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苗的插扦穗,应提前2个月预留, 每667平方米插扦量需茶穗600公斤,留667平方米插扦穗,大概也只有600公斤。茶苗的插扦时间从农历八月至十二月,最好在八月至十月进行。时间早些, 成活率高,也易管。主要工序如下。留茶穗→选农田→整田→盖黄土→剪穗→插穗→杀菌→遮网一、留茶穗。茶叶采至5-6月,应停止采摘,并进行阶段性的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桂热2号茶母穗静置不同时间后扦插的生根株数、株生根条数和出圃率的观测.结果显示静置2 d的母穗,其生根株数和株生根条数均比静置0 d、1 d、3 d、4 d的高.第120 d,静置2 d的母穗的生根株数与其余各处理间的存在显著差异,株生根条数占对照的126%.扦插后320d,母穗静置1 d、2 d的处理的出圃率分别为65.6%和74.3%,较静置0 d、3 d、4 d的处理高.综合3项指标,可以得出茶叶新品种桂热2号母穗静置2 d对扦插繁育有积极的影响,而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茶苗简易遮荫法短穗扦插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树良种苗木的繁育通常采用无性系短穗扦插育苗技术,在苗圃建设上多采用搭固定支架,以黑色塑料遮荫网覆盖的方法,设施投入较大。介绍了茶苗简易遮荫法短穗扦插繁育技术,以期在减少投入成本的同时,又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茶苗短穗扦插栽培技术,包括茶苗品种选购、茶苗栽植时间选择、栽植方法、栽后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茶苗移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郑贞贞  王占林  樊光辉  马玉林  郑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70-17971,17975
[目的]优化宁杞1号嫩枝扦插技术,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可行性支持。[方法]以清水为对照,研究50、100、150、200 mg/L GGR7号对宁杞1号插条成活率、平均根数、平均根长、平均根粗、平均新枝数、平均新枝长、根构型及生根部位的影响。[结果]GGR7号可提高宁杞1号枝条的生根速度、成活率、新枝长度,降低根粗。GGR7号可抑制宁杞1号插条多生根,而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逐渐解除。高浓度(≥150 mg/L)GGR7号可促进宁杞1号愈伤组织生根。GGR7号对宁杞1号新梢数和生根数的影响不明显。[结论]GGR7号处理宁杞1号的最适浓度为150 mg/L。  相似文献   

6.
短穗扦插,是采用带一片叶的短枝进行扦插培育成苗的茶树繁育方法。它具有能保持优良品种固有的特征特性,繁育系数高,品种较纯,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一、苗圃地的建立苗圃地的选择及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短穗扦插后的发根及苗木生长。因此,苗圃地的选择非常关键,苗圃地要求是酸  相似文献   

7.
对早收栽培甘薯浙紫薯1号进行了3.00万、3.75万、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 7个密度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浙紫薯1号于5月22日扦插,8月19日收获,生长期89 d,扦插密度以6.7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以4个苎麻品种为材料,研究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扦插密度与成苗率、单株根干重、主茎高度增加量、单株叶干重及分枝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扦插密度与单株根干重、主茎高度增加量、单株叶干重、分枝位长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平均分枝数、单株分枝干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最低分枝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间有差异.综合考虑,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扦插密度以10cm×10cm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川西茶区高密高效扦插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改进川西地区高密高效短穗扦插技术,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扦插时间、扦插密度、短穗嫩度及粗度以及茶树品种对茶苗生长势、质量和出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高密扦插的最佳扦插时间为8—9月,其成活率、出圃率为75.08%~76.92%和56.76%~58.82%;短穗嫩度以红梗和半红半绿梗为宜,其成活率、出圃率分别为74.21%~76.43%、57.51%~60.74%,分别较绿梗和麻梗高4.37%~32.01%、13.10%~28.12%;短穗粗度以中粗最佳,成活率为76.55%~76.77%,出圃率为58.41%~59.69%;高密度扦插(行距×株距=6.7 cm×0.8 cm,825万株/hm2)的合格苗出圃数为437.99万~451.91万株/hm2,较中等密度和常规密度高出54.13%~104.70%;不同品种短穗的发根能力、茶苗生长势及成活率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正>(续第2期第28页)当前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主要通过无性扩繁来实现,标准茶园通过科学的短穗扦插方法,可大幅提升良种茶苗繁育成活率,一般可将扦插成活率从75%提升到85%左右,每667平方米可出圃茶苗15万株以上。母本选择与管理选择当地适栽品种如保靖黄金茶1号、碧香早、槠叶齐、湘波绿2号、玉笋和玉绿等,并选择生长势较为旺盛、病虫害少的茶园作为采穗园。秋插的茶树第1次修剪时间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丰花1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发挥植株个体与群体的综合增产优势,在本地推广种植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合理的行穴距为40cm×18.5cm,即最佳的种植密度为13.5万穴/hm2,每穴2苗。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名优茶越来越成为人们青睐的食品,同时也成为茶业效益的主要支柱。而作为名优茶的基础,茶树良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茶叶工作者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选育出了许多良种,为名优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扦插繁殖的无性系茶苗具有生长迅速、出芽一致、保持母株优良特性等特点,成为了茶农的最佳选择,也成了茶树苗木繁育最为有效的技术,其主要的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研究贵州省遵义县海拔900 m地区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移栽4.50 ̄5.2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到9.870 ̄10.280t/hm2。  相似文献   

15.
ABT 1号生根粉对藤稔葡萄扦插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含量ABT1号生根粉处理藤稔葡萄插条的扦插试验结果表明,50-150mg/kg的ABT1号生根粉对插条生根长叶均有促进作用。其中100mg/kg处理的生根率和生叶率最高,分别为88%和80%;125mg/kg处理的插条其生根数和生叶数最多,分别为21.14条和3.56片。另外,125mg/kg处理的单根鲜重、叶鲜重分别为0.845和1.5710g,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各种浓度处理对插条根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用ABT1号生根粉对苦丁茶插穗进行适当的处理,对插穗生根有很好的促进效果。以浓度150ppm,处理时间为4小时的处理效果最佳,生根率达90%,若处理浓度过高,反而会阻碍插穗生根,甚至受到药害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不同脱毒苗培养扦插密度对马铃薯瓶苗素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阳光培养室和灯光培养室不同扦插密度与马铃薯脱毒苗主要性状的综合评分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随着密度的增加主要性状的综合评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阳光培养室中,不同扦插密度与主要性状的综合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1059,达极显著,回归方程式y=79.5036-0.6350x;在灯光培养室中,不同扦插密度与主要性状的综合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4024,回归方程为y=79.4714-0.6257x,达极显著;初步认定每瓶(培养基面积38cm2)扦插20~25株是经济有效的扦插密度。  相似文献   

18.
陈敏  龙江  桂敏 《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36+142
以马斯特、达丽、深恋3个品种的香石竹为研究对象,夏季6月5日扦插,6月25日取苗,主要通过调控温室内插穗扦插的密度以及水分管理,调查苗的生根率、烂根率等指标,研究不同扦插密度和水分管理对香石竹扦插苗夏季生根质量的影响,从而找出香石竹扦插繁殖管理过程中最经济有效的管理方法,为制定大规模生产销售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扦插密度为5 000.0株/m2时,各项试验结果比较接近理想状态,扦插密度过低或过高,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宜惠明白茶种苗扦插繁育的促生根剂种类及其浓度,研究了6种不同的生根剂对惠明白茶扦插苗生根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根剂在适宜浓度条件下对惠明白茶扦插苗均具有促生效果,其中惠明白茶扦插苗在ABT1号浓度为800 mg·L-1时伤口愈合率、结瘤率、生根率、成活率、生根数、平均根长和平均根重均最大,其成活率达89.5%。而扦插苗在IBA+NAA(2:1)400 mg·L-1浓度下新梢生长最长,为253 cm。试验发现,IBA与NAA混合液比单独使用IBA,NAA促生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青杨2号合理扦插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杨(2号)是互助县双树苗圃于1995—1999年选育出的青杨优良品种,近几年来在双树苗圃得到了大面积的培育,但因扦插密度不够合理,其长势不容乐观,病虫危害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其育苗质量。为保持其生长快、育苗周期短、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点,经多年的试验研究,得出青杨(2号)地膜扦插的合理初植密度为20cm×7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