳代用料栽培事业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林区、农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门路,以及应广大黑木耳栽培者的要求,现将我研究所多年来黑木耳栽培的技术,奉献给广大黑木耳栽培者,仅供参考。 1 栽培材料的选择及栽培场地的选择 1.1 选择优良的黑木耳品种 代用料栽培黑木耳,品种的选择是栽培成败的关键,应选择抗逆性强,生命力旺盛,耳根小,易开片,耳片正反面明显,背面有耳筋,耐高温的中、晚生品种。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地为了发展林下经济,服务三农,提高林农种植的经济效益,引导林农在林下间作黑木耳。我们吸收了国内外的代料木耳栽培先进技术,并在灭菌和接种、出耳管理等多个方面有所创新。2008年发展林地黑木耳栽培100亩,亩栽培黑木耳10000袋,成功率98%,平均每袋出耳50g,亩产值达20000多元。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黑木耳是东北的主要食用菌,在栽培过程中,往往产生杂菌,严重影响黑木耳的产量。只有了解黑木耳的主要杂菌并知道造成杂菌污染的原因,才能防止杂菌的生成。1耳木上常见的杂菌1.1牛皮箍属草菌类,多为栗壳色(边缘黄褐色),少为笋片色。子实体紧贴在耳木上,边缘不翘,状似贴膏药,严重时,贴满耳木,引起木质部粉状腐朽。长有此菌的耳木不产生耳芽。此菌在潮湿和连续阴雨天气发生严重。1.2金边蛾也称褐轮韧草菌。子实体的基部贴在耳木上,边缘翻起如檐状,黑色表面形似干的黑木耳,贴着耳木的不孕面呈灰红色。在阴湿多雨天最易发生。1.3黑疗是危害壳斗科…  相似文献   

13.
经过四年试验得出:(1)新筛选出的AP01等黑木耳菌株是适合于多种代料栽培的优良菌株。在五节芒、稻草和木屑等培养料上,表现高产优质。(2)利用五节芒粉、稻草粉为主要代用料栽培黑木耳,取得了100kg干料产干耳高达7.6~12.5kg的新水平。(3)堆制发酵处理是控制污染的有效方法,可使污染率从25%降至5%以下,并且具有增产作用,增产率平均在25%。(4)露天出耳秋季比春季好,产量高31.5%。  相似文献   

14.
木耳新品种"牡耳2号"是从黑龙江省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采集的野生黑木耳子实体,经过系统选育获得。其子实体耳状,小孔出耳表现为单片、无根、色黑、碗状、圆边、褶少。小孔栽培单片耳率比对照"黑29"高21.5%,生产试验产量为每100kg干料产鲜耳94.5kg,较对照品种"黑29"增产5.6%。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阐述耳木的微观构造、化学组成及水分的存在状态,揭示了菌丝的生境条件和生长发育规律,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耳木年产量、周期产量与耳木树种、质量的关系。为食用菌的丰产栽培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液体菌种在黑木耳栽培中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木耳 (Auriculariaauricula)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优势生产品种 ,2 0 0 4年木段栽培已发展到 130 0万段 ,塑料袋代料栽培达到了 2 4 0 0万袋。长期以来 ,在菌种生产上都采用传统的固体菌种 ,生产周期长 ,菌龄不整齐 ,产量难以提高。为解决这一生产实际问题 ,在加格达奇区的加北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进行了黑木耳液体菌种应用试验 ,其结果较应用传统的固体菌种其菌龄缩短 2 8d ,成本每万袋降低 15 2 4 .10元 ,产量每万袋提高 2 2 5kg ,提高经济效益 10 5 2 4 .10元  相似文献   

17.
现在黑木耳的人工栽植分为段木栽培与袋料栽培,段木栽培的黑木耳接近自然,同时段木栽培黑木耳也使林木采伐后的枝桠、梢头得到高效的利用,是顺应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广大林农一条致富门路。在传统的黑木耳段木栽培基础上,通过科研人员对比试验,对传统的段木栽培黑木耳的工艺流程中的耳木选择、菌种的选择、播种时间、接种的消毒、起堆发菌、排场、起架、采收等技术环节进行了总结、完善,旨在为黑木耳段木栽培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单片黑木耳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单片黑木耳栽培的耳木选择与准备、栽培场地的选设、菌种选用、播种时间以及黑木耳栽培后的管理、采摘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旨在为单片黑木耳产业化栽培与集约化经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笔者在秦岭山区调查了几十个耳场,发现冬季对耳棒管理与否与来年耳棒产量的高低、杂菌、害虫等的发生关系重大。而广大耳农在冬季对耳棒一般不进行管理。下面就耳棒的冬季管理谈几点粗浅看法。1 段木栽培黑木耳,一次点种,连续产耳三到四年。当年点种的耳棒,经过春夏两季  相似文献   

20.
试验设计了3个以油桐木屑为主料的培养基配方袋栽黑木耳,获得初步成功。其中,配方A和配方B每100kg栽培干料可生产干耳6.8—7.1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