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建立了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论中的熵值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吉林省吉林市为实例,说明了熵值法在土地集约利用中评价专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借助AHP方法和熵值法组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石油资源型城市——黑龙江省大庆市2000-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寻求制约大庆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因素,探究适宜大庆市经济转型背景的土地利用模式。结果表明:(1)2000-2004年大庆城市土地利用处于不集约状态,2005-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集约状态,经济潜力指标是导致大庆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出现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2)产业结构调整、油田用地在土地利用中的决定性作用、"多元化-立体化"的油田用地方式等是影响石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3)油田产能用地复合利用模式、油田区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建设用地统筹利用模式是实现其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为研究区,从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潜力3方面构建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2004—2013年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6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不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Ⅳ级,2007—2013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Ⅲ级;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GDP、煤炭开采机械化率、煤炭产值、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煤炭挖掘面平均月进度指标是影响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1年、2005年、2008年、2011年4个时点的8个地级市建成区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4种土地集约利用类别,进而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演变。整个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长沙始终处于集约利用水平,且与其他城市保持一定差距;株洲和湘潭基本保持在较集约利用水平;岳阳、常德和娄底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上升;衡阳和益阳的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2)空间演变。整个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东部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且以长沙为中心向北、向南递减。  相似文献   

5.
开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协调利用。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对咸宁市1999—2008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及协调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增加,环境效益快速下降,综合效益稳步上升。(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协调度除最初两年处于极不协调和不协调状态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基本协调或比较协调状态。鉴于此,提出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青海省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结构熵权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青海省2000—2009年间土地集约利用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青海省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其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青海省土地集约利用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2003年起州(地、市)域间土地集约利用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变大;从空间变化特征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北部高于南部,全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土地集约利用度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由东北向西北递减,且在东北部地区,以西宁市为中心向外递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空间相关度较低,协调度较差。  相似文献   

7.
农用地(主要是耕地)集约利用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以保定市22个县(市)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分别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果、社会生态效益4个方面对耕地进行集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保定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不高,集约分值约为0.57,处于一般集约水平。从时间序列上看,1995—2010年耕地集约利用分值呈现上下小幅度波动趋势,1995年和2010年集约分值基本持平,集约程度变化不大;从空间序列上看,耕地同一级别集约范围变化不大,整个保定市呈现出东部集约程度高,西部集约度相对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保定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更准确地对土地集约利用合理程度进行评价,从经济、空间、生态3个方面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F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的复合评价模型,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综合分值为78.67,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上较为合理,经济效益和空间效益集约合理度水平一般,生态效益集约合理度很好。最后根据评价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该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价土地集约利用合理程度提供参考,为区域土地利用、发展定位、规划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员开奇  董捷 《水土保持通报》2014,(1):226-231,236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低碳视角下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根本途径。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立足低碳视角,与城市圈土地利用特点相结合,建立低碳视角下的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CSDEA(指标凝聚法)和熵值法对各指标值进行分析综合,在获得评价结果后进一步计算得到各评价对象的改进方案。结果显示,黄石市、黄冈市、咸宁市、潜江市为土地可持续利用CSDEA有效,仙桃市、天门市、孝感市、武汉市、鄂州市为土地可持续利用CSDEA无效,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9849,0.9791,0.9725,0.9574,0.8082,评价值最低的是鄂州市,在地均农业产值等9个指标上均存在不足,需要降低的指标包括农村恩格尔系数、地均碳排放量等,其中地均碳排放量应降低97.33 t/hm2。综合来看鄂州市仍需较大提升。评价结果和改进方案客观反映了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和不足,经济发展应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土地利用的投入与产出是土地利用效益的核心。在总结前人土地利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的投入与产出效益。首先根据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构建一套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熵技术确定指标的权重,计算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使用效益的评价值。最后把武汉市2003-2007年的评价值与重庆市、南京市和上海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投入与产出的总体水平都明显高于平均值且呈上升趋势,但是武汉市土地利用产出水平2006年比2005年下降了20.70%,2007年比2006年上升了21.63%,但仍略低于2005年的水平;单位土地面积固定资产总额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对武汉市土地利用投入与产出的贡献度最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熵值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法,研究了2003—2012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土城镇化地集约利用状况及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新型城镇化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都在缓慢上升,但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不够高。运用灰色GM(1,1)模型的预测表明,从2014—202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协调度将稳步增长。最后,就如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质量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不仅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更对城市和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的特点和评价方法,采用文献法、模型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DSR模型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以武汉市为实证研究区域验证其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武汉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得益于武汉市政府采取了正确且有力的响应措施;武汉市DSR系统协调度与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存在DSR系统驱动力相对不足以及响应的大幅提高制约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水平的问题,需合理改善和投入响应系统和驱动力系统的相关指标。研究结论:DSR模型能够成功运用于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为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了概念模型,避免了指标归属模糊问题,并能够有效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熵权法的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济南市为例,选取与土地利用效益相关的指标,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研究中根据熵理论,采用熵权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计算出1995—2003年的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指数。结果显示,1995年以来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基本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后土地利用效益出现了明显上升趋势,但是间或有小波动。通过分析济南市9a来土地利用效益的动态变化过程,为济南市的发展提供一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将低碳理念纳入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中, 运用比重法、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建立低碳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求得河南省各个市的建设用地集约综合值。结果表明, 河南省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类型可分为四类:> 7为集约型,> 6为较集约型,> 5为较粗放型,< 5为粗放型。集约型城市为濮阳市、郑州市、焦作市; 较为集约型的市域为洛阳市、济源市;较粗放型的城市为安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和周口市;粗放型的城市为开封市、鹤壁市、新乡市、商丘市、南阳市、信阳市和驻马店市。研究结论表明,将低碳排放指标纳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 河南省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会城市郑州集约度并不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水平的高低会给城市带来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运用RS,GIS的空间分析手段,得出乌鲁木齐市近8 a来建成区发展演变图,并对土地总体集约利用趋势分析。利用多因素评价法建立潜力评价指标模型体系,通过AHP法得出各评价因子权重,建立潜力分级体系,对指标进行定量标准化处理,分别加权确定最终潜力值及值域。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对应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值是3.26,属于第3级,相对粗放利用,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尚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相结合是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鲜有涉及的领域,从低碳视角对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运用AHP方法构建低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针对重庆市低碳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障碍度分析,为重庆市编制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土地利用正在向集约化低碳化方向发展,2005—2011年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产出水平发挥着主要作用;(2)影响重庆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的因子主要是土地低碳水平、土地可持续性和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结果反映了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分析了重庆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土地的低碳集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程度共同影响着城市系统的发展状态,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对制定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地级市为例,采用2006年、2009年、2012年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出现波动,但城市化综合指数稳步上升,二者之间的相对发展关系总体上由超前型向同步型发展;(2)城市耦合协调度和发展度均呈上升趋势,但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3)城市耦合协调发展阶段总体上由拮抗期经磨合期向协调期发展。最后,采用2012年数据,依据城市耦合协调类型划分标准,将河南省划分为4种耦合协调类型,即磨合期V、磨合期Ⅵ、协调期Ⅷ和协调期IX。  相似文献   

18.
基于AHP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AHP与模糊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地的集约利用评价中的运用,提出了基于AHP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土地的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一种精确方法。以河北省为例,与北京市、湖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的实际数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确立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AHP的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针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确立了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隶属度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的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居全国中上等水平,其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指标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标居全国的中上等水平,而土地投入强度指标不高,土地使用的效果指标略差。通过研究结果可靠性分析证实,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是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重点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较少考虑环境因素以及土地集约利用对环境的效应.本文从生态健康的角度入手,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大评价因子、20个评价指标,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贵阳市云岩区为例,运用GIS方法对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属较集约水平,还有一定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在空间上,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从中南部向北部、西部、东部递减的特征.土地集约区域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障碍,粗放区域面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不足的障碍;针对不同集约水平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与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并建立耦合协调模型,计算2011年1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指数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按照耦合协调度的高低将13个城市划分为4大类;每个大类内部再按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指数的关系,分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滞后和城镇化滞后的2个亚类。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但并非同步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城镇化耦合程度基本上处于颉颃阶段,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不高,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