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利用GeneFishing技术获得耐低温花生品种花育44号种子在常温与低温诱导下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ACP20和ACP2。BLAST比对后发现ACP20基因与花生油质蛋白基因同源性达99%,ACP2基因与花生nifU-like(铁硫簇蛋白)蛋白mRNA同源性达99%,说明油质蛋白和nifU-like蛋白可能与花生对低温逆境胁迫的抗性有关。通过RACE技术从该品系获得相关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预测,为探讨花生耐低温分子机制乃至培育耐低温花生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谷子品种产量性状和碾磨品质性状的相关性,以150份谷子品种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通经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7个产量性状(穗长、穗粗、码数、码粒数、单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和3个碾磨品质性状(脱壳率、出米率和整精米率)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谷子整精米率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山西谷子品种产量性状和碾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74%~38.57%,单穗重变异系数最大,脱壳率变异系数最小。整精米率与脱壳率(r=0.780)、出米率(r=0.796)及穗粗(r=0.218)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r=-0.296)和单穗重(r=-0.283)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粒重(r=-0.176)和码粒数(r=-0.163)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粗、单穗重、穗粒重、脱壳率和出米率是决定整精米率的主要因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粗、出米率和脱壳率对整精米率产生了直接正向效应,穗长和单穗重对整精米率产生了直接负向效应,穗粒重主要通过单穗重对整精米率产生较大的负向效应。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可归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7.897%;其中,第1、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较高(32.... 相似文献
3.
4.
5.
黄淮海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引导和深化黄淮海区域花生生产的区域分工、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提升花生产品质量,基于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黄淮海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花生生产技术先进,单产水平高,出口基础好,加工业已见雏形,种植规模与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稳定我国植物油市场的重要区域;受生态条件所致,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是普通型花生,属食用中蛋白、油用高脂肪品质类型,且油亚比值(O/L)普遍偏低,黄曲霉毒素、丁酰肼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已成为花生出口的主要障碍;在空间分布上,花生蛋白质含量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丘陵区高于平原区,脂肪含量北高南低、丘陵区高于平原区,O/L比值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气候与土壤肥力条件是影响花生蛋白质、脂肪含量及O/L比值高低和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
7.
8.
9.
为了探讨不同花生品种的感官品质、理化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与其蛋白质凝胶性之间的关系,提出适宜肉制品加工凝胶型蛋白质专用花生品种的主要特性和评价方法,构建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以62个花生品种制得的分离蛋白粉为原料,采用物性仪测定其分离蛋白凝胶性,分析各品种花生的品质特性与凝胶性之间的关系,采用有监督主成分分析对41个品种的品质数据建立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并用另外21个品种品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花生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制得的凝胶特性差异显著。果形、粗蛋白、粗纤维、半胱氨酸、甘氨酸、精氨酸、亮氨酸、伴花生球蛋白Ⅰ、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23.5kDa等10个指标与凝胶性在0.05水平上关系显著,采用有监督主成分分析建立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验证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37。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的品质特性显著影响花生蛋白质的凝胶性。花生粗蛋白含量、胱氨酸含量、精氨酸及伴花生球蛋白Ⅰ含量高的品种具有更好的凝胶性。通过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可以预测该品种花生蛋白质的凝胶性,为不同花生品种的加工利用和专用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部分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杂交水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运用25个早籼稻组合按北卡罗莱纳Ⅱ(NCⅡ)设计进行了配合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米长、精米宽、精米形状、胶稠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7个性状受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受恢复系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因此在育种中要特别注意不育系本身的特点。垩白级别、糊化温度的狭义遗传力较小并受特殊配合力影响较大,在世代传递中的稳定性是较差的,因而在育种时要特别考虑双亲的表现值。 相似文献
11.
南瓜发芽期对Na2CO3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南瓜发芽期对Na2CO3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受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不同Na2CO3胁迫下,南瓜的发芽率、幼苗鲜重、主根长、侧根数和下胚轴长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但下胚轴粗度变化不显著。随Na2CO3胁迫程度的加大,3个南瓜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呈上升趋势,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则呈先升后降趋势。对11个指标进行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下胚轴长、侧根数、下胚轴粗度、发芽率、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6项指标在评价南瓜Na2CO3耐性方面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12.
13.
稻米品质近红外光谱法分析中定标样品选择与模型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粳型水稻精米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的定标样品数量和优化的分析,用新复极差检验对不同样品组的粳稻精米粉直链淀粉含量和谷氨酸、亮氨酸含量的近红外建模效果校正决定系数(R2)和交叉检验均方误差(RMSECV)进行了评价,发现样品数为216份、114份、81份的直链淀粉含量样品组间无显著差异,200份、132份、91份谷氨酸和200份、113份和70份亮氨酸含量的样品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优选合适的样品及数量,并对模型进行优化,不仅可保持定标方程的精度,也可节约成本、减少工时。在本试验中,直链淀粉、谷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分别选择81、91、70份分布均匀的样品,可满足各自的建模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甘蓝型油菜EMS诱变二代农艺与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与TILLING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处理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浙双72种子,经田间M1代观察和M2代筛选及部分M3代验证,筛选到叶色、叶形、株高、茎色、花色、花瓣(数目与颜色)、雄性不育及开花期等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M2突变株。经统计,突变株占M2群体植株总数的8.46%。对M3种子的主要脂肪酸组分之间以及脂肪酸组分与种子含油量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同时详尽描述各种脂肪酸组分和含油量的变异幅度与变异分布,构建了包括主要农艺性状、雄性不育及籽粒品质性状变异的突变体库,提取了2558份包含突变性状的M2植株叶片的DNA。该诱变二代DNA库及其相应的突变体种质资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控制油菜农艺性状、育性与籽粒品质性状的主效基因的等位多态性打下基础,并可为油菜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许多特异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6.
杂交籼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 IR75589-31S、 IR60、 IR70 和选取的 90 个RILs和ILs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以获得的 270 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杂交稻米外观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及其与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就杂交组合外观品质性状相对优势而言,除粒长宽比以外,其它外观品质性状的中亲优势都表现为正向组合个数大于负向。杂种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表现的差异因性状而异,以垩白度的变异系数最大,杂种米粒垩白度、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普遍介于双亲之间。SSR 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稻米外观品质相关性状杂种优势关系分析表明,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在 0.2914 到 0.4205 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 0.3520;杂交亲本遗传距离与外观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偏小,分别为-0.0307、0.1358和-0.1408,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外观品质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大小无关。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所筛选的SSR标记难以预测杂交稻外观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利用DNA分子标记遗传距离来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Inappropriate sulfur and potassium fertilization, particularly with continued soil nutrient mining and yearly fluctuations in rainfall, are majo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low growth and low seed quality of canola in northwestern Pakistan.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2007–2008 on a sulfur (S) and potassium (K) deficient clay loam soil under irrigation at the research farm of NWFP (Northwest Frontier Provinc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eshawar, Pakistan, with an objective to determine response of phenology and seed quality of Brassica oilseed rape versus mustard to S and K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wenty treatments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ere consisted of two oilseed genotypes [rape (B. napus canola) and mustard (B. juncea canola)], at three rates each of S (15, 30, and 45 kg S ha?1) and K (30, 60, and 90 kg K ha?1), plus control (no K and S applied). Days to flowering, pod formation, seed filling duration and maturity were enhanced with K and S fertilization compared to control plots. The species B. napus took more time to flowering, pod formation, seed filling duration and maturity compared to B. juncea. Both genotypes responded positively for seed quality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to K and S fertilization, but the magnitude of response varied with level and combination of K and S fertilization. Delay in the phenological stages showed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in seed of both genotypes. It is conclud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60 kg K ha?1 + 30 kg S ha?1 would accelerate phe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seed quality of rape and mustard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