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我对竹根艺术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因此,读了许传先同志的文章(本刊1987.12)后,很想为竹根艺术争辩几句。首先,我认为“根艺”是一个广义概念,指根的艺术。它既包括树根艺术,也包括竹根艺术。总之,凡是用植物的根创作的艺术品都应包括在内。决非许同志所说“根艺即树根之艺”,这种理解主观武断地缩小了概念的内涵,显然是狭隘的。因此,我们没有理  相似文献   

2.
“根艺”、“根型”(树根造型)、“根雕”三者的共同点即都没有脱离“根”的范畴。但从目前已经客观存在的三个名词上分析,它们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所谓“根艺”即包括了树根艺术的全部,而“根型”与“根雕”两者却是“根艺”中派生出来的两个并列的“支脉”,随着创作的不断发展,说不定还会有新的“根艺”支脉出现呢。这在艺术走向繁荣的黄金时代里是很有可能的。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示他们三者的关系就是:  相似文献   

3.
拜读《正本清源,以根为本》一文,笔者对魏先生所提观点实难苟同。现就根艺创作的取材范围,略述浅见,请根艺界同仁赐教。一、根艺概念的理解我们对“根艺”概念的理解,至少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才算辩证合理。其一,根艺是宏观上的一种泛指,是对“根雕艺术”、“树根造型”等称谓的高度精炼的概括和统一。根,指取材范围;艺,指人的创作。其二,根所指范围应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根艺创作的新途径,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最近,有些同志试作了“根艺壁挂”,取得了别具一格的效果(见图)。现介绍如下。所谓根艺壁挂,就是将根艺品固定在用装璜材料制成的框架上,再按中国画的传统形式,书上题款,刻上印章,成为树根艺术、书画、装璜相结合的新颖  相似文献   

5.
陈德同志在《根艺分类之我见》一文中,对竹根艺术下了一个定义:“它界于木雕与根艺之间,它虽保留部份自然竹节和根须”,但它“无雕无形,仗雕传神”,其特征“全在‘雕功’”(见《中国花卉盆景》1988·6·p25以下引用刊名略)。照此说来,惟具有自然风貌的“树根艺术”,才是“正宗”的根艺:这很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投赞同票,我实在难以苟同。第一,根据根的形态、纹路、色泽等自然风貌进行创作的根艺作  相似文献   

6.
冷落了许久的树根艺术,而今又“热”起来了。爱好并从事其创作的人,日见增多,并萌发着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其蓬勃之势,如雨后春笋。什么原因使根艺“风景这边独好”呢? 笔者以为根艺热中透露出这样几条美学意义: ●内容的大众性一种艺术的勃兴,首先离不开这种艺术内容的大众性。根艺,由于其天生资质的限定,总是长于表现人们所熟识的山、鸟、虫、人、兽等,它把每个正常人几乎都了解的对象,生动地体现在一块极普通的树根身上,使观赏者如入乡梓,一草一木亦感亲切。内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根艺界有一种理论,认为根艺不能雕琢,或把雕琢过的作品称为“根雕”而排斥于“根艺”之外。而一些赞成雕琢的作者又不敢大胆肯定雕琢手法。本文想就此问题,也谈点一孔之见。“根雕”一词先于“根艺”,原指的就是树根造型艺术;后来才被“根艺”一词所取代。取代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8.
《根艺特辑》以她独特的风姿破土而出,成为“艺林”中别具一格的新葩,这是广大根艺爱好者辛勤培育的结果,令人可喜可贺。遗憾的是:这朵“艺林之花”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命名,人们欣赏时众说纷纭,赞叹不一:“根形艺术”、“树根造型”、“根雕”、“根艺” (树根造型艺术的简称)等等。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树根造型艺术的发展,大有突飞猛进之势,可喜可贺。许多爱好者正为这门艺术的名称,进行着有益的探讨。我的主张为:还是称树根造型艺术(简称根艺)为好。这是由根艺的特点决定的。看上去或一般想象认为,这门艺术是以树根为原料去创作的,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作者所以取用这树根的主要依据,不是因为它是树根,而是发现这一树根是在某种特定环境条件下由自然力的作用,促使生成某物  相似文献   

10.
作为树根艺术,抽象应该是它的天职。如果人物酷肖酷似、仪容清俊、肢体匀称,那就是摄影、绘画而不是根艺。“维纳斯”就是“抽象”的创作方法在根艺创作中的具体应用。你看:她的眼睛是一条似显不显的点线,她的腹部是一个突出的肿瘤,至于其它部分,则是树根的枝桠、节、疤、纹与残缺的窟窿。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承认她就是维纳斯。再如“老寿星”,他那佝偻的驱体上,到处是起伏多变的树根原型,仔细看去,“老寿星”的尊  相似文献   

11.
根艺,在中国古代艺苑中,历史悠久,是一枝很有欣赏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奇葩,历来为山水派文人所器重。正如李白所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其他艺术相比,它更贴近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河南大学青年根艺家时勇,用黄荆树根创作的《降妖图》  相似文献   

12.
成型在人雏形在天少事雕拼多留自然这十六字诀就是根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或规范,它也是根艺创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它说明根艺创作成型既不完全是人工所为,也不完全是天工所致(即否定了“这一艺术完全是天然造成的”一说),而是天人默契,共同创作,二者缺一不可。天然根料只是为人们的根艺创作提供了各种艺术形象的雏形和天趣或自然美,同一块根料上可以蕴藏着一个或几个艺术雏形,这些“雏形”要靠有艺术慧眼和技术才能的人去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福州市树根造型研究会会员、福州市南台树根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林祥梧同志的根艺作品《天姿国色》、《威震群山》及《仲夏荷花》在“中国首届根艺展览”  相似文献   

14.
一门艺术有一门艺术的特点,各具自己的“味”。树根艺术也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根味”。所谓“根味”,就是树根所独有的“野味”、“土味”。一件好的根艺作品,一定要保留其“根味”,绝不要以个人意识去损伤它。  相似文献   

15.
从发表的不少根艺文章中反映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认为竹根、藤根不是树根,因此以竹根、藤根为材料创作的艺术品不属于树根造型艺术的范畴,应另当别论等等。这种认识其实是大错而特错了。按照树木学或园林树木学的分类来看,竹子、藤木仍属于“树木”的范畴,人为地把竹、藤从树木学中“开除”出去是不科学的。竹子在分类学上属于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我们通常拿来做根艺的材料是刚竹属的植物毛竹。如在1987年全国根艺展览中获奖作品“岁月的雕塑”、“北大荒的儿子”等皆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人从保护环境出发,好心地提出所谓枯木艺术,以取代根艺。我并不以为然。“枯”者,干枯、枯燥也。如果咬文嚼字地解释,“枯艺”除了被理解为干枯的或者枯燥无味的艺术外,又有什么更新更多的内涵呢?创作干枯、枯燥的艺术值得吗?提倡者认为,“枯艺”是指干枯的树根艺术。其实这不过是在做文字游戏,自我安慰而已。从已发表的“枯艺”的作品来看,完全地道枯死干朽的作品有几件?大多数的作品还不都是那些半死半枯干而实际上还活生生的树根所制成。这些半枯半生的树根所制成的作品,还不仍然是根艺品嘛?怎能说是“枯艺”呢?凡进山觅过树根的人们都知道,完全地道的枯死干朽的树根是少之又少,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相千  相似文献   

17.
目前根艺作品必独体为多。很多作者刻意追求。但是,独件而完整又能具有“三味”(意味、根味、趣味)的作品,就比较难得。其实难就是难在树根素材不容易觅得。作者近年来就苦于这材料问题。而创作出根艺组合——根艺雾化盆景。这也是“三味”。不过这  相似文献   

18.
创作根艺佳品的选材标准有哪些呢? ●木质良好:就是要求根的质地要坚韧细腻、光滑透亮、耐寒抗热,制成的作品不变形、不开裂、不腐蛀,具有保存价值。笔者见过一些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根艺作品,所用材料,无不是质地良好的树根、树桩或树兜。根艺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若真用“腐朽”之根作材料,其结果必定前功尽弃。●形态奇特:就是指自生或环境所造成的根的形态的严重畸变。如盘根错节、曲折凹凸、奇疤怪瘤、裂变空洞等。罗丹说过:“自然中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个山区农民,业余酷爱根艺。平时常为寻觅理想根材翻山越岭,为构思创作通宵达旦。由于偏重“天成为贵”,以往创作总难以突破根艺传统形式和技法的局限。前年,有幸读到潘明德的《根艺形式的创新》(载《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7期,P.22),使我的根艺创作思路得到了拓宽。我赞同融绒制的(或其他的)工艺品于根艺之中,融根艺于插花艺术之中的创作技法。那末,除了以形式组  相似文献   

20.
在各类造型艺术中,人体艺术是最美也是最难表现的。用树根去表现人体美,将会打破根艺界飞禽走兽猖獗的现状,可扩展根艺创作的空间,使作品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也将为人体艺术开创一个新领域。由于人体根艺创作有一定难度,所以又将是根艺创作的又一个新起点。我是1987年开始对根艺人体进行探索创作。当时正在学习绘画艺术,所以我对人体艺术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