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很大程度上由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决定。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发展各县市的农村产业,培养一大批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品”,让中国人民乐意把农村当作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促使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任务也是首要任务,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以吉林省黄家崴子村为例,系统阐述了农村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了黄家崴子村的脱贫攻坚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并提出了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重视生态经济效益;加强农业规模建设,进行多层次发展;产业兴旺助力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乡村振兴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对乡村的振兴,也是平衡好城乡关系的一种方式.乡村振兴不仅可提高村庄内部人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也对城市输出本土有优势的价值内容,故乡村振兴是统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以者湾村灾后重建景观规划为例,从宏观及微观层面深入分析了者湾村的特色文化要... 相似文献
5.
延边州是我国东北重要的红色革命老区,拥有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但目前还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资源产业融合有待提升等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汪清县东光镇为例,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优势,发展红色资源开发与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途径:(1)挖掘红色资源,打出红色招牌;(2)集中资源优势,推进红色之旅;(3)规划引领建设,促进产村融合;(4)建设美丽乡村,树立旅游形象。并给出了特色小镇建设实施策略:划分镇域功能结构、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和长远发展模式探索。从而带动城市周边乡村发展,促进特色边疆地区城镇化建设,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特色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7.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进入关键阶段。村庄景观设计改造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之一,重点聚焦村容村貌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综合产业提升等重点环节。本研究揭示了村庄空间各类要素与村民生产、生态、生活间的紧密联系。在研讨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景观设计改造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泰宁县大龙乡张地村村庄的地域问题和乡村振兴的运作现状,并结合该地的人居条件与村庄功能评估振兴以及介入景观优化策略的可能性,从居住要素、山水要素和产业要素层面分区改造,打造路口景观、道路景观、茶园景观、池塘景观和标识景观等5个特色景观改造板块,为今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和景观提升改造提供可行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枇杷村为例,通过实地勘测、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枇杷村乡土景观元素和庭院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根据村民年龄及对庭院使用功能的不同将庭院分为了趣味型、观赏型、园艺型3种类型,基于乡土景观元素种类及特征提出了各类型庭院功能塑造的景观策略,并进行了营造实践,以期为乡村庭院景观营造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9.
10.
11.
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要遵循突出乡土性的原则、适应市场与创造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尊重现状与产品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社区整体发展与各方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综合效益的原则,其开发规划的方向是:旅游资源乡土化开发、营造乡村意象、旅游产品休闲化开发、旅游市场品牌化开发、合理设计经营机制、清洁化生产。以杭州富阳白鹤村为例,对白鹤村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并从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规划、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乡村意象营造、经营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白鹤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以淇岭村为例,将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引入乡村水资源的规划设计中,针对场地雨水收集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通过分析场地地形、水文等现状要素,针对淇岭村的水资源规划设计提出了3项策略:分别为水资源总体规划、集水设计和水资源的维护与管理。可构建一个高效的集水网系统,将洼沟、分流渠、水坝和池塘布置在适宜的地点,有效收集雨水,并通过人为管理与植物配置,减少地表水蒸发,有效缓解目前淇岭村水资源存在的土壤含水量低,地表水不足等问题,增大水资源存储量。在今后的水资源规划设计中,要全面思考,统筹安排全局,不但要确保水循环的正常运行,避免干旱等灾害的发生,还要做到因地制宜,并对水资源进行妥善管理,为乡村的水资源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也是承载、体现乡土文化的重要场所。为了让乡土文化成为乡村公共空间的精神内核,实现更好地传承,以景观叙事理论为切入点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进行了研究,并以长沙市宁乡县沩水源村公共空间为对象开展了景观设计实践。结合实地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梳理、整合沩水源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应用于乡村公共空间叙事性景观设计中。通过确定叙事主题、组织叙事结构、营造叙事氛围,将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文化与村民生活、游客体验紧密联结起来,在凸显了乡土文化特质的同时增强了村民文化认同感和游客的体验感,为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社区内部公共性的、村民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文化生活的空间,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人际交往的场所,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但目前我国乡村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普遍缺失,传统的公共空间逐渐衰落,满足现代文化需求的空间边缘化、被动化,严重制约了乡村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文中分析现代乡村文化需求的主要内容,提出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类型,指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体现本土性、主动性、参与性、聚集性和平等性等特点,并以江苏省句容市于家边村为例探讨了在现代乡村规划中如何主动营造形式多样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乡村景观分类是进行乡村景观评价、规划与设计的前提,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景观分类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多局限于中、宏观尺度的研究,而对小尺度的直接服务于乡村景观规划的村级景观分类研究较少。针对旅游开发背景下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的发展要求,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3S技术和景观功能形态分类方法对龙龛村进行了小尺度的景观分类研究,为龙龛村景观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各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从旅游地居民视角,选取青海省祁连县为案例地,采用均值分析对祁连县居民同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外来游客及当地居民间的共生因子进行均值差异显著性判断,随后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法分析了各共生因子重要性差异的实际意义,并提出了祁连县居民同其他共生主体间存在关键、次要及一般共生因子,其中关键因子是推动案例地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各利益主体有着紧密相关,通过明确主体权责、推动资源共享来促进祁连县一体化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为使各主体间达到最佳共生状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由于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曾经为城市建设带来极大帮助的煤矿坑大多数都因停止采矿而荒废,如何修复废弃矿坑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以新密张沟村矿坑废弃地改造为例,通过对改造地现有资源和场地内部工业遗留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在方案设计上以生态修复为主要方向,景观营造为主要手法,从自然、建筑、人文、农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